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6-07

改革与开放是威海国际机场集团22年发展的主基调。在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方位开拓航线航班,充分激发企业活力等一系列举措下,机场集团点下了航空版图的威海圆心,谱写出威海航空史上浓墨重彩的华丽篇章: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周航班量超过200班,国内外通航城市达到18个,成功迈入全国中型机场行列。




新时代带来新机遇,也呼唤新作为。“机场集团将深入落实国企改革发展的系列部署,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持续加大航线航班开拓力度,不断优化航线网络布局,着力提高威海机场辐射范围,全面提升机场通达能力,打造对外开放‘第一窗口’。”威海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卫兵说。




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大关


4月16日下午1时,由中联航空执飞的北京南苑机场至威海KN2225航班顺利抵达威海国际机场,标志着威海开通首条至北京南苑机场的航线,威海往返北京的航班增至每天4班


其实,对于威海国际机场而言,首都机场的时刻早已饱和,航班稳定运营难度极大,威海机场保障了至首都机场每天3班的常态飞行模式。可即便如此,北京方向航班机票仍较为紧张,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机场集团与中联航空积极磋商,开通威海往返北京南苑的航班,弥补威海机场缺少下午飞往北京航班的空白,形成早中晚配套更加完善的航班结构,满足了更多旅客的出行需求。


这是机场集团提高区域通达性的举措之一。作为公益性国有企业,机场集团立足自身发展实际,深知通达能力在提高区域交通便捷性、高效性以及舒适性中的重要作用。


早在通航初期,威海机场的发展困境一直存在。威海机场作为地方政府投资兴建的支线机场,自通航以来,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发展一直不快,主要运营指标徘徊不前,未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6年通航初期,威海机场的航班量每天平均不到1班,年旅客吞吐量连续8年没能突破10万人次。机场作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以开放推动改革,提高通达能力,几代民航人不辍耕耘,跑起了“接力赛”。机场集团依托口岸开放的历史机遇,确定了“依托北京、上海、广州,实现枢纽航线规模化;依托东北腹地,实现南北航线优质化;依托韩国仁川,实现东西航线网络化”的航线网络发展思路,稳定、优化北京、上海、广州枢纽机场航班结构,保证枢纽机场航线稳定的同时,适时加密航班,保证每天北京4班上海4班广州2班的常态结构。同时以北京、上海、广州枢纽机场为节点,与国内、国际航线网络相衔接,加大中转联程产品的研究推广力度。


这些举措,使机场集团逐步突破区域环境制约、发展基础薄弱、航空市场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走上了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拉动作用全面显现。



现在,威海机场国内外通航城市达到18个,周航班量达到200班以上,初步建成“内外互补,干支结合,南北贯穿,辐射西部”的航线航班网络体系。近5年来,旅客吞吐量快速增长。2013年,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百万大关,成为省内第4家百万级机场,2015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32万,2017年突破200万威海国际机场成功迈入全国中型机场行列。


随着业务量的迅速攀升,近几年机场集团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2016年首次实现扭亏为盈,主营业务贡献率达到了108%




理顺管理模式,提升“造血”功能


全面提升机场硬件水平,成为机场集团近几年持续开展的工作。


早在2004年口岸开放之时,市委、市政府就审时度势,投资1.8亿元进行第一次改扩建;2008年投资1.9亿元完成站前广场、停车场、停机坪扩建;2009年至2013年投资2.4亿元,完成新建国际航站楼、配餐中心、航管升级等工程建设;2014年投资2.3亿元,完成机场跑道适应性改造工程。通过四期工程建设,机场基础设施得到较好改善,基本能够满足航班保障的需要。



眼下,机场集团的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仍在持续增加,停机坪及附属工程建设又被纳上日程。投资2.4亿多元,新建停机坪7.3万平方米,增加11个停机位,新建5050平方米的机务场务特种车库,建设相关附属设施等。


在不断提升硬实力的同时,机场集团也将软实力建设作为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开航初期,由于机场造血功能严重不足,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运营,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威海市民用航空管理局,实行企业化管理,负责威海机场的管理和运营。随着机场的快速发展,既是事业法人,同时又是企业法人,实行两地办公的运营模式逐渐与机场发展不相适应。机构重叠,人员岗位设置不合理;内部工作联动协作机制不协调,组织架构层次不够清晰;同工不同酬,分配机制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等矛盾逐步显现。


2016年,威海机场实施内部经营体制改革,成立威海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市属国有企业。站在新起点,机场集团加大内部体制改革,提升管理架构、创新机制等综合实力,形成充分反映广大员工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共谋发展的企业氛围,对集团的发展起到引领和激励作用。



通过全面解读政策、提高工作透明度,积极引导员工参与、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充分借力纪检监察、确保阳光运作等一系列举措,经营体制改革工作得到扎实推进,赢得全体干部员工的肯定与支持。


通过不断理顺运营管理模式,改革成效逐步显现。原本9个行政部门,改革完成后只留了5个,现场保障部门按照行业管理的要求,设置了8个,行政部门大幅缩减,较好地解决了人浮于事的弊端。


人才建设方面,人才体系更加科学,中层管理岗位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竞聘演讲、谈话推荐、综合测评一系列程序,以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员工积极性得到较好的调动。


通过内部体制改革实现一体化运行后,每天都有1名高管作为当日值班领导,每周的讲评会,高管都参加,听取部门工作情况汇报。经过一段时间运作,所有管理人员对现场工作的了解更加清晰,研究工作更加接地气,日常管理更加顺畅。



通航22年,安全运行22年


威海机场通航22年,安全运行22年,这个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机场集团持之以恒抓安全生产的努力。


秉持安全第一的工作理念和严字当头的工作方针,机场集团一方面加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以安全管理体系“十要素”为安全管理总体框架和总抓手,整章建制、规范行为。机场集团制定并完善了《威海机场使用手册》、《威海机场航空安全保卫方案》、《安全管理手册》、《危险品管理手册》等一系列公司规章,出台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及挂牌督办管理规定》、《安全绩效考核办法》、《安全信息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安全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另一方面,机场集团强化风险管控,实施隐患分级管理。制定并不断完善各类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全面排查安全运行各环节存在的风险,对排查出的隐患,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明确整改期限、责任人,并确保风险分析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措施整改到位;建立分级管控机制,建立安全隐患档案,实施风险工作单制度,定期开展三级隐患排查,定期开展运行、安保、管理体系等专项评估,建立风险源数据库,涵盖机场运行管理各个环节,做到全覆盖、零容忍。


此外,机场集团狠抓实战演练,切实强化应急处突能力建设。按照应急预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编制事故灾害类、自然灾害类、设备故障类、医疗卫生类、防非法干扰类和运行保障类等6大类预案共64件。



从2005年起,机场集团每年都结合行业实际,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救援实战演练。2012年,机场集团在华东地区运输机场应急救援工作交流会上做典型发言,是仅有的5家经验交流单位之一。2016年,民航华东局对威海机场进行了安保审计,审计成绩名列省内机场前茅。


机场集团始终将优质服务作为促进客流增长和航线开拓的重要抓手,结合文明城市建设,提升优质服务理念,不断开辟优质服务的新途径、新形式,持之以恒地营造特色服务,努力使每名职工都成为展现机场窗口形象和威海城市形象代言人。



在区域航空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旅客选择乘坐威海机场航班作为首选交通方式,特别是在航线航班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航空运输质量保持了稳定提升,实现了服务营造特色,服务创造效益的目标。


同时,威海作为山东乃至全国富有特色的对外开放城市,对外交流和商贸往来频繁。2017年,威海机场国际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人次,达到总吞吐量的28%,几乎是全国机场中国际航班客流占比最高的机场,机场已经成为威海对外开放交流的主要窗口。为此,机场集团与口岸以及联检部门密切合作,不断优化国际航班保障流程,努力营造顺畅、便捷的大通关环境,树立了机场对外开放窗口良好形象。



zhuan发让更多人知道~~编辑:叶姗姗


猜你喜欢


【头条】厉害了!我市农产品进京“圈粉”无数!


【聚焦】威海人问的最多的社保问题,官方答疑来啦!


【关注】“花中西施”养成记——开启杜鹃花海的美丽密码


【扩散】存安全隐患!沃尔沃、福特、捷豹路虎等集体召回,有你家车吗?


【掌上日报】5月10日威海日报精彩版面,手指轻点就能看


【威海视新闻】喜讯!威海农民又迎来一项重大利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