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层公务员,怎么才快乐?

2015-06-10 陈明 领导文萃

基层干部对自身的政治前途深表关注,影响它的至少有三大因素。首先是公平规范的干部选拔机制,其次是破除成长中的“天花板”阻隔,第三是领导的关爱和群众信任。

作为有血有肉的主体,基层干部只有在快乐的工作生活状态中才能激发出推动基层治理的信心和动力。笔者尝试以近年来的调研统计数据和访谈为支撑,描述出当前基层干部的心理感知和情感体认。

他们在期待什么?

和其他人一样,基层干部都希望能快乐地工作和生活。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看,63.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快乐的。访谈发现,构筑基层干部快乐的诸多期待,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即“政治上有前途,工作上有干头,生活上有奔头”。

作为一个政治人,基层干部对自身的政治前途深表关注,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这并没有错。调查表明,影响它的至少有三大因素。首先是公平规范的干部选拔机制。其次是破除成长中的“天花板”阻隔。访谈中,不少基层干部认为,一般而言,在乡镇上,干部升迁的“天花板”是科级;在县上,“天花板”是处级;在市上,“天花板”是厅局级。第三是领导的关爱和群众信任。76.39%的受访者认为,这两者能直接转化成愉快工作的动力。

工作上有干头。调查数据显示,对基层干部而言,工作上是否有干头,与四个因素直接相关。即“上级政策的科学性、基层工作的自主性、日常考核的规范性、群众的认同度”。就上级政策而言,受访者坦言上级在制定政策时,不能局限于中央和省的具体条文,而应该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情况下,结合基层实际,尤其要杜绝“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上很糟”的政策;工作自主性,即在信任的基础上多给基层一些灵活处理的空间,让基层干部有“回旋”的余地;就考核而言,即期待合理设计考核的内容,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均衡考核,同时告别只管文字材料的形式考核;群众理解,即希望群众少一些“污名化”的对待,多一些支持和体谅。

生活上有奔头。这一点,首先与其薪酬收入直接相关。调查显示,高达72.7%的受访者认为“薪酬收入是影响其愉快指数的最大因素”。从实际情况看,基层干部的整体收入水平并不高。然而,部分公众将少数官员的收入甚至是灰色收入当成了这个群体的整体收入水平。同低薄的薪酬水平相对的是,随处都可能存在的“高压线”。诸如招商引资、信访维稳等一票否决式的压力不断延伸到基层干部的日常生活中。访谈中,很多干部说,在重大节假日等敏感时节,“5加2”、“白加黑”式的生活节奏时常上演。

他们在“纠结”什么?

我们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基层干部都希望在工作中干出一番事业,尤其是一些年富力强的乡镇党委书记创先争优的劲头很足。然而,他们也充分体会到基层所面临的“权力无限小,责任却无限大”的纠结。

问卷显示,73.1%的受访者认为,权小责大是基层最大的困扰。“现在中央不断释放利民富民的信息,这是好的,也是我们需要的。但是,很多配套的东西没有随之跟进,导致我们要做很多事情,承担很大的责任,而能予以调控的权力却很小。事情没做好,上级领导要批评,群众也会数落你。”一名镇党委书记这样描述他的忧虑。

粗略统计,除了法律规章所规定的基本职责以外,各种形式的“中心工作”不断涌向基层。尤其是在乡镇,这种责任无限大的“中心工作”遍布各领域。然而,基层可以利用的权力却是无限小。虽然有些地方正探索中心镇建设,但大多数乡镇依然深处权力被肢解的境地。事权财权等极度不对称,是基层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违背上级政策的事自然不能做,但有时上级政策也未必完全契合基层实际。如何实现对上负责与对下承诺的有机统一,成为摆在基层干部面前的一大难题。调研中,一名镇党委委员说,“老百姓的要求不断产生,有些也合理,只是上级政策没有及时跟进。就会导致很难办——执行吧,有些群众诉求不能很好反映;照顾百姓要求吧,又有不按政策办的嫌疑。确实很难。”

其实,持这种纠结心态的基层干部不少。《改革内参》调研表明,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干部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不淡定了——担心出错、得罪人,担心问题被清算;不稳定了——抱怨式、忧虑式干部多了,干实事的少了;不笃定了——觉得没奔头了,对未来缺乏信心了。

时下的基层干部中,有大量的青年人。他们怀揣梦想来到基层,但复杂的工作环境、官场文化、社会氛围时常让其产生对自身理想的忧虑。就工作,他们期待多干一些实事大事;就生活,他们希望收入高一点,与物价增长同步一点;就社会形象,他们渴望公众多一点理性认知,少一点“污名化”。但很多时候现实不是这样。久而久之,心态难免发生变化。据《人民论坛》调查,当下64.4%的基层干部大多“求稳怕乱”、“害怕出事”。而且“不出事的逻辑”还在继续升级:由以前在社会治理领域捂盖子,扩大到在经济发展领域缩手缩脚。

访谈中,一名刚参加工作2年多的小伙子说,“这到底谁对谁错呢?似乎没有答案吧!”这种感觉也许唯有其本人才能体会。

要破除哪些制约因素?

价值观是影响一个人思维观念和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调研发现,大部分基层干部能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但传统的官僚主义习气和作风仍旧存在。在这些干部看来,当官首先是为了自己和家人,是为了办事方便。持这种取向的干部虽然是少数,但是会影响整个官场的风气,进而对身边其他干部产生不良影响。

我们现在从上到下仍普遍实行压力型政府管理体制,一级政治组织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和重要任务,采取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责令基层政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根据完成的情况进行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一票否决”式的奖惩。这样一来,基层干部只能延续着自上而下的行政惯性开展工作,很难有创新举措。

在很多基层干部看来,应对上级考核,主要是看能否认真做好文字准备,能否从容自如地应对官场繁文缛节(八项规定出台后,这方面已有所好转)。这不仅成为检验自身是否老练的重要标志,而且成为直接影响其考核成绩的重要杠杆。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基层干部长期浸淫在这种工作压力和应对策略中,其幸福愉快感难以提升。

还有一个客观情势是,当前对于基层干部的社会舆论正处于低谷阶段。“腐败”、“骄横”等指责让许多人倍感委屈。如何更加全面、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全社会还需进一步探索。

(摘自《廉政瞭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