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调查|中国智库“弊病”调查

2015-08-25 李晓磊 领导文萃
部分高校智库成“钱库”

2013年4月11日,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大学等校牵头的首批14家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通过“2011计划”认定,成为首批“2011计划”建设体。“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重点是打造一批国家级智库。

但国内某高校L教授称:“表面上看起来高校智库风平浪静,其实是存在困境的。”

这种困境首先来自于“缺乏主导者,很多不愿意被协同。”利益失衡问题也是制约高校智库协同创新的瓶颈之一。因缺少平衡各方利益的机制,内部分歧和矛盾就会凸显出来,直接影响项目质量。

“国家投入巨资建立的重点实验室只能自己部门用,兄弟单位就不能用,交叉学科的研究群体调动不了其他学科的教师参与,这些问题都造成了许多科研人员有协同创新之心、无协同创新之实的局面。”另有教育界人士透露。

更有高校人士指出:“不少大学的协同创新中心,打着建设国家智库名义圈地敛财,还有的高校智库,售卖职务。”据北京某知名高校智库人员介绍: “交钱后,你就是我们的委员、智库专家,有一些国家项目资金,可以适当给你些,主要是你用这名头可以做很多事。”

伪智库专家横行

实际上,这种花钱买“智库专家”头衔的现象不仅存在于部分高校,一些挂靠在国家部委的智库,也存在类似行为。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含金量不高的“智库专家”扰乱中国智库声誉。

河北人士M先生,多年前从事“风水八卦”工作,而后他花钱买了一个国家某部委名下智库机构的副秘书长一职,从此利用该智库名义,成立了十余个分支机构,涵盖佛教、医学、书画、生命科学、新闻传播、宇宙奥秘等。难以想象的是,M先生的确成为国内不少地市政府座上宾。一位曾欲让M做城市整体规划建议的地市领导说:“和他一接触,觉得不靠谱,云里雾里什么都能说,就是不懂业务,后来就放弃了,还交了4万元咨询费。”

另外,2013年之前,在北京伪智库专家圈里有一个名叫李某某的人士非常出名。李曾自称为中国区域战略发展决策委员会专家。该机构是2006年由一批部委机关离退休的老干部联合发起成立的临时机构。李某某以专家身份,自费印刷假内参,并冒充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智囊团成员。他的敛财方式是拿着炮制的内参,到全国各地替群众有偿维权。该组织目前已被取缔。

湖北省发改委H官员透露:“我们每年都会收到很多从北京寄来的各种智库信函,都要为我们城市发展建言献策,名头特别大,顾问很多是退休或在任大领导,我们也不知道真假,智库市场太乱了,国家是不是该定义或认证下,什么才算智库专家?”

民间智库艰难求生

我国智库有四种类型,分别为:党政军智库、社会科学院、高校智库以及民间智库。其中,既公开又神秘的为党政军智库,公开是因为这些机构早为人熟知,隐秘则是因为他们作为智囊机构如何为高层提供决策服务,公众知之甚少。

一熟知该项工作的人士介绍称:“因为定位不同,各机构参与的方式也有不同,从宏观层面说,这些机构的影响经常体现在中共党代会报告、中央全会相关决议、五年计划(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中。”

无可争议,这些官办智库为国家整体建设做出了巨大努力,但业界普遍认为,“还有一些官办智库大而不强,民间智库又艰难求生。”

一位曾在河南某民间智库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士介绍:“在注册初期就开始遭遇困难,光注册就用了3个月,不仅要挂在官方组织名义下,还得到民政部门备案。”北京一家官办智库的人士说:“国家给的课题多,可本单位人数不够,我们就找一些和我们关系好的民间智库。可另一个问题是,民间智库很多没有人才,水平不高,难形成气候。”

(摘自《领导文萃》2015年7月下)


推荐阅读观点|为政|笔记|哲思|仕态|时政

调查|人物|读史|沟通|品读|言论

阅读:让你成为有影响力的人荟萃领导艺术
弘扬领导文化
创新领导思维
提升领导能力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微信号:
底部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期待与您更多互动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