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深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与“疑人不用”总是孟不离焦,看似选贤任能的不二法门,深究之,却不尽然。“人是一种善变的动物”,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人改变环境,环境也改变人。真正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世有几人?
有时,“疑人亦用”甚至是“不得不用”。清廷不但起用汉人曾国藩、李鸿章,而且重用,“老佛爷”心无芥蒂、胸无疑虑?曾、李文以经天、武以纬地,不能不用,换了别人干不好。疑照疑、用照用、防照防,时常念念“紧箍咒”,敲打敲打。在当今“人治”环境中,面对执掌生杀大权的上司的“招呼”或“提示”,你敢不“领会”?无论是遵从、服从、屈从,总之要“从”。哪怕“地球人都知道”上司钦定的人很“可疑”、“不行”,但是,上司“说他行”,那么“他就行,不行也行”,否则,就是你“不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退一万步讲,用谁不是用?上司打瞌睡,恰好送枕头,求之不得呢,何必“冒上司之大不韪”的风险?否则,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疑人不用”谬否?更何况,“疑”与“信”“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变”,岂能因一时之疑而久废?
有时,“用人亦疑”甚至是“不得不疑”。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处于不断变化、良莠混杂的大千世界中的人,由于外界影响与主观反应的交互作用,有的崇尚真善美,引领时代进步;有的变得假恶丑,背离天理人伦。当初,提拔使用文强、曾锦春、黄胜之流时,他们哪个不是英雄好汉?他们上任之初,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然随着居官日久、职务升高、环境变化、诱惑增多、改造疏懈等等,渐生骄惰之心,沾染腐朽之气,就变得十分“可疑”了,案例无须赘述。“用人不疑”谬否?既然“疑”与“信”“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岂能因用时放心而永不怀疑?
危难之际、用人之秋,但凡能为我所用,则是有用必用、能用必用;太平之时,则要“挑挑拣拣”。刘皇叔“不惜”掷摔亲生骨肉,口中念念有词“差点折我一员大将”,令属下感动不已;刘邦自谓“征战不如韩信、计谋不如张良、筹粮不如萧何”,皆一任委之,用之不疑。坐稳江山之后,猜忌萧何,疑杀韩信;陈桥之时,赵匡胤多么感念属下拥戴他“黄袍加身”,功成后,决然对当初“不疑”之人“杯酒释兵权”。
当下,有的领导明察“身边人”“圈内人”“追随者”的“问题”,但顾念他们的“功劳”“苦劳”“疲劳”,或出于“共同体”“情未了”“不得不”等原因,明明存“疑”,但仍照用不误,甚至委以要职;有的领导担心退下来后“说话不好使”,抓紧安排“办事人”,不管疑不疑,只在乎忠不忠。可见,问题的本质不在于“疑不疑”与“用不用”,关键是“谁疑、疑谁”和“谁用、用谁”。
若真的疑人不用,那么多的投敌卖国、杀人越货、贪污腐化的官吏,从何而来?若真的用人不疑,那么多的金科玉律、党纪国法、制度规章,用来作甚?所以说,“用人不疑”与“疑人不用”在多数时空里是个伪命题。所以,企望以行之有效的道德教化、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周彻严密的监督惩治体系,使得用人之“疑”可解、疑人之“用”可控,以发挥人的最大功用。
(摘自《领导文萃》2013年10月上)
稿件来源:《杂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