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打通人脉
在古代,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多半是靠口耳相传所得,所以,往往就有被美化、丑化、妖魔化的可能。刘邦初看到张良时吃了一惊,因为刺杀过秦王的英雄看上去竟是如此羸弱。在想象中,人们总会本能地把英雄设计成威猛英俊的武士,而把敌对者编排成丑陋猥琐的小人,但不巧的是,英雄堆里却常有丑汉子,坏蛋营中更不乏小白脸。相较于古代,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一个人想要“隐身”几无可能,除媒体强大外,网民的“人肉”力量也着实了得。因为想象空间变小,所以人际交往比古人显得更加现实也更缺少浪漫色彩,人际关系在当下也被称为人脉,只是这脉相不归中医号。
说起来这打通人脉的方式也各有千秋,有人坚信金钱和利益无敌,有人不过是在某个饭局偶遇,便被强拉硬拽进了某个关系网,说认识吧,不熟,说不认识吧,见过。常见的一幕是:两辆车在街上碰上了,先不去追究责任,而是各自先找人,找什么人呢?当然是找“有用”的人,或者他们认为可以给自己带来帮助的人。一位交警跟我说,他碰上一对刮蹭的,原本不大个事儿,就是谁也不服谁,你认得中队长,我认得大队长,堵在马路中间互相提人。最可笑的是,那两个被提到的交警队长事后皆声明与这两个司机都不认识。
当年读金庸小说,觉得一些情节颇有意思,两位武林中人狭路相逢,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大战上一百个回合,打累了再互相“提人”,结果呢,大水冲了龙王庙。“原来你就是武当七杰中的某某啊,我师父常念起你,久仰久仰!”而那位武当派某某也如梦方醒,应道:“原来你就是逍遥派三大护法之一的某某某啊,早听本派掌门多次提及,今日得见三生有幸!”金庸的描写其实也非全无根据,只是打斗与报名的顺序搞反了。古代打仗常常是两个流氓捉对厮杀,却要先报上名来,这一报名不得了,往往就会产生乾坤大挪移的效果,刹那间化干戈为玉帛,相互勾肩搭背喝酒吃肉去了。
美国人聪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之后,美国的好多商学院就多出了一门“在中国经商”的选修课。这门课其实也并没有多少和中国商业有关的内容,讲的多半是中国的人情世故,比如在中国做事情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等等。最有意思的是,其中有一条,就是你在中国如果遇到不好解决的问题,就说我和某某某是熟人,我跟某某是好朋友。
当初孟尝君门客三千,三千门客说孟先生的都是好话,所以口耳相传下来的全是美名。乾隆喜欢附庸风雅,喜欢纪晓岚的才,却又不喜欢纪晓岚的人,于是让纪去做主考官的时候就比较多。原因就是主考官嘛,职务不算低,又非实职,过期作废,且能随时叫回来对个诗吟个赋什么的。谁想老纪因祸得福,门生众多,“我的老师纪晓岚”和后来“我的朋友胡适之”一样,都成了时人的荣耀。
如今名校不好进,想进名校的原因却又各不相同。有人是想让孩子受更好的教育,有人则是为了家长脸面有光,有人却是想让孩子自小身边就有众多家境深厚的同学环绕,以建立起自己的人脉关系。看来“拼爹”已然不够,还要“拼同学”,人脉也得从娃娃抓起。一个专攻人脉关系的网站所打出的广告竟是克隆的一条医疗广告——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其实,想要打通人脉,就要有大胸怀大智慧,就要去做孟尝君和纪晓岚,原本顺其自然、不求回报,便会日日是好日,更有想不到的回报和千秋万代的好名声。而你非要处心积虑,把自己所做种种皆打入先期成本,今日让人家“提”你是付出,明日再“提”人家则是要谋得更大回报,貌似未雨绸缪,足够聪明,却往往事与愿违,而且也难免会计划赶不上变化。
(摘自《领导文萃》2013年6月上)
稿件来源:《今晚报》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邮政订购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