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史|诸侯的扩张扩大了中国

2017-01-12 许倬云 领导文萃

春秋时代,族群的冲突和融合经历了非常长期的演化过程。在平王东迁之后,第一期争夺霸权的诸侯,是郑、卫、宋,再加上齐和鲁。这一段时期,只有尊王,还未见攘夷。在齐桓公定威取霸时,则是号召周王麾下的诸侯,挽救受狄人和山戎侵犯的邢国和卫国。宋国的霸权,实际上没有完成。晋国长期称霸,则是以晋国作为诸侯领袖屡次和南方崛起的楚国抗争。在这一段争夺霸权的战争之中,最主要的参与者,是齐、晋、楚和吴、越。这些国家兴衰的历程中,他们不断扩大自己疆土,也不断地收纳本来不归属他们的族群,融合为新的族群国家。

以齐国而论,姜姓的齐国,本来就是西周封建体制经略山东半岛及其外围的主力军。扩大而言,齐国的外围是海岱地区,在西周初年,这一广大地区有不少于三十个小国。中原靠东的鲁国本来与齐国都是西周开拓东方的主要据点,可是鲁国没有广大的后方,而齐国则有大半个山东半岛作为其开拓的对象。春秋末年,田氏的齐国,代替了姜姓齐国,成为东方大国;那个时候,齐国已经容纳消化了几乎整个海岱地区。

晋国本来的封地是在山西沿着黄河边上的运城平原,其中心地区是在汾水的下游;在山西的中部和北部,则是被许多所谓的“戎狄”占据,例如,赤狄、白狄、陆浑之戎、东山皋落之戎等。唐叔受封时,接收的命令就包括要尊重戎的风俗和夏的传统。在晋楚长期争霸的过程中,中原已经挤满了原有的封国。晋国为了取得争霸的资源,只有向后方开拓。晋国不断经营西面和北面的腹地,取得战马、铜料、食盐和兵源;晋国的疆域,终于扩大到西至黄河,北达“坝上”,涵盖整个山西地区和河北的一部分。原来的山戎、赤狄、白狄等族群,都成为晋人。

楚国的建立,是从西周的晚期开始。东方祝融八姓中的芈姓,迁移到汉水流域和当地的百蛮合作,建立了楚国。楚国扼据汉中盆地的出口,汉水流域进入中原的交界,而且据有湖北、安徽的铜矿,和云梦大泽的种种资源。春秋时期,楚国与中原霸主不断斗争,不仅没有失败,而且使它继续壮大,就是因为楚国有广大的腹地可以开发。楚国最初是先向北面和东北前线发展,蚕食淮上和汉上的诸侯。不久,楚国也向南面腹地扩张。到了战国之末,楚国的领地,西南可以进入今天云南的滇池,西方据有四川盆地的东半部,东南可以到达长江下游,向南可以到达武岭。楚国疆域广大,等于大半个后世中国本部。

南方的吴、越,虽然在他们自己的族谱上,号称是中原族群的后裔,例如,吴人自称是西周王子泰伯之后,越人自称是夏禹之后。实际上,他们都是大汶口文化南下,和良渚文化合流,再融合南方当地文化族群,成为分布在华南、华东沿海的百越。在晋楚相争时,晋国为了抵制楚国,在楚国的后方培植了吴国;楚国为了抵制吴国,又在吴国的后方培植了越国。吴、越两地的土著,以他们本地的资源,已经发展了高度的制陶和冶金技术;沿海的沼泽和冲积平原也已经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聚落。在晋、楚各自影响下,这些当地文明和北方主流文明融合为一。这一大片地区的众多人口,也成为中国族群的一部分。

西方的秦国,本来是接收了西周王室留下的关中地区,他们消化了分散在关中地区的各种族群,那些关中出土考古数据显示的小国,其中不乏原来在更西、更北地方迁移到关中的人群。秦国也参与春秋战国的争霸,因此,他们也必须要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腹地。在战国时期,秦国已经俨然是东方列国的共同敌人,秦国能够崛起为如此强国,就因为他们很容易就取得西边陇西和北方河套地区的战马和兵源。关中向南,可以进入四川盆地的西半边,秦人很早就将蜀地据为己有,拥有铁矿和盐矿两大资源。西北、西南地区的当地族群,例如义渠之戎,经过秦人的经营,也接受了中原主流文化的影响,融入中国众多族群之中,成为后世中国的一部分。

在春秋时期,远在北方的燕国,已经和中原失去联络。在战国时期,因为中原各国的扩张,燕和赵、齐都有过接触和冲突。燕国为了取得更多资源,向北方和东方的腹地扩张,遂据有今天内蒙古的东半边和东北地区的辽河流域。

为了争夺中原的霸权,这些地居四处边缘的竞争者,在竞争过程中,都不断壮大自己,整体而言,各国的扩张、聚合的成果也扩大了中国。春秋战国扰攘五六百年,在中国历史上常当作乱世,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和融合,终于整合为秦汉大帝国的基础,也落实了诸夏中国的演变历程。

  (摘自《领导文萃》2016年8月下)

稿件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推荐阅读
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阅读,让你成为有影响力的人

长按二维码就可以关注我们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邮政订购本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