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ldwczzs Intro 《领导文萃》为广大处于管理阶层的人提供借鉴与引导。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里,我们谈古论今,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历史的教训,让今日的经验,从此一览无余。 她给普通大众所留下的印象似乎只是铁腕,是强硬,是48小时内做出战争决定,74天打垮阿根廷夺回马岛的杀伐决断。然而,这绝不是故事的全部,因为每个中国人都同样记得这位铁娘子在人民大会堂前摔倒的样子。同一个人,为什么有这样巨大的反差呢?难道只是因为撒切尔夫人在中国遇到了一个比她更为铁腕的邓小平吗?如果纯粹就是比谁更“铁”的话,那么,阿根廷那位军事独裁者加尔铁里的“铁”大概也绝不会亚于这两位吧?为什么那位阿根廷的“铁”顷刻之间就被铁娘子打成了“废铁”呢? 事实上,让撒切尔夫人成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的,绝不仅仅是她的“铁”,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她知道何时应该退。对英国来说,马岛和香港在问题性质上很类似,而香港在重要性方面要远远超过马岛。在很多人看来,为了区区一个马岛英国都可以不惜以倾国之力与阿根廷兵戎相见,那么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地放弃了香港呢?这不是严重损害了联合王国的核心利益吗?然而,铁娘子却不是这么看的。 她深知中国和阿根廷绝不是同一个数量级的对手;时值冷战时期中美苏形成大三角关系,出于对抗苏联的目的,美国也不会像抛弃阿根廷那样轻易站在英国一边与中国为敌;再加上香港毗邻大陆,英国的海空军难以施展,而中国的庞大陆军却可以有充分的用武之地。由于这些因素,英国要是想凭武力继续占有香港的话,最终必败无疑。在冷静的思考之后,铁娘子毅然做出了退却的抉择,而这正是她的成功之处。如果撒切尔夫人只知道一味的强硬,而在香港卷入一场与中国的无望战争的话,她最终的结局很可能就不是如今隆重的葬礼,而是像加尔铁里那样身败名裂了! 无独有偶,在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之前,欧洲最著名的一块“铁”,可能就要属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了。与铁娘子一样,这位以宣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而闻名的政治家,在普通人的心目中似乎就纯粹是普鲁士战争机器的一个象征。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这种印象的产生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毕竟铁血宰相毕生最大的功绩就是靠着与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战争来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 然而,一般人们所没有注意到的是,俾斯麦也做了很多不能用铁血来解释的事情:1866年普鲁士在击败奥地利之后,为什么俾斯麦既没有高唱凯歌开进维也纳,也没有逼迫奥地利大量割地?在俾斯麦当政前期,德国为什么迟迟不开拓海外殖民地,后期虽然开拓了一些,却反复强调“只取未经他国开拓及无主之地”,尽量避免与英国发生冲突?在海权论甚嚣尘上之时,为什么俾斯麦反而说没有海军的德国才安全?当时沙俄在欧洲列强中属于比较贫穷落后的,国力远不如德国,为什么俾斯麦却对沙俄屡屡退让,竭力与其保持良好关系? 事实上,这些都是俾斯麦知退的表现。这位德意志帝国宰相在使用铁血政策统一德国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为德国的崛起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此,他不惜做出大量妥协退让,牺牲了许多表面上看起来都很核心的利益。不把奥地利逼到绝路,是为了给以后缓和德奥关系留下空间,其结果是一直到一战,德奥都是坚定的同盟国。谨慎开拓海外殖民地和发展海军,是为了避免与英国的直接冲突,孤立法国,其结果是俾斯麦当政期间英德关系十分密切,英国下院领导人史密斯甚至将德国称为“我们的盟邦和朋友”,仅仅是因为英国传统上有着“光荣孤立”的国策,才没有和德国正式结盟。拉拢俄国,也是为了孤立法国,避免德国两线作战,其结果是沙俄先后通过三帝同盟和再保险条约等形式保持了与德国的同盟或中立关系。 正是俾斯麦的知退,才使他的铁血政策得以实施。在普鲁士军队横扫欧洲之际,绝大多数人都只看到了表面上德国刺刀的威力,却没有想想,为什么每一次战争,欧洲列强几乎都站在普鲁士一方,而俾斯麦的敌人却孤立无援? 对问题的片面认识是十分危险的,然而又是很容易产生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就是这绝大多数人中的一员。他上台之后不久就罢黜了俾斯麦,而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新的世界政策。通过扩张海军,搞无畏舰建造竞赛,他用自己的奢侈威胁了英国人的必需,从而把本来对德国抱有友好情绪的英国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通过拒绝续签再保险条约,他把俄国也赶进法国的怀抱。结果到一战爆发时,除国力衰弱的奥匈帝国之外,几乎整个欧洲都站到了德国的对面,这还不算后来被德国的错误政策和无限制潜艇战赶入协约国阵营的美国。正因为如此,尽管威廉二世的“铁”比俾斯麦的“铁”更加坚硬,他却发现自己一脚踢到了整个欧洲的铁板上…… 由此可见,铁腕与退让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一对有机体。知铁又知退,才能造就撒切尔夫人和俾斯麦这样的伟大政治家。而只知铁,不知退,则只能导致威廉二世和加尔铁里那样的匹夫之勇。事实上,尽管威廉二世比俾斯麦要“铁”得多,人们却没有给他一个“铁”的绰号,而是称他为“缺乏教养的恶少”,这可算是历史对那些只知一味要“铁”的人的无情嘲弄了吧。 虽然撒切尔夫人和俾斯麦都是既会铁腕又知退让的杰出政治家,但相比而言,俾斯麦要做到这二者的平衡会更艰难。要知道一般来说,铁的政策比退的政策更容易得到本国国民的理解与支持,更容易为领导者挣来一个好名声,甚至可以帮领导者解决一些在其他情况下不大好解决的问题,因此,做出退的决策比做出铁的决策总是要更加困难一些。 撒切尔时代,大英帝国已经没落,许多海外殖民地纷纷失去,在这种情况下,撒切尔夫人决策退出香港,比较容易为时人所接受。而俾斯麦正处于德国崛起、国力迅速提升的时期,民族主义的胃口越来越大,大多数人一心想要攫取更多的利益,讨回德国原来没有享受到的那些“公平”待遇。在这种时候,俾斯麦要让德国战车适可而止、悬崖勒马,是很不容易的。例如俾斯麦要求放奥地利一马时,就被国王和军部所不理解,俾斯麦一度以自杀相挟,才扭转了决策。作为一个胜利者,在凯歌高奏的时候,为了放弃一块核心利益,竟然想到要从四楼的窗口跳下去,俾斯麦要维持铁与退的平衡是何等不容易啊!他为了德国顺利崛起、健康发展的苦心又是何等让人敬佩啊!而当时能够真正理解他的人又是何其之少啊! (摘自《领导文萃》2013年9月下) 稿件来源:《学习时报》 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