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史|唐朝为官道德第一

2017-06-20 孟宪实 领导文萃

唐宪宗即位后依法治国,希望改变此前政治低迷的状况。所谓低迷,当时最突出的一个说法是“姑息之政”:该坚持的原则不坚持,该反对的现象不反对,安史之乱以来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有了变本加厉的趋势。公元809年七月,杨凭案爆发,史书评价“当时翕然,谓纪纲复振”。  

杨凭担任江西观察使时,犯法弄钱,稀松平常,中央的一贯做法是睁只眼闭只眼。杨凭自从升任京兆尹后,更是气势不凡,不仅建造了富丽堂皇的高级房舍,还广蓄妓妾。这虽然不犯法,但一个高级官员这么做,社会议论纷纷,再自然不过了。

不知道是否与唐宪宗通过气,御史中丞李夷简决定拿杨凭祭旗,正式弹劾杨凭。据说李夷简希望置杨凭于死地,但因为唐宪宗认为杨凭在京兆尹岗位上多有贡献,最后把杨凭贬官为贺州临贺县县尉。而李夷简因为办案有功,受到了唐宪宗的嘉奖。  

杨凭忽然被贬,这一巨大的落差,谁都知道意味着什么。不要说朋友,就是亲戚,因为怕受到连累,似乎一夜之间都忘记了他,更不用说为他饯行了。然而,到了蓝田关下,谁也没想到的一幕出现了:有人在关口摆下酒席,专程等他。来人是徐晦,当初他考进士,正是杨凭推荐的。很快,徐晦一人为杨凭送行的消息立刻成了长安的重大新闻。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人物权德舆决定去见徐晦。权德舆本来与杨凭关系密切,但是杨凭离开时,他却不敢出头。权德舆一见徐晦就问:“你不担心受到连累吗?”徐晦回答得很平实:“当初杨公对我有知遇之恩,所以必须去送行。”听了徐晦的话,权德舆大感惭愧。之后,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所到之处,无不竭力夸赞徐晦。

或许因为权德舆这样的言辞太多,一时之间,朝廷内外都飘扬着对徐晦的赞美之声。而最戏剧性的一幕也终于上演。过了没几天,杨凭案的发动者李夷简忽然上奏唐宪宗,推荐徐晦当监察御史,唐宪宗毫不犹豫地批准了。

到御史台报到那天,徐晦去见李夷简,问道:“没有经过正式的官方渠道,您却在千万人中选中了我,这是为什么啊?”李夷简的回答很直接:“你没有辜负杨凭,怎么会辜负国家呢?”

徐晦后来当过中书舍人,退休的时候是礼部尚书,而且他一以贯之的作风就是耿直。  

官场是实用主义的天下,良心或者德行,在官场中并不吃香。可喜的是,唐朝政治家的道德感还在政治行为中发挥着作用,他们依然明白,鼓励符合道德的行为有利于政治利益,尤其从长远的角度看。所以,他们没有意气用事,没有大搞唯我独尊、权力至上,他们十分潇洒地向道德让步。而正是他们的这类行为,为唐朝的存在又争取了百年时光。

(摘自《领导文萃》2015年12月上)

稿件来源:《百家讲坛》

 推荐阅读 


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

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