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政|县域治理如何贴近群众

2018-03-06 陈行甲 领导文萃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人民”二字总共出现了203次,学习了报告之后,我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党的初心和情怀是人民,使命是人民,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一切事业的根基。

我曾在一个偏远贫困山区县工作了五年多的时间,如何将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到县域治理的实践中?对这个根本问题,我进行过一些思考和探索。

远离群众是基层党组织最要命的问题

2011年10月,我从湖北省最富的县级市宜都市长岗位调到几乎是全省最穷的巴东任县委书记。到巴东的前三天,我密集地与25名县四大家班子成员分别单独谈话,了解巴东的县情。还记得当初大家普遍士气低迷,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持悲观态度。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7名县级班子成员跟我谈到巴东的刁民多,让我有思想准备。

很快,这种“刁”劲迅速从线上线下向我扑面而来。

刚开始,我通过网络了解巴东,上网一搜着实把我吓坏了,由于巴东那几年接连发生轰动全国的恶性案件,本地网络论坛是封闭的,大家纷纷跑到天涯、凯迪、百度贴吧上去说,骂巴东政府和官员的帖子多到删都删不完,其难听程度让人不忍卒睹。

网络上有民意,思考再三,我决定专程到县委宣传部办公,全面改版长江巴东网,做了很多听取老百姓意见的尝试,打开本地论坛欢迎大家进家门说话,好好商量着说话。为了加强与网友的沟通,专门出台了《巴东县网络舆情及时回复管理办法》。我精心准备了对全县网友的致辞,欢迎大家提批评意见,希望大家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建设性。但是,在那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有不少网友出言必伤人。

那个阶段巴东的群众不仅仅是经常上访,而且还有极端上访的情况,2012年5至6月,仅一个多月就发生了四起群众自杀事件,当初面对的那种困境是我人生中面对的最大挑战,我以前工作过的地方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情形。

但是,我细细调研、细细思考之后的结论是,不能怪老 43 34385 43 14988 0 0 4001 0 0:00:08 0:00:03 0:00:05 4001百姓!我曾在大会上说过,不会无缘无故就发生极端恶性事件的。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这个“末”,就是干部作风,就是基层的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群众路线是县域治理的命脉

在巴东工作的五年,我在拉近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距离上做了一些探索。

一方面,顺应党中央反腐正风的疾风厉势,顺应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不遗余力地反腐,打掉了一批非法工程老板,一大批贪赃枉法的干部落马。

另一方面,彻底走群众路线,回到人民群众中去。巴东有491个村,我走遍了每个村。到任不久我就筹划了一次“县委书记边界行”,拿着地图,先沿着最边远的村子开始走起。到每个村,我有两个必看,一是这个村最穷的几户我必须上门看,二是如果这个村有学校我必须上门看。巴东有3354平方公里,50万人口,当时在贫困线以下的还有16.7万人。走到那些偏远贫困的村庄,一些残败凋敝的景象是很让人难受心痛的。在彻底摸清县情之后,我做了五件事情。

一是号召全县干部结穷亲。要求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结一户穷亲,穷亲对象必须是最穷的,由各村申报到乡镇公示之后确认。在县委组织部设立“结亲办”,督办这件事落到实处。

二是完全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想问题,设立行政时钟,限时办结,超时默认。老百姓办事难、办事远、办事贵是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现象,成为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痼疾。巴东对已经纳入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机构且审批权限在县级及以下层面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实行“限时办结、超时默认”制度。

三是保障社会治理中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让百姓真正“当家做主”。在精准扶贫中,精准识别是第一关。如何精准识别“谁穷、谁不穷、谁真穷、谁最穷”,群众心中有杆秤,朝夕相处的乡里乡亲最有发言权。巴东县探索了“屋场院子会”,我亲自设计了屋场院子会“八步走”的开法。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与评定,从由政府部门认定改为群众集体讨论确定。所有流程公开,在全体群众“眼皮子底下算账”,精准程度大幅提高。全县共召开屋场院子会5000余场次,收集村民意见建议近6万条,核查调出建档立卡贫困户5780户14000余人,重新调入建档立卡贫困户5810户14752人。

四是信任人民群众,让群众公评干部。干部的表现好不好,民心是杆秤。一个干部只有群众说好才是组织信任的理由。巴东的探索是委托第三方独立开展民意调查,全县有12万名群众的电话被采集进了数据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基数够大,结果就一定是公正的。巴东把民意调查满意度作为组织评价考核干部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出台制度规定,在可比较范围内,对群众满意率排名后10%的单位不得评先表模、领导干部不得提拔重用。对民意调查满意率达不到60%,群众意见较大的领导干部必须作调整。这是一个倒逼干部眼睛朝下的探索,效果是积极的。

五是走网上群众路线。十五年前,在清华的课堂上,胡鞍钢老师曾预言,下一步拉开贫富差距的元凶将是数字鸿沟,也就是老百姓跟信息社会的接驳度。回到基层,我感受到老师的预言确实变成了现实。偏远贫困山区对信息社会的无知、无视,不断在拉大山里山外的距离。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我们谋定而后动,在清华大学和中国社会扶贫创新协作办公室的帮助下,通过信息化实现了“农民办事不出村”。

除了不遗余力地反腐、彻底走群众路线外,我还带头做人民群众喜欢的“网红”。旅游是注意力经济,必须向外界宣传推广,否则无论你多美,孤独地美着也是不行的。为了节约宣传成本,同时考虑到宣传效果,我亲自出镜录MV演唱用于巴东旅游推广的县歌《巴东之恋》,和清华校友策划翼装飞行世界杯巴东分站赛,自己上阵持“秘境巴东”的旗子直播从3000米高空跳伞,宣传巴东的奇山异水。这些举动给我个人带来一些争议,被大家称为“网红官员”。相比较实实在在的宣传效果,我个人的那点毁誉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人民群众也是喜欢的,后来每逢假期,神农溪、巴人河等各主要景区爆满,所有停车场完全塞满之后,公路上还停了几里路。很多干部加班加点搞服务,大家乐此不疲。

基层政策需要基层视角

我在基层工作多年,感觉国家层面关于基层的政策,绝大部分是符合基层实际的,但也有极少数稍微有点儿不接地气。比如关于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政策处理上,贫困村和有些非贫困村在精准扶贫之前差距并不大,通过对贫困村的众多帮扶措施,现在是非贫困村反而相对贫困,基础设施欠账更多,群众意见大。在深度贫困地区,区分为重点贫困村和非重点贫困村,但非重点贫困村在实际工作中被理解为非贫困村,国家没有任何项目支持。

如何让基层政策更接地气,我对中央国家部委起草文件政策的同志有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看待基层的视角很重要。最好不要以俯视的角度来看待基层。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宏观视野可能有些局限,但是他们和具体实践是零距离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就是脚在水里的鸭子。

二是要腿脚勤,绝知此事要躬行。写文件之前最好要多下到基层去,把相关调研做深做细。最好是越过调研样本地的当地官员,到最基层走走看看,多和最基层的百姓交流。我当县委书记最初两三个月时,面对县域“两违”建筑疯长的现实,就曾经独自到街头巷尾和老百姓交流,得出的结论就和办公室报给我的有不少差异,最终促使我采取更及时有效的措施制止了乱象。

三是要珍惜到基层挂职的机会。大家不要持旁观者的角度、镀金的心态,觉得帮基层跑点项目和资金就齐活了。只有敢于直面基层的矛盾、能解决问题的下派干部,才是基层最欢迎的下派干部,也才能帮助大家真正接地气。

(摘自《组工文萃》2018年第一期)

稿件来源:《小康》

精彩回顾

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

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