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这个社会应容得下越来越多的“斜杠青年”

2018-03-06 朱昌俊 领导文萃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988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3%的受访青年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56.7%的受访青年认为“斜杠青年”可以高效利用时间,充实生活。此外,受访青年认为“斜杠青年”也存在着缺乏突出技能(45.5%)和增加职业规划迷茫感(40.1%)等问题。“斜杠青年”是指不再满足于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青年人群。

应该说,“斜杠青年”这样的跨界人群在以往也有。而在当前社会,正如调查所示,越来越多的人有望成为斜杠青年。这里面的原因,除了个人天赋的差异,更主要还是社会环境和观念的巨大变化。

在当前的多元化社会,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运用,大大改变了生产组织形态,也解放了对工作场景的束缚。比如,不少工作都不再需要固定时间和特定场所才能完成,在网络平台就能轻松实现人与人之间充分的合作。这也就使得多数人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培育不同的兴趣、技能。另外,知识密集型社会,对复合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的更迭也越来越快,也使得一个人只有尽可能掌握更多的技能才能维持职业和生活上的优势。在这种双重背景下,可以说,斜杠青年只会越来越多。

当然,斜杠青年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一个人在正常的主业之外进行兼职,若是如此,只能说是同一工种的劳动量累积,既无多元之意,也难以给人新的身份。因此,标准的斜杠青年,首先需要是跨界的。其次,要能够在多种不同的工作和兴趣中,维持适当的平衡,并且具备一定的基础和实力。所以,斜杠青年并不等于在多个领域浅尝辄止,不再需要专业化。

就营造适合斜杠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而言,目前也还有一些观念和制度上的阻力需要突破。一方面,一些社会职业偏见仍未完全消除,比如不乏有人将斜杠青年视为“一心多用”甚至是“不务正业”的代表;另一方面,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多数企业和公司对兼职依然有着明确的“禁令”,或是兼职模式所对应的劳动关系和法律,仍不成熟。这无形中抬高了做斜杠青年的成本。

社会的多元化,经济组织方式的变革,必然催生越来越多元化的人和生活方式,斜杠青年群体的出现就是其中的一个具体体现。但在实际当中,斜杠青年群体仍需要克服自我层面的认知缺陷和社会层面的阻力。这是在乐见斜杠青年群体壮大的同时,必须正视的现实。

(摘自《领导文萃》2018年3月上) 

稿件来源:《中国青年报》

精彩回顾

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

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