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目的》,感悟自然教育
暑假是开展读书会的好时节,除了每晚睡前的小木槿家庭读书会,很开心加入了圆蜗牛艺花园的线上打卡讨论+线下面基读书会,目前在读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于我而言,书中的内容有些晦涩难懂,暂时只能是一个浅显的认识。不过怀特海说,教育不可能对空无一物的脑袋开展。我们的写作也得由浅入深不是?
这个版本翻译得不错
读此书时,时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一百多年前的作者所描写的教育现状,跟当下的教育还这么契合;一百多年前的教育理念,还是那么适用于当代教育……
作者在第一章指出:“教育是教人们掌握怎样运用知识的艺术”。教育要学以致用,也许我们的自然教育应该将知识目标应用起来,比如人类学习大自然智慧的仿生学或其它相关应用,这正好也符合课程认知架构中的相关度要求。
作者在第二章《教育的节奏》中提到,“科学知识的学习应开始于研究,结束于研究。科学知识应通过自然现象来进行掌握……这个年龄的确适合以一种浪漫精神来学习科学知识。”怀特海这里指的年龄段接近于11岁到15岁,差不多我们的小学高年级到初中时期。那么,整个小学阶段和之前的幼儿园阶段,科学学习基本都是浪漫阶段,一定的“精确”,或者说合适的目标和要求也是需要的。从这个角度讲,学校的科学学习存在明显不足。幸运的是,这些年一直带着女儿杜若参与各类自然教育,尽量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因为这几年接触了自然教育,目前将重心也转移到了自然教育。作者在第三章中继续讲道,“科学知识的学习阶段要晚出现一些时间,所以,如果在早期教育中教授精确的科学知识,就会抹杀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最终学生也理解不了科学知识的丰富内涵。”从这个角度讲,对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小朋友进行讲解式、导赏式的自然教育,是有害而无一利的。
智力发展周期的浪漫阶段是从幼儿期延伸到12岁左右,即国内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如果没有浪漫阶段的自由探索,那么从教育中所获得的只是一些僵化的惰性知识。”而防范惰性思维(只是通过大脑去接收某些观点,而不去应用、验证或与其它新事物有机地融合起来)是作者贯穿整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可见这个阶段的自主探索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由于3岁与12岁小朋友认知能力相差较大,幼儿园和小学低龄小朋友可以体验式活动为主,中高段小学生以探索式活动为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纷繁复杂,而我们的认识能力非常有限。”事实性知识是学不完的,况且,经过时间的洗礼,验证是错误的事实性知识也常有发生。所以,我认可的自然教育,它教授的应该以程序性知识为主。同时,程序性知识也是隐性的,可以通过教具等资料形式(完成任务必须要懂的东西)传达,而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讲出来。
“不管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教授,都只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次要的作用,一个人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好的自然教育活动中,老师也不是金字塔顶端的角色,只是与学生、场域两者并列的一方。甚至有些游戏规则可以让学生制定,让他们更有参与感,如此也更会遵守规则。
“如果太注重知识习得,过多强调精确认知,就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反之,如果疏忽知识的习得,无视精确认知,就会削弱心智的发展基础。”这一段“译者注”中的辩证思维,让我思考良多。我们的自然教育活动都有知识目标,带领活动的人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在整个活动中是引导的角色,如果把不住手中的那个舵,过于随性的话,活动目标很难达成。虽然我们不太注重知识习得,不过多强调精确认知,但也不能疏忽知识的习得,无视精确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