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娃纽约名校申请经验谈

2016-07-09 分析师妈妈 北美超级妈妈养成记

儿子拿到传说中纽约最难申请并被纽约时报称为”baby ivy”的幼儿园录取以后,很多妈妈私信问我怎么申请到的--是不是有很牛的推荐信,有没有捐很多钱,怎么给录取官写感谢信等等。其实,名校真的没有媒体宣传的那么高不可攀。提前做好研究和策划,选好合适的学校,还是有机会被录取的。


我们家就是美国普通人家,没有名人推荐也没有一掷万金的捐款,但是,申请的每一步,都是我们百分百用心完成的,我们展现的正是自己和孩子最真实的一面,在申请文书里我们也坦白告诉学校儿子有哪些缺点。我想,这个真实的一面恰恰是招生官用来判断孩子和他们学校是否Match(适合),会不会开心的最基本因素。今天,我想说说选校的第一步,也是往往被家长们忽视却又极其重要的一步,问问自己(孩子):“我(你)是谁?”


我一直认为,申请学校和养娃一样,是case by case的。虽然我的工作是美国名校申请,但是我不惟名校论,再有名的学校,不适合孩子,即使被录取了,也不是能够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土壤。这个原则,不管是申请幼儿园,小学还是高中,都是一样的。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一样,学习方式不一样,爱好特长不一样,原生家庭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理念也不一样,合适的学校就会因此有所差别。


我接触过一些读美高的孩子,读了一年后由于各种原因要转学。寄宿学校转走读学校,男女混校转单一性别学校,或者嫌中介帮申请的学校太差,中国孩子扎堆,要转更好的学校。每次听到这样的事,我都为孩子可惜,白白浪费一年大好光阴。


为什么不在申请之前多花点时间,沉下心来,问问自己,我是谁?我的长处是什么(要有事例支持)?我喜欢什么?(很多时候长处和爱好是两件不相关的事,注意不要混淆了)我的弱点又是什么呢?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们需要家长的帮助来完成这个任务。以孩子为中心出发,挑选真正合适且排名高的学校,对家长和孩子都好。



以我儿子为例,他从学说话开始就不喜欢跟着别人模仿。我们教他说个新词或者句子,他从来都不会马上跟着说,而是眼睛盯着我们,小脑袋至少琢磨个一两分钟,再自己把词汇重新排列组合,加减替换,用他的方式表达出来。上早教课时,其他小朋友跟着老师边唱边跳,他却总是独自站在一旁默默观察,完全没有要参与的意思。


另外,儿子继承了我和娃爸的内向基因。不擅社交。每次他和新认识的小朋友玩,都要一段不短的时间来热身,很少主动跟人打招呼。所以,我们希望学校的老师对内向慢热的孩子和活泼外向的孩子给予同等的关注。如果老师有活力,有创意,让孩子们都engage进来,那是最理想的了。


儿子有两个特质我们很珍惜,希望将来的学校也和我们有共识:一是独立意识,二是注意力。


儿子从小就非常独立,最爱说“我要自己。。。”。我和娃爸平日给他充分的机会自己去探索,犯错误,“浪费”时间,从中学习。鞋子穿反了没关系,慢慢来,自己脱掉重新穿;水杯撒了,自己去拿paper towel吸干;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去水龙头下把手上沾的脏东西冲掉。。。


儿子爱看书。我们家书多,一岁半他就可以自己一个人翻书,看上半小时不找大人。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注意力能集中这么长的时间,非常难能可贵。


基于这些考虑,我们特地把四大类型的学校都有选择性的参观了一遍:Montessori,developmental / progressive, traditional, eclectic。在参观的时候问了很多关于学校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老师资质,在校年龄,日常活动和特殊情况处理方法的问题,看看哪个最适合儿子。


有一所我们参观过的学校,最初是为经常往来伦敦纽约两地的家庭而设。孩子们穿传统的英伦风校服,男孩子是衬衣加西装,女孩子是格子连衣裙。学校里挂着各界名人的肖像油画,真是各种高大上。我问老师:

学校每天的routine是什么?


老师自豪地给我一张满满的课程表,每个时间段做什么安排得井井有条,就像咱们国内的课程表。


问到:

如果从一个活动转换到另一个活动的时候,孩子还在做之前的事情,他们会怎么办?

答曰: 孩子们要学习规矩,大家做什么都集体行动。


再问:

现行的课程设置用了多久?

答曰: 至少用了十年以上。言外之意本是,我们的课程设置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在回家的路上,我和娃爸一致决定,这不是我们理想的学校,排除!


过去的十年,发生了多少变化?美国是世界上最舍得在教育创新上砸钱的国家,有多少研究成果可以用来改进教学方法,比如project based learning, customized learning, GRIT, growth mindset, 更别说那些改变了我们生活和思维方式的科研成果。怎么能固步自封呢?


还有一所学校,硬件设施非常好,上下两层楼之间居然是玻璃旋转楼梯,当然,学费也是最贵的。教室里陈列的孩子们的手工作品都做的非常的精细,一看就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这样的作品看起来虽然完美,但我更想看到的是儿子独立完成的作品,而不是老师的。面试的时候(其实就是让5个孩子去学校玩20分钟,老师观察),一个老师不断的跟我儿子搭话。当时儿子在玩一个玩具,老师却一直问他要不要玩其他玩具。我认为,孩子在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大人最好不要打扰。我理解老师们要填评估表,对孩子的各项指标进行打分,那也得适可即止,尊重孩子的选择和个性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这位老师的表现和我们的理念相悖,排除。



明显的对比是我们要去的这所学校。在面试的20分钟里,儿子用了18分钟玩小汽车和停车场,招生官一直坐在地上,慈祥的笑着看他玩,时不时的描述下儿子在做的事情:“现在红色的车进停车场了。” (光凭这点我就能判断出她是非常有经验,对早期儿童教育有研究的好老师,具体原因见历史文章:五大秘招, 五分钟,美国儿童心理学专家教您不用大叫也能让孩子乖乖听话)儿子接应:“对,我在给车排队!” 她也曾建议儿子去玩旁边的动物:“你想和猴子玩游戏吗?” 儿子抬头看了一下,不做声,过了几秒钟,继续玩小汽车。她也就再不让他转移阵地了。


而且,这所学校参观的时候几个小例子让我们特别感动:

40个老师中,有16个在这个学校工作超过20年。一个机构,要有多大的吸引力才能够把老师们保留如此长时间?很多老师,在这里经历了从为人父母到为人祖父母,一看就是非常慈祥有爱心的老师。

适合我们家慢热内向型的孩子。


走廊里挂着一副2米多高的美国国旗,用布料,纸张,纽扣等手工材料做的,已经有些褪色,应该是挂在那有年头了。我问:“这是孩子们做的?”带领我们参观的老师特别骄傲的回答:“是啊,这是孩子们2001年911的时候做的!当时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人心慌慌的。我们学校有孩子的家长在世贸中心附近上班,受伤了。老师们马上召开紧急会议,讨论该怎么和孩子们说这起恐怖事件才能把对他们的心理影响降低到最小(查看历史文章:[父母必读的超级干货]美国儿童心理研究所所长:怎么帮助孩子应对创伤性事件及0-18岁分龄指导)。最后,我们决定让全班同学化恐惧为行动,一起做一面美国国旗,表达对恐怖分子的抗议和爱国之心。效果挺不错,孩子们边做边聊,心情平复不少。“ 老师还告诉我,一个家长听说以后,觉得特有意义,自掏腰包把这面国旗镶起来,我们才有幸得以看到。


这个故事让我感动的几乎落泪,正确对待逆境和紧急事件的能力,也就是“逆商”,正是我们想要孩子具有,但是现在学校教育里常常缺失的。


每天早上到学校,小朋友们都会围坐成一个圆圈进行circle time,唱歌,讲故事,然后开始当天的各项活动。每个孩子都坐在写着自己名字的位置上,这样,谁没有来一目了然。一般情况下,孩子没来都是因为病了。第一天缺席,老师会带领大家说“ xxx is not here today. We miss him~~~”。第二天缺席,老师会说”xxx is still not here. We hope him gets better.” 第三天缺席,一般就是比较严重的病了,老师会带领大家一起打电话问候生病的孩子:” We haven’t seen you for days. We miss you so much. We hope to see you soon.” 然后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跟生病的同学说几句话, 一个小朋友讲完了把电话传给另一个。


孩子在家病了这么久,能够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关心,跟大家聊聊天,是多么开心的事啊。情商,正是在这样的群体生活和交流中培养出来的,也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决定申请学校前,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有条件尽量亲自去学校考察下,看看孩子是不是喜欢,家长是不是认同。并不是越有名,越贵的学校就适合你孩子。学校官网上的消息非常有限,而且因为涉及到在读孩子的隐私,学校教室的环境,孩子们的照片放到网上之前都要征得家长的同意。更何况,照片上看不出老师和孩子们的真实互动,有孩子没有参与到集体活动中的时候,老师是怎么处理的?老师的处理方式是不是和你的教育理念相符?这些都需要亲自考察。所以,我对来咨询的家长说,我首先要了解你的孩子,然后会告诉你们访校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的问哪些问题,去判断这所学校是不是Mr. right,以免进去以后发现孩子不开心,要转学,折腾大人也折腾孩子。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有可能你的邻居或者朋友的孩子在某个学校,他们会非常热心的跟你分享学校的各方面信息。这些一手信息非常有价值,但只能是你选校的参考之一。因为他们的孩子和你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个体,他们的家庭环境和你自己的也很可能大相径庭,适合人家孩子的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不妨多问几个假设问题,如果孩子在。。。,老师一般会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有助于从多方面了解教室里的真实情况。


最了解孩子的,只有父母,为孩子把好第一道关,帮他们选好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开心地学,自由地学,喜欢学,主动学,懂得如何去学,这是一所好学校能够带给孩子的,且一生受用。


大家在选校的过程,有哪些心得和体会呢?欢迎在下面留言:)



分析师妈妈

美国名校留学游学咨询。家有中犹混血2宝。美国名校MBA, CFA,曾经的金融分析师,现在的全职妈妈,崽崽分析师:)致力于和大家分享美国一流的教育体系和理念,以及犹太家庭独特的育儿观。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可以通过在朋友圈转发支持我们,我们会很感激。你也可以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北美超级妈妈养成记,我们将送上更多高质量的教育和育儿类文章。

  • 有话想说?请在文末留言,我们喜欢看到您的文字:)

  • 投稿与合作,请发邮件至tina.xinghua.chen@g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