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开犹太虎妈育儿的神秘面纱

2015-11-10 分析师妈妈 北美超级妈妈养成记

分析师妈妈

家有中犹混血2宝。美国名校MBA, CFA,曾经的金融分析师,现在的全职妈妈,崽崽分析师:)致力于和大家分享美国一流的教育体系和理念,以及犹太家庭独特的育儿观。



据2014年的统计,全世界有一千四百多万犹太人,占世界总人口数的千分之二,还不及北京市的人口数量。 但是,犹太人在世界的经济,政治和学术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他们的家庭教育究竟是怎样的?


说起犹太人的育儿观,就不能不提我那老师出身的婆婆。 老公出身于典型的犹太家庭,在犹太人聚居的好学区长大,婆婆在一所私立犹太学校当老师。典型的“虎妈”。老公五岁的时候,婆婆就非常严肃地告诉他:“我对你将来有三个期望: 1. 上常青藤大学;2. 当医生或者律师,如果你不够聪明,就去当牙医(可怜的牙医躺枪了);3. 娶犹太女孩。结果呢,他上了麻省理工;入了IT界;娶了中国女孩。一个都没照办,全当白讲了... 至今他们家都拿这当笑话来说。虽然老公没有达成婆婆的愿望,但是婆婆对他的现状很满意。其实,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故事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了犹太家庭教育观念的精华。


1. 高期望值 (教育)


教育在犹太家庭占绝对的首要地位。虽然以常青藤作为教育目标有些片面,但是犹太妈妈对孩子的高要求是出了名的,不管是进常青藤还是朱丽亚音乐学院。见面聊天不出三句话就会问“你家孩子在哪上学?”或者“你孩子哪毕业的?”如果美国人觉得你是虎妈,会开玩笑地说“你是犹太妈妈吧”。


即使在鼓励以兴趣为导向,不以学校论成败的今天,我们依然不可否认,好学校的财力和师资,校友资源,同学家庭背景,都是一般学校不可比拟的。


孩子的起点有高低。但是,与此同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父母完完全全无条件的接纳,从他们的优点来引导。请不要说出诸如“你怎么才考这么点分,你们同学都比你好”之类的话,因为那样很伤孩子的自尊心。我们不和别的孩子比,只和孩子的过去比,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值得我们的肯定和赞美。



“飞鱼”迈克尔·菲尔普斯,小时候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学生,调皮,一刻不能安静。9岁的他被确诊有多动症。菲尔普斯的妈妈没有因此而灰心,她发现儿子每次游泳的时候都能集中精神很长时间,于是让他专攻游泳。现在,他成为了奥运会历史上获金牌和奖牌总数最多的运动员。


爱德华·哈洛韦尔, 全球多动症领域的顶级专家,一次他来纽约演讲的时候坦承自己不仅有多动症,还有阅读困难症。他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全归功于一个小学老师。每天的阅读时间,她都会搬个小凳子,坐在他旁边,什么都不说。一只胳膊从他背后绕过去轻轻的搭在他的肩膀上,静静地陪伴着。爱德华觉得,那就是他温暖的港湾,无比安全,没有人敢嘲笑他,惩罚他。于是,他从惧怕阅读变成了期待阅读。尽管还是读得很慢,他开始对阅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自信心也慢慢建立起来。最后他走了多远?哈佛大学英文和医学预科双学位优秀毕业生,全球知名儿童心理学家。他的一句话颇让我感动:我不认为多动症是一项缺陷,是一项有待打开的礼物。


从2005年开始,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Angela Duckworth对美国数以千计的高中生进行了调研,并跟随西点军校、全国拼字比赛冠军、国内一流大学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她发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比起智力、学习成绩或者长相,坚毅是最为可靠的预示成功的指标。 “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做坚毅,Angela教授如此定义。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2. 金钱(职业)

犹太人爱钱,而且毫不掩饰对钱的热爱。麻省理工的一个导师曾这样评论“ 他们不会放过世界上任何一分钱”。而且,他们认为“我的钱是我自己付出劳动挣来的,如果孩子有超过正常范围的物质要求,就得自己想办法,不劳而获行不通”。


医生和律师这两个行业不仅收入高而且社会地位高。美国历史上44位总统,超过一半有律师背景。老公小时候,一家人去高级餐厅吃饭,婆婆都会不失时机地进行金钱观教育“ 如果你长大了也想来这里吃饭,就要当医生或者律师哦”。


有次和一个犹太妈妈聊到孩子金钱观的问题,她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她儿子想要一双高级球鞋,很贵。她就告诉儿子“你要这双球鞋可以,但是我只能出一半的钱,另一半你自己从零用钱里出”。儿子想了想,“那我不要这双了,就给我买双普通的吧。”因为普通球鞋100%妈妈买单。其实她们家的家族企业已经做到了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绝对是不是消费不起,而是应不应该。知道自己要承担一半买鞋的费用,儿子会思考很多问题:我真的这么喜欢这双鞋吗?我需要这么好的鞋吗?我的零花钱原计划是要用来......的,我愿意改变计划吗?值得吗?自然而然, 学会了理性消费和取舍。 不需要苦口婆心的说“孩子,爸妈挣钱不容易啊”,也不会有一哭二闹三绝食。“那他们做家务你给报酬吗?”关于美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通过做家务来挣零花钱的现象,我想知道她的看法。“不,我们是一家人,那是他们该做的。”


还有个前犹太同事,20来岁的小女孩,最爱去21C(类似奥特莱斯的折扣店)买衣服,晚餐吃半成品,放微波炉热一下就好。我们共事的时候她已被康奈尔大学MBA录取,学费是自己向某基金会申请的奖学金,开学前特意写了封感谢卡给基金会管理人,感谢他们给她提供资助。直到她快离职了,我才知道她父亲是宾州某大基金首席投资官,她和她弟弟名下都有信托基金,生活完全可以像绯闻女孩Gossip Girl那样无忧无虑。可是,她说那是她父亲的钱,她想自己挣。


3. 传承 (文化)

犹太民族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也有强烈的忧患感。 他们为自己是犹太人而自豪,也深知他们在全球人口总量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拓展到生活中,犹太人的团结互助非常让人佩服。他们从小就被教育“Jews help Jews ”(犹太人帮犹太人)。


我2008年MBA毕业,正值美国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各大公司别说招人了,裁员都来不及。最后一个学期,我们这帮国际学生急的坐立不安,美国同学也有些没定下来的,犹太同学却一个个早就OFFER在手,气定神闲地来上课,放学了还约着一起去打球。因为,那些已经在公司站稳脚跟的犹太人,不遗余力的帮助犹太年轻人,花时间给他们做信息型面谈(informational interview),分享自己的职场经验,帮忙修改简历,准备面试,引荐相关部们人员。毫不夸张的说,光是简历上一眼就能判断出来的犹太姓氏,就增加了他们求职的成功机率。


4. 独立思考

犹太人非常推崇独立思考的能力。 虽然“虎妈”婆婆的要求一项都没有实现,却成功的培养了老公独立思考的能力。先不管经文内容,我们只看《塔木德》的排版:


上图中心粉红和橘红色是核心经文,四周环绕的不同颜色的文字是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拉比(智者)们对经文的注解。他们的观点往往有分歧甚至互相冲突。这些充满了辩证性的文本是《塔木德》特有的风格,目的就是激发读者的思考,究竟经文说的是什么意思?


老公回忆最喜欢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是每周六早上去教堂的路上,他和公公的父子问答时间。 他问十万个为什么,公公的回答往往会夹带出另一个问题,层层深入。答不上来就如实承认不知道,像同龄人在讨论问题一样,不会因为问题太多而不耐烦,也不会因为觉得答不上来觉得没面子。只有好问题,没有傻问题。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很高兴你在思考!”

“问得好!我现在没有答案,等我回家去查查。”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犹太学生以爱说,爱辩出名。学校里的辩论比赛,最好辩,最会辩,最后获胜的也大多是犹太学生。(难怪每次吵架我都吵不赢,哼!)


现在,老公继承了这个传统,在家经常和我家3岁的哥哥一问一答。虽然才3岁,哥哥已经能准确的认出9大行星,火箭的几级构造和解释地心引力了。虎爸虎妈们,今天回家也和孩子们玩玩问答游戏,辩一辩吧!



如果您觉得我们的文章对您来说有启发,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玛,更多精彩,即将呈现。我们只做原创,分享干货!


分析师妈妈突发奇想,能不能把MBA的案例分析法应用到育儿中呢?大家有哪些育儿问题想咨询,请提供详细信息,包括具体问题,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已采取的策略及效果,还有期望值,发到我们的公众号后台。我们一起来当崽崽分析师:)


声明:

  • 本文为分析师妈妈原创文章,如需引用,请联系作者。

  • 如果您有意投稿或合作,请在后台留言,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