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集萃 | 艺术空间的生产及感知
博士论文“集萃”系列 第一期
导师简介
朱竑 教授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移民治理与城市发展”主任
作者简介
吴偲
华南师范大学2021年人文地理博士毕业生
01 研究背景及方法
随着 21世纪推动产业和城市双转型,发展艺术创意经济、提升文化软实力问题成为当下社会的焦点。针对当前国内地理学研究中对艺术空间生产的关注不足和研究范式相对固化等问题,文章采用访谈、问卷调查、量表及模型建构等定性、定量方法,以粤港澳大湾区三个极具地方代表性的美术展览为研究案例,实证地探讨美术展览实现艺术空间生产的路径及机制,并对粤港澳多元的青少年群体在艺术空间生产中的情感态度进行感知。02 研究发现
(1)从空间认知维度上,美术展览通过展陈方式的选择、展陈空间的经营等有明显指涉氛围营造功能的环境要素实现了艺术空间的生产与建构。其中,美术展览的展陈方式涵盖了展品选择、主题营造、空间节奏、展厅设计、展陈光线、色彩搭配六个方面的空间建构。展陈空间的经营涵盖了策展方式的考量、服务资源的整合及社交空间的配置。除此以外,还有参观路线的规划和展览宣传的设计。而艺术空间的感知态度在青少年的访谈中获得验证。青少年作为艺术空间生产的接受者和阅读者,在观赏美术展览的过程中,展品的安排和布置使得青少年获得良好愉悦的视觉享受;展览的主题营造有助于青少年走进策展者所设定的主题情境之中,把握美术展览所传递的思想内涵和阐释过程;良好的空间布局有利于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展览的信息;展厅设计让场景环境变得多元而有趣,提升了青少年的观展兴趣;展陈光线让青少年能够明晰地看清楚作品并感到心情愉悦;展墙的色彩搭配为青少年提供一种积极舒适的观赏体验;青少年在艺术空间中能够很好地感知策展者的策展目的与意图;美术展览优质的服务极大助推青少年个体感知的生成;参观路线设计降低了青少年看展过程中的疲劳感,而增强了展品的趣味性,提升青少年的观看愉悦感;除此之外,展览宣传的设计都增强了青少年们对展览的好感度及认知度,也使得青少年建构起个体身份的综合感知。同时在美术展览社交的过程中,有着共同爱好的社会群体在这里找到了艺术空间生产的价值与意义。▲艺术空间中展陈的雕塑作品
(2)从情感归属维度上,粤港澳青少年对艺术空间的感知主要体现在美术展览中美术文本的解读中,包括了历史事件的书写、时代人物的再现、时代精神的诉说及地方风貌的刻画等,这些要素从青少年的感知程度可见一斑,如他们有的被唤起,有的被强化,有的被重构,有的被升华。美术展览中的艺术空间生产一方面通过对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对创造、经历与表现的社会进行展现从而实现景观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延续了文化的表征与记忆。美术展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空间生产形态,是储存、延续和建构粤港澳大湾区地方知 识的重要物质实体。美术展览中的美术文本用色彩、材料、主题、构图等要素,通过历史事件的书写、时代人物的再现、时代精神的诉说以及地方风貌的刻画等方式展演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地方历史记忆,实现了青少年地方感在美术展览空间上的时空认知。认知和情感等因素会左右青少年潜在幸福感的获得。在展览观赏过程中,青少年的地方感被美术展览所呈现的事件、人物和场景所唤起和强化,这不仅让青少年产生了情感共鸣,亦强化了青少年对于粤港澳的认同。艺术空间的意义让空间中的群体获得自身观念与价值观的延续。美术展览作为一个艺术空间生产形态,起到了向青少年传递地方思想、凝聚情怀、激发地方热情、树立地方认同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艺术空间中的美术文本
(3)粤港澳多元青少年群体对艺术空间的感知存在差异。其中,不同籍贯的青少年群组对艺术空间的感知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群组也对艺术空间的感知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青少年对艺术空间的感知受到五个变量维度的影响:认知形象、旅游涉入、社会联系、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青少年对美术展览的认知形象、旅游涉入和社会联系都对粤港澳地方认同具有显著影响;青少年对艺术空间生产的旅游涉入、社会联系及粤港澳地方认同都对粤港澳地方依恋具有显著影响,而认知形象对粤港澳地方依恋具有显著影响的研究假设未获支持;不同籍贯的青少年群体在旅游涉入与粤港澳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与粤港澳地方依恋的关系中都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对艺术空间的感知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艺术空间中的青少年群体
03 结论与讨论
论文通过案例实证研究尝试推动艺术空间生产理论的本土化。同时,通过聚焦中国背景下多元青少年的行为差异现象,补充当前国内地理学对青少年行为研究的匮乏,冀对地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行为研究及文化研究做有益的理论补充。主要学术贡献在于运用了社会学、艺术学和地理学等跨学科研究视角,探讨了青少年在感知艺术空间生产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机制。最后,通过深入接触和了解差异化的青少年群体,为当前青少年艺术文化市场供需问题提供必要的实践经验和研究启示。但论文在差异性参照群体的选择上还存在不足,现有量表的普适性也有待日后完善和提高。文稿 | 吴 偲
编辑 | C C
内容发布及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若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图表源于网络及论文,见原图水印,非商用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