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明人 | 街头锁匠经常见,他们的故事你听过吗?今天给你讲一个

2017-06-14 三明日报微信 三明日报

   三明日报周三特刊的“三明工匠”系列报道,今天推出《忙碌的锁匠》,讲述明溪县城街头一位开锁匠的故事。


导读

   在明溪人眼里,老俞是个不折不扣的开锁匠。因为,只要一说起锁的“疑难杂症”,许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还是老俞头厉害。


  “老俞,我办公室的门开不开了,麻烦你帮助处理一下吧。”

   “老俞,我家房间的钥匙不小心放在室内,人进不去了,麻烦你来帮助开门一下好吗?”

   诸如此类的纠结之事,只要一打老俞的电话,都会在短时间内迎刃而解。真是“老匠出马,上门就好”。 老俞有句口头禅:只要是别人急的事情,我都不会怠慢。这就是他的“职业道德”。


(明溪县城一角。资料图)

“兴趣是最好的师傅”

  1980年10月开始从事锁业,从惠利桥头到土产门市部门口,从日月溪市场再到综合市场,易店几回,写下了老俞一家的锁业史。父亲为中医,老人总觉得这行当又累又苦,责任特别重大,所以不想让孩子来子承父业;母亲终身家务,相夫教子,贤妻良母;老俞自己年轻时就学着与钟表打起了交道,并用以贴补家用。

  1960年3月,那年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之年,老俞却偏偏“生不逢时”。

  他亮着嗓门说,小时候看人家修钟表,觉得很神奇,拆开来又装回去,得心应手,就像变魔术一样的好玩,印象深刻,所以,就特别想学这门手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常人家只有小闹钟,少数人家里有会响的“八音钟”,手表算是稀奇货。1978年的一天,他居然用父亲给他的讨老婆本30块光洋,斗胆换了一块表(梅花牌)自动表,摆弄起来。他说,自己纯粹凭着一种对钟表的神秘感和兴趣而来,期间没拜过师,而是常常站在修钟表的老师傅摊子前偷偷地看悄悄地学,然后记在心里回去仿效。久而久之,通过学习和琢磨,手艺逐渐熟练起来。对此,老俞感慨道:“兴趣是最好的师傅。”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BB机和手机相继出现并流行开来,市面上对钟表修理业产生一定的冲击,总不能“坐以待毙”吧,于是,老俞开始由修钟表着重转向修理锁的行业。

  这样一做就是20多年。长年在店里与老俞一起干活的爱人小谢说:“平时跟着老俞做修理行业,只想有碗饭吃,有个手艺依靠,其他没想那么多。”看得出,朴实的她是老俞生活和手艺上默契的老搭档。 


走进老俞挂满锁头等杂货的店铺,约10平方米的店面,墙壁上方写着“竞安锁业”,下方写着“上门安装,质量保证”红色大字,中间写着“专业:开锁、修锁、装锁、开保险柜及修理;销售:各类防盗门锁、锁芯、保险柜锁、密码盘等”。显然,这是一个锁匠谋生的场所。

按老俞的话说,这些年,因锁造成人出不来或人进不去的问题,不管是白天晚上、大年初一十五,不管是酷暑寒冬、朋友他人,他从来都是应声而去,给予妥善处理。一年之中不知为人开了多少次锁,有时一天都开了十几次。就这样,每天要兼顾店铺里修表配锁等生意,又要随时应对外面的开锁安锁等业务,忙碌得如同旋转的陀螺一样,但他始终感觉自己活得很充实,干得有意义。



(明溪县城一角。资料图)


等待关门弟子


  说起有关锁的故事,老俞口若悬河:那年冬天,有位老太太,出门倒垃圾,家人不在,风吹门锁,不知所措的她,坐在门坎上哭了起来。后经邻居帮她打电话给老俞才破涕为笑。

  还有一位老汉,家里灶上的液化气烧着,人出来办点事,一时忘记了带钥匙,进不了门,急得不得了。火烧眉毛之际,最终还是得到老俞的帮忙。

  多年前,一个大年三十的夜晚,有两夫妻按照家乡习俗,凌晨出门放鞭炮,一时却忘记带钥匙,身穿睡衣,情急之下,只好报110要人帮忙开锁。七转八拐之后,还是通过一位朋友将电话打到老俞的手机上。

  其实,对于此类事情的发生,老俞总是匆匆而去,缓缓而归。至于修配锁匙和修理钟表的事情更是不计其数。

  平时老俞开的锁各种各样,包括以前的挂锁和牛头锁。为此,他花心思进行总结,如保险柜锁,问题一般出在机械密码错乱、电子密码失灵、锁孔锈死等方面。如今,针对花样繁多的防盗门锁出现的状况,“都有解决的办法。”老俞如是说,“只要采用传统办法加上长期积累的经验基本上就能解决,同时还要学会使用更先进的开锁工具。”是呀,新常态得有新办法。


  当问及老匠是否也有碰到打不开的锁时,老俞笑道:“这是难免的。如锁头锈死或坏死的情况等。”

有一次,天刚蒙蒙亮,“老俞头,快来我家吧!我家人被关在澡房里了!”

老俞听到对方心急如焚的口气,居然连家住何方都忘记报了:“你住在哪里?”老俞边问边骑上那辆老式摩托车风驰过去。只见老俞先是用刀片操作,然后用钻子,见不行,从工具包里抽出锤子和钳子,最终将木门钻了碗口大的洞,才算解决了这个在他看来少有的疑难问题。

这是因长期被水气影响,锁头坏死后插销插在里头的缘故。人只要在里面,若无硬家伙把门给破开,无论如何门也打不开。这是他给下的结论。据说这位干部听后着实给吓坏了,因为要是没有家人,手机又没带进去,喊叫不灵时,那只有等死的份儿了。

   为此,老俞严肃地说道:“遇到这类锁头,我建议换锁,这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同时,他还会提醒对方,平时锁头最好加点专用油,以润滑锁芯;关门之前最好摸一下钥匙是否带在身上;单身在家,最保险的办法是将充满电的手机带进去;装锁最好选择那些质量有保证的锁,不要贪便宜,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因为上述情况,在老俞看来也是相当难测的事情,并非“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那么简单。

  当然,还有一些令老俞为难的另类事情发生,如有公婆两人特地到店里请他去家里换把新锁,换好后收拾工具正想走人,媳妇下班回来一看,却不愿换,老俞见状,默默地将事先换好的锁头又安装回去。就这样,忙碌了一阵子的老俞还是面带微笑,背起工具包返回店里……

  多年来,老俞一直走在修锁的前列,他说还有个梦想,就是想带个真心的关门弟子,将自己积淀的技术交给徒弟,不让自己的技艺失传。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熟练掌握这门修理技术,好好为明溪百姓服务。  


作者说: 

与老俞零距离交谈时,心里总感到有股说不出的滋味。


 我们知道,开锁、理发、打铁等群体都冠以一个“匠”字,可说都是地地道道的“小人物”,标准的草根阶层。然而,他们容易满足,宽容为怀,就像小草一样顽强地生活着,而且还活得特别有味,用一种最质朴的方式阐释着“工匠精神”。


来源:三明日报周三特刊 | 作者:黄明生 文/图

本期编辑:凌峰 紫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