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转变方法深度阅读

2015-09-02 赵锐图文

上篇谈到疏导兴趣才能规避干扰,让孩子真心投入阅读。关于阅读的话题,已经连续聊了三期,但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如何深度阅读,有必要继续唠叨。

如何深度阅读,这是一个太有技术含量的话题。记得小时候老师就教过很多方法,当时最流行的是“读书笔记法”,看作文辅导杂志的时候一本正经地抄录一些“好词好句”,遇到写作文就从笔记本里挑挑拣拣。可事实证明,这方法根本就没有毛用,记住“花红柳绿、莺歌燕舞”这些词,还是不会写作文。还有一种最匪夷所思的方法——总结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给太多人留下了关于语文的童年阴影。现在流行的读后感和心得体会,同样让孩子抓耳挠腮。

那究竟有没有更有效、可操作的方法,引导孩子深度阅读呢?琢磨这个问题,首先得理解什么才是深度阅读。我认为,对中小学生来说,深度阅读就是八个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或者说,就是实现书中信息的拓展、延伸、细化、提炼。举个例子,同是一本《倚天屠龙记》,有的孩子看到了绝世神功,有的孩子看到了仁义忠信,显然后者更多体会到了作者的意图,初步实现了“由表及里”的阅读。“由此及彼”更易理解,就是信息的串联延展,可以是知识点之间的对接,也可以是学科之间的对接,也就是之前谈到的“链式阅读”。

但只讲大道理是没用的,一定要有技术层面的办法,才能引导孩子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这几年接触了几位把孩子送到北美、澳洲上学的朋友,了解到一些非常实用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对于阅读的理解,给了我很大启发。阅读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仅仅是为了丰富知识结构、提升个人修养。真正有效的阅读,是着力于培养孩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利用阅读学会提问、分析、解答的基本方法。




学习了欧美的教学方式,才深深领悟到老师当年的一片苦心——笔记法和读后感真的是超级先进的阅读方法,只是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又缺乏科学的指导,才捧着金碗要饭吃。

先说笔记法。摘录“好词好句”这种蠢笨的事情就别再做了,市面上有大量的词语集萃可供选择。那笔记该记什么?第一个很简单,阅读中遇到不知道读音的字,不知道意思的词,就抄录在笔记本上,标注上书名。第二个稍微有点技术含量,记下想不明白的问题。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发现并提出问题,这就需要先行引导,家长可以提出问题,让孩子记下来,逐渐诱导他大胆想象,提出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笔记法的核心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交给读后感。千万别再写那些故事梗概+“我要学习他无私奉献”的两段式假大空感想了,赶紧抛弃陈腐老旧的读后感写法吧,紧密围绕之前所做的笔记,去解决笔记里的两大问题,争取把读后感写成论文。

对于不懂的词汇,自己选择用字典还是百度,搞清楚读音和词义。但这还不够,要尽量查找相关的信息,比如耄耋、饕餮,八十岁古称耄耋,那其他年龄段有什么称谓呢?龙的五子叫饕餮,那其他几个龙子叫什么,都有什么特长?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是什么模样,找到图样画下来。最后把了解到的资料完整地叙述清楚,加上表格配图,绝对是一篇耳目一新的读后感。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查找资料、关联搜索、归纳总结等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关于提出问题,欧美教育中的讨论启发非常值得借鉴,比如老师会提出“甲虫为什么有六条腿”这样的问题,给孩子一周时间去写出自己的分析。我们也可以从书中提出类似的问题,比如《倚天》里的明教是什么宗教,怎样发展兴亡的,和明朝的国号有没有关系?孩子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写读后感,收获肯定是杠杠的,以后不仅不会逃避写读后感,甚至还能提出家长都无法解答的问题。

这样去做笔记、写读后感,你还需要费尽心力地教导孩子深度阅读吗?当然,这种方法目前仅适用于家庭教育,毕竟这种别开生面的读后感和学校传统方法格格不入,指导阅读的又基本是语文老师,难以避免跨学科阅读的局限性。所以,再给大家一句忠告:引导深度阅读一定是家长的事,千万别指望学校。

最后,祝刚开学的小盆友快乐读书,祝忙碌起来的大家长智慧教育。明天认真看阅兵,小心节后写作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