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教子】渐行渐远小别离

2016-09-07 赵锐 赵锐图文

本文为作者原创

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朋友圈转发



渐行渐远小别离

/赵锐

 

昨晚终于看完了电视剧《小别离》。这是一部拍给四十不惑群体的定制作品,展现了三对父母与孩子共同面对中考的苦逼生活。尽管在最后几集话锋一转,将主题升华到中年焦虑和人生态度的高度,但至少之前的40多集始终在围绕家庭教育展开,其贴近现实生活的程度超过95%,难怪被观众热捧。

 

最近对《小别离》流传较广的解读是教育态度的阶层分化,“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高考”。但这不是我关注的重点,即便理清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也对优化家庭教育助益甚微。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所关注的,是家庭教育中与孩子相处的方式。

 

海清和黄磊两位大咖,以不着痕迹的表演展现了家庭教育观念的冲突——既不愿意让孩子承受应试教育的压力,又不得不一次次向现实妥协。在苟且和远方之间挣扎纠结,这就是当下大多数家长面对的问题。

 

在这样的纠结中,本该四十不惑的人却一次又一次迷惑起来——难道我做错了吗?那我该怎么做?

 

这个时候,家长常常心力交瘁有心无力,感觉孩子就像一把沙子,攥得越紧能掌握的越少,放得越开又是什么都掌握不住。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孩子在成长,在青春期里开始萌芽出独立人格和思想,不可能再像小学时候那样成为家长的提线木偶。所以面对一个越来越“不听话”的孩子,我们烦恼、焦虑、无奈、无助。



 

四十岁后的人群面对的压力远远不止这些,事业、收入、老人等等,每一样都是焦虑的催化剂。而这些情绪难以避免会带入家庭生活,不由自主地转移到孩子身上,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用说教、唠叨催促孩子学习。海清在剧中重复多次的台词是“你现在要是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重点高中,考不上重点高中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你就过不上好的生活”——这就是中年焦虑向孩子的转移。

 

还有一种隐性的表现,是以谨小慎微的关爱掩饰内心的焦虑。在孩子学习的时候,端茶送水切水果,剧中的台词是“热不热啊?热了我把空调打开”“把这罐奶先喝了”“你只用好好学习,其他什么都不要管”。看似没有施加压力,但对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敏感的内心完全能感受到你如履薄冰的情绪,以及隐藏的焦虑。

 

但事实是,唠叨、催促、关爱、励志等等,并没有使事情变得更顺利,也没有使实现目标的速度变得更快,很多时候反倒事与愿违,使孩子的情绪出现波动,甚至影响到学习。

 

是的,我们的目的没有错,都是为了孩子学业进步,错只错在和青春期孩子相处的方式方法。当孩子还在幼儿园和小学时,“快乐就好”是大多数家长秉承的教育理念。但随着不断升学、考试、补课,曾经的理念在不知不觉中渐行渐远,最终在中学阶段陷入苟且的泥潭,迷失在名校、重点班、中考、高考中。家长的观念、行为、语言也随之改变,与孩子相处的态度越来越难以平和,相处的方法越来越简单直接。而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却越来越不简单,情绪也越来越不平和——于是,这把沙子攥也不是,放也不对。



 

当海清和黄磊终于以逃避现实的方法,把孩子送到国外念书,像完成了一项重大历史使命一样如释重负的时候,却无法面对没有孩子的生活而怅然若失,留给他们最快乐的记忆,都是孩子很小时候的片段。

 

到这个时候,我们才恍然醒悟,一旦孩子进入中学,就意味着我们和他朝夕相处的日子只剩下短短几年。当我们苦心费力地把他送进大学校门,从此一生都将聚少离多。那为什么不珍惜现在相处的时间呢?难道多年以后,占据最美好时光的回忆,是唠叨、催促、争吵、叹息?除了这些,肯定应该有更好的方式。而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之前,能做到的就是先放弃那些无效的行为,与无谓的焦虑作一次小别离。

 

作为《小别离》剧中男一号的同龄人,我无法梳理出立竿见影的办法,这部电视剧给我的最大触动,是需要重新思考与孩子相处的常态方式。最后把龙应台《目送》中的一段文字送给大家,共同思考——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