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他律不退自律难立
本文属作者原创
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朋友圈转发
他律不退自律难立
文/赵锐
孩子的自觉性差,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对中学阶段的孩子,自觉管控生活学习的能力,对学业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对这时候的孩子,家长却常常束手无策,说得重了叛逆抵触,说得轻了没有作用,真是一个焦灼的难题。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秉性,所以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比较费劲。这也是家庭教育的难点——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具有普遍作用的方法,推广施行到完全不同的独立个体上。所以,别指望谁能给你一个完美的解决公式,我们只有从自身寻找问题的根源。
自律是一种自我要求、自我规范的潜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在自我设定的规划里做该做的事,避免去做无效或不必要的事。因此我们常常会把自律和意志力联系在一起,认为具备自律意识必须要有强大的自我约束的意志力。
可一个尚在成长中的孩子,能有多大意志力呢?就连大多数成人都不具备十数年如一日的毅力,我们又怎么去要求孩子在十几年的求学中始终坚持做一件事。但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别人家孩子”很自律,难道他们都是拥有超出成人能力的神童?
其实无论对成人还是孩子来讲,自律都与意志力无关,或者说,依靠意志力建立起来的自律都薄弱到不堪一击。自律能力说到底就是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规范。如果觉得这段话有些费解,那各位家长请参照自身的经历,想想戒烟和减肥这两件事,有谁是单凭意志力解决了问题?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就是习惯的养成,而不是意志的锤炼。这种习惯不仅仅是先写作业后玩耍,更重要的还有自我规划和自主行动的习惯。显然,小学阶段是养成自律能力的关键时期,刚开始需要家长的帮助引导,一旦形成规律,就要把控制权逐渐交给孩子——这就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养成过程。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我们中的大多数一直在“帮助引导”,一直在勤奋地坚持“他律”,直到中学阶段也没有把规划和行动的控制权完全交给孩子,这个交接过程迟迟没有完成,所谓自律也就迟迟不能实现。
更糟糕的是,交接时间越晚,转化为自律的难度就越大。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我们甚至连小学时的“他律”也难以实现了。这就是中国式教育悲剧收场的根源——父母包办。
再来观察一些自律能力较强的“别人家孩子”。家长A在孩子上学前就很注重培养独立意识,小学后就开始逐步放手,基本到五年级就没怎么督促过学习,而孩子的学习效率却越来越高。家长B文化程度很低,几乎没有辅导学习的能力,孩子自小就养成了独立生活的习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完全进入独立学习状态,学业一直名列前茅。
前者“有心栽花”,后者“无心插柳”,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及早放手。成功的家庭教育总是让家长越来越轻松,反之,如果你觉得越来越累,那一定是思路和方法出了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就是家长只进不退。始终全程陪同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使孩子长期依靠“他律”维持习惯,到十岁以后开始萌芽独立人格的时候,也无法将被动的规范转化为主动规范,始终依赖父母的安排推动,不能对自我发展承担起责任。这种“全程跟陪”的中国式家庭教育,不仅贻害学业,还会严重影响孩子成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所谓“父母忙断肠,养出白眼狼”,皆源于此。
在孩子的人生中,家长只是陪同他走过一段的路人,以后更长的路,终究要他自己去走。即便从他的全世界路过,我们也得在适当的时候退出——你有自己的朗读者,而我只是个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