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邬大光:“双一流”建设的思考[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喻园教育讲坛第199期]

2017-04-11 邬大光 德克赛智库

4月1日下午,第199期喻园教育讲坛在学院705教室如期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邬大光教授作题为“‘双一流’建设的思考”的学术报告。此次学术讲座由院长张应强教授主持,刘献君、李太平、陈廷柱、柯佑祥、贾永堂、郭卉、彭湃、李函颖、蔺亚琼等老师及学生近百人参与了此次讲座。邬大光教授不仅学识渊博,思想敏锐,语言更是生动幽默。讲座现场互动频频,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伊始,邬大光教授就指出,“双一流”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邬大光教授以厦门大学为例,从自身对“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认识的三个层面出发,向大家展示了其关于“双一流”建设思考的最新成果。

邬大光教授表示,他早期的留学经历、多年前走访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去年与厦门大学12个学院的院长的座谈以及今年对厦门大学21个学院进行为期两周的调研这几件事,使其形成了对一流大学的基本感性认识和对厦门大学的“双一流”建设的初步感受和认识。邬大光教授结合他去年在厦门大学暑期务虚会上所作报告、在汕头大学高教研究会议上所作报告以及今年对厦门大学各个学院的调研内容,和大家分享了他对“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思考。

邬大光教授首先从大学的经费、人才、文化、体育、校长权力等方面对一流大学进行了定义,并提及了去年参加北大教学评估时与芝加哥大学副校长的交流。谈及中国一流大学,芝加哥大学现任副校长认为中国大学在创办一流大学时,科学研究指标在世界排行上是没有问题的,主要问题在于人才培养方面。邬大光教授指出,世界一流大学有两个竞争力——学生竞争力和学科竞争力。此外,他还分析了厦门大学的学科建设,他认为厦门大学存在着“母系”现象和“摊大饼”现象,并由此分析了“母系”现象对大学学科发展的影响。

根据厦门大学ESI排名靠前的学科,邬大光教授通过图表分析了厦门大学农学、化学、数学在ESI排名靠前的背后缘故。通过比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武汉大学等几所高校文科专业在ESI排名中的情况,邬大光教授认为,进入ESI排名前几位的学校反映了某种管理策略或特征,跨学科交融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十分重要。跨学科自古以来就有所提及,但由于学科思维的惯性、专业的惯性、人才培养的惯性、管理的惯性以及建设一级学科的惯性,导致跨学科一直未能顺利实行。邬大光教授回忆2009年参加亚洲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时说到,国内诸多高校当时围绕精品课程提交了报告,但是很多高校的汇报主题极其相似。邬大光教授认为,这种情况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首先,我国课程研究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其次,我国当时可供选择的研究对象有限;再者,很多研究者存在相似的思维惯性。邬大光教授分析了厦门大学“特色”学科的特征。中国大学要办中国一流学科并不难,靠体量完全可以取胜,但是要办成世界一流大学或者一流学科则远远不够。对于以“特色”学科发展起来的高校来说,想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就存在一定的劣势。邬大光教授谈到,厦门大学当前学科发展与其地缘有关,同时还存在院系衍生的机构焕发导致学科的合力不够、离散力过强的特点。

邬大光教授指出,中国大学既存在建设制度的“鸽笼现象”,又存在学科的“鸽笼现象”。他认为“象牙塔”已不能全面形容当今的中国大学,反倒可以用“双空间”来隐喻。邬大光教授详细地解释了“双空间”的涵义,并认为大学普遍存在“双空间”现象。但是,在大学的实际管理操作层面,“双空间”作用微弱,这使得跨学科成为一种“倒插门”文化现象。基于厦门大学的现实,邬教授总结了几组关系:特色与主流,“鸽笼”与“广场”,跨学科与非跨学科。他还以厦门大学为例,分析了当前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学科化”和“被学科化”现象。

邬大光教授强调,学科竞争力与学生竞争力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学科竞争力又要通过学生竞争力来体现,在进行一流学科建设时,必须重视和认真考虑这些问题。在进行“双一流”建设时,诸多高校还存在常识不足、经历不够、教育环境窄化、问题分析高度不够、看不到问题本质等问题。同时,还有部分高校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对各自学科成长轨迹路径认识不足的问题。邬大光教授总结后认为,现在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正处于理论研究在路上、实践层面在 “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在提问环节中,现场师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邬大光老师对大家的问题也都一一给予了解答,现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讲座的最后,院长张应强教授就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张应强表示,邬大光教授的本次讲座不仅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同时也给我们大家提供了很多思考“双一流”建设的新视角,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更多关注学术热点。(赵楠、王秋燕)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http://jky.hust.edu.cn/list_show.asp?id=1675



 思想 深度 前沿 创新 批判 经典 



声明:选文仅供学术交流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等盈利性用途,选文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为保护原文作者权益,我们将注明选文出处!选文已电话(027-87543693)联系获得授权转载,感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无广告  非中介  纯学术  纯公益 


欢迎关注《德克赛教育智库》

微信号:ZGJYXLQKTGZN

联系邮箱:zgjylxsqktgzn@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