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德克赛教育硕士论坛 第1期:教育精准扶贫

2017-06-01 平和光/主持 德克赛智库

2015年,从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毕业,成为了一名教育科研工作者,同时兼职编辑工作。作为一名教育学刊物的编辑,我一直在思考:我能为学弟学妹们做点什么?因为我深知做学术不容易,需要板凳敢坐十年冷的精神和毅力,但光苦练内功还不行,教育研究还必须遵守一定的研究范式、紧跟国家和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解决人的发展、教育学科发展和教育实践发展的问题。为此,我联合若干教育学的编辑朋友们开办了此论坛(暂时网上交流),并创办了QQ交流群,希望为在读的教育学学弟学妹们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发声的平台。第一期由我主持,讨论的主题为教育精准扶贫,现摘编10多位学弟学妹的观点推送给大家,以供同学们切磋和老师们斧正。始生之物,其形必丑,望大家多多包涵和支持。


本期主持:平和光/《现代教育科学》

 

赵一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71月,我参加了国家扶贫办组织的精准扶贫调研,负责调查安徽省精准扶贫情况。“精准扶贫”目的是扶贫,手段要精准,要了解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家庭情况,结合本地的发展对贫困户开展针对性帮扶措施,主要是调动贫困户的劳动积极性,实现自力更生。如果说贫困户还有经济收入的指标,教育的“扶贫”就显得很复杂。教育的精准扶贫不仅要着眼于欠发达地区的入学问题,还要关注入学儿童的学习问题、结束了义务教育的成人再教育问题等。它实际上是“教育公平”,借用康德尔的话,是要“恰当的教师为恰当的学生提供恰当的教育”。国家发展需要确保教育公平,这是符合人力资本理论的。个人也会因教育获得好的发展,这也是有研究证明过的。仅就一方面来谈,经济发展是阻碍教育精准扶贫的一大因素。缺少经济的投入,医疗、交通、通信、个人收入都是处于落后状态,人员流动滞缓,教育如何发展?很多新教师因这些原因不愿长期下乡支教,我么不得不正视硬件设施的重要性。一些贫困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不是因为读书无助于工作而辍学,就是因距离、家庭等问题割爱。仅个人建议,以我国高效的行政模式完全可以以招标形式引入并结合直播平台和私立教育机构,间接为网络授课提供市场,由政府进行牵线搭桥并监督市场运作和教育成效。由财政拨款为每个行政村建一间通网的电脑房并负责企业和网络的费用,由村干部统一组织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对贫困地区15岁后的劳动力,政府可采用招商引资方式引入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并根据产业提供职业技术教育。

 

鲁世林(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当西方国家(例如英国、美国、新西兰等)在新自由主义浪潮下转向“第三波教育变革”的时候,绩效选拔individualmerit and achievement和家长选择(parentocracy相结合进行考核和选拔的教育观对于全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冲击。每当西方国家教育改革旨向社会公平而显然失败时,马克思主义者等批判主义理论家就会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精英主义的命运。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如此密切,使得人民深信社会主义对于教育的期许是如此关注公平。当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波教育变革”旨在实现大众化但从不强调和从未实现社会公平,“第二波教育变革”强调所谓的绩效和能力选拔但仍继续拉大社会差距,“第三波教育变革”强调绩效选拔与家长选择相结合实质重新回归自由主义的出身和先天决定论时,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公平的尝试在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画上了无奈的句号。对于我国而言,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可以使我们避免陷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公平的失败发展逻辑,即我国可以创造“第四波教育变革”。其实质是把教育当作杠杆,打破家庭出身对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决定性作用,从“家庭出身职业和社会地位”到“教育职业和社会地位”,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应尽可能由国家统一协调。教育精准扶贫,对于区域内实现教育公平转变和短时间内协调社会利益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也是从二次分配的逻辑出发逐步从试点推向全国的有益尝试。

 

王天天(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教育精准扶贫,是一种间接的扶贫方式,旨在通过教育这一方式来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综合素质,进而帮助贫困区逐渐摆脱贫困。教育精准扶贫具有间接性、长期性、精准性等特点,其中精准性主要体现在:对象锁定在贫困地区;需考虑各贫困地区的区域特征;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还需考虑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教育的特点。教育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根本举措,要使教育发挥精准扶贫的作用关键在于:政府在宏观政策上要有所倾斜,并为其实施的长久性提供制度保障,尤其是考虑到贫困地区发展的落后性以及各区域间的差异性,师资保障和地方课程开发会是教育精准扶贫具体实施中的难点。

 

邹红军(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教育精准扶贫在于申言扶贫工作中的教育路径,精准的方法论意义与公平正义(作为过程公正的补偿公正与作为结果公正的普遍公正)的价值追求。其本质在于文化扶贫,所谓“扶贫先扶智”。它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全面性与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培育工程,作为国家战略性规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以为,教育精准扶贫最大效能发挥与效益获得需要廓清如下一些认识。

其一,谁需要扶贫。众所周知,被扶贫者当然是处于贫困状态有改善需求的个体或群体。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确诊其贫困事实与设计改善路径。不同区域、城乡、个体有殊异的教育需求、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以及教育需求的不同表现样态,需要运用“整体–层次”的思维有针对性的把脉。需求的基本载体是个人,是农民、工人,是家长、学生、教师。但就教育精准扶贫而言,学生是直接对象,教师是关键对象,家长是参与对象。

其二,如何扶贫。教育精准扶贫的展开需要整体规划,个别设计;构建周详的实施、评价与监督机制;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教师执教水准,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力与创造力;需要整全关怀,因材施教,自我学习……是成器与树人的统一。

其三,谁来扶贫。教育精准扶贫的扶贫者要突破单一、分散的有限主体视角,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为主、家庭参与、学生为本的多主体交互联动的行动者网络。所有的人都是扶贫者但同时也是被扶贫者,所有人都是利益相关者。

教育精准扶贫关涉一切人,从一切人出发,为了一切人。教育精准扶贫首要在教人保全,而后使人充盈,不是等同对待,而是差异努力。

 

顾秀林(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教育精准扶贫的能为与所止是教育精准扶贫话题的基本问题。我们期望通过教育精准扶贫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育精准扶贫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又不可能做到什么?明晰这些基本问题是进行教育精准扶贫的前提。当前对于教育精准的讨论中,人们往往更多的关注于教育精准扶贫的“能为”而忽略了教育精准扶贫的“所止”,导致教育精准扶贫“精而不准”“扶而愈贫”。厘清教育精准扶贫的“度”,放下对教育扶贫过高的期望,让教育扶贫回归应有的本位是应然之举。教育精准扶贫的“能为”大概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即资金保障、制度偏向、文化“造血”。资金保障体现为扶贫经费的定期足量投入,这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制度偏向体现为制定完善的扶贫制度,如教师轮岗、支教、学生交流等相关制度;文化“造血”是教育扶贫中的核心,诚如不迪厄所言,“文化资本”是一种社会“炼金术”,我们常常所言的贫困,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贫困,其最深层次的贫困是“文化贫困”。因此,文化层面的扶贫是教育扶贫的关键,具体可表现为文化产品的输入、文化形式的濡染以及文化精神的塑造。教育精准扶贫有所为,亦应有所止,希冀与通过扶贫而实现教育上的“共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教育精准扶贫应止于以“扶”代育。我们所讨论的是教育扶贫,不是经济扶贫,因此其范畴应归入一种教育活动,遵循基本教育规律。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扶贫也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和优质教师的投入就一定能结出“育人”之花。事实上,我们很多的教育扶贫工作,常常急功近利,希冀于快速投入、快速产出。尽管有实证数据表明,教育资金的投入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正相关关系,然而实证数据只能表明两个结果上的相关,不能揭示教育双边活动中的复杂关系。显然,“扶”不等于“育”,有时候会产生“扶而不育”,甚至是“越扶愈贫”,扶贫变成了一种“摧残”。教育是一种双边互动的活动,“扶”的目的在于促进“育”,因此,“扶”不能僭越“育”的领地,不能以“扶”代“育”。合理定位于教育精准扶贫的能为与所止,才能促进“扶”与“育”两项活动的协调共进。

 

冯博文(浙江师范大学

一、何谓教育精准扶贫

提到“教育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我们不得不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精准扶贫”。早在201311月,习近平主席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这一思想。从字面上看,精准扶贫指精确化扶持贫困者。笔者认为,“精准扶贫”,目的在“扶贫”,关键在“精准”。只有切实落实好“精准”这关键一步,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扶贫”这一美好愿望。而对于“教育精准扶贫”,简单来讲,就是通过“教育”这一手段来实现“精准扶贫”。笔者认为,“教育”不仅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同时,它更是一条最美好、最彻底、最根本的途径。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讲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不仅仅是扶持贫困者的物质生活,更要扶持贫困者的精神状态。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它也是根深蒂固的。

二、教育能否精准扶贫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倒想问一句“扶贫”能否“精准”?笔者认为,每个问题都要分为“应然”和“实然”两个状态。当然,从应然层面讲,教育肯定是能精准扶贫的(无非是时间问题);从实然层面来讲,至少现在,教育实现精准扶贫还存在不少阻碍,这些阻碍当然需要我们一步步去克服)。

三、教育发挥精准扶贫的条件是什么

笔者认为,教育发挥精准扶贫作用的条件有五条:国家应该制定出详尽且表述具体、准确的相关政策或文件;各省市应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确保相关扶贫工作得到落实;符合条件的贫困者的相关权益应该得到有效保障;应该引导社会形成“扶贫高尚”之风;作为贫困者个人,应该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在受到尊重和帮扶的同时,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时刻想着回报社会、奉献祖国。

四、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有哪些?

首先,国家相关政策还不是很完善,一些真正贫困之地、贫困之刃,并未受到帮扶;其次,各省市以及相关单位执行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不到位;再次,社会对“身无分文”的贫困者存在歧视现象,使教育精确扶贫工作受到阻碍。另外,还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例如某些地方,早已脱贫,却一直不舍得摘下“贫困县(村)”等帽子。

 

叶佶(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精准扶贫能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能解决的条件是什么?是精准摸清状况后的信息对等,扶贫工作开展后的供求对等。

教育精准扶贫也是贫困生的“中国梦,我的梦。”只要你想去,学会坚持努力和想办法,把所有资源都利用到极致,发挥最大潜能,是一定可以达到的。

因此,扶贫的关键在于扶智。在于教育扶贫。而资源的给予后,资源利用率的问题,完全在于接受扶贫的贫困者对于资源的渴望和吸收程度。能不能精准扶贫?能不能供求一致?完全取决于贫困者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和需求,也就是被扶贫者对资源的懂得和珍惜程度。

目前,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在于层层下压、层层担责的“形式主义”等。因没有实地调查深入了解过,没有太多的理解。但我想,教育精准扶贫的问题也就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也就是从根源上解决教育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和路径。

 

张冲(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于教育精准扶贫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教育精准扶贫、如何做到精准。针对第一个问题,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进行解答。其一,从内涵上来看,教育精准扶贫属于国家的政策,是从教育的角度对贫困问题的思考;其二,从外延上来讲,教育的精准扶贫要回答“教育扶贫与其他方面(如:经济扶贫)的区别”的问题。经济学意义上的扶贫在于提高群体的收入水平,手段以提供资金为主。而教育精准扶贫与其他扶贫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扶贫的手段不同,体现在教育作为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以培养人作为扶贫的主要手段。教育的扶贫在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形成人格与智慧的统一体。教育扶贫的核心在于引导、鼓励,而不是灌输、强制。第二个问题“如何做到精准”,核心问题是“如何确定扶贫对象”的问题。确定扶贫对象需要对“贫困”的最低限度制定标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做到“教育精准扶贫”。

 

吴陈兵(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教育即精准扶贫。教育的目的是增进人们知识,提高人们生存技能,最终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教育的内容具有丰富性,来自于人们生活,为了人们生活,从而改造人们生活,使每个人生活获得提高,实现人人平等,共荣,共富贵。教育方针体现精准扶贫,我国的教育方针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人发展,实现人的教育梦想,体现人的价值。
   
教育包含精准扶贫。教育从古至今,无不体现包容、开放精神,为人类济贫、谋福利。课堂教学强调人人平等,共同发展,每个人都是课堂主人,每个人都是重要人。课堂教学帮助贫困生进步,帮助顽皮学生好学,帮助困难学生幸福,教学是一种精神的精准扶贫。自从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贫困生补助和营养餐等政策,帮助每个贫困生学习和生活,体现了学校的物质精准扶贫。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扶贫工程,改善人们生活,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实现人人平等,共同富裕。

 

黄红亚(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2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县进行考察,指出“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由此可见,对贫困山区的教育援助已经成为了教育精准扶贫的第一要务。因此,我国政府需以“山村留学”为起点,推动建立城市学校与山村学校间的对口支援。一方面,可以促进学校间的资源共享,保障山村学校的基本办学需求,优化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鼓励城市学生到偏远地区留学,可以拓宽山村学生的眼界,帮助山村学生形成新的认知,解决山村学校孤陋寡闻等现实问题。其次,以改善教育环境为目的,建设一批寄宿制山村学校或借宿家庭。一方面,留学生与山村学生共同生活,有利于增进城市学生与山村学生之间的交流互通,帮助双方共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山村学生的家庭条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山村留学”以引导贫困地区自主脱贫为基本点,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实施路径。

:山村留学,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城市学生到山村地区就学,就学期间,除进行正常的学习外,还要进行自然体验学习、生活体验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一般留学期限为一年(视具体情况可适当延长)。

 

耿超(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于精准扶贫是习近平主席在考察革命老区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规划。精准扶贫是一个“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是系统化的工程,教育扶贫是诸多的扶贫中,在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博弈后所能获得的最大边际效应区。所谓的教育精准扶贫是将目标靶向聚焦于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的扶贫形式。而正所谓“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要最终消灭贫困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关键还需要教育的发力。

教育精准扶贫是在当下我国面临的道德危机中,尤其是拯救农村道德危机以及道德信仰的重要举措,并且企图利用精准扶贫实现对农村以及边远地区道德的重组。这是教育扶贫能够发挥的最大功效,而进行农村道德重组的同时需要一定的科技以及物质等基础性支持。当下教育精准扶贫的最大问题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尤其是教师资源的不平衡性,而化解之方就是需要聚焦社会合力,尤其是高校的支教工作以及相关培训工作。

 

雷晓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何谓教育精准扶贫?我认为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对一定范围或一定区域的教育所进行“精准扶贫”,表现为对贫困地区、教育欠发达省市所采取的特殊教育对待,如增加这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设定特殊政策等,促进的是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目的在于缩小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显而易见,这种教育精准扶贫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目标是明确的,对象是特定的,这种解释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种可以解释为“扶贫必先扶智”的具体表现,突出了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在教育领域内所进行的精准扶贫,但这并不仅限于农村偏远地区、贫困地区,而是涵盖整个教育面,既包括城市,也包括农村;既包括西部,也包括东部,没有明确的地域划分。同时,这种精准扶贫也没有特定的对象,涵盖影响当前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所有问题。而这是从主要矛盾进行的一种解释,两种解释不可混为一谈,也不能混为一谈。


注:为显示科研和语言表达的真实水平,摘编时尽量保持原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