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本周话题】高考制度及其影响机制

2017-06-07 许国动/主持 德克赛智库


我国的高考制度在教育体制中,上至高等教育的衔接发展,下至基础教育的改革动向,可谓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触及每一位相关利益者,但无论如何改革和发展,高考制度就是一根绝对的指挥棒,基础教育难逃脱应试教育,我们的教育处处若隐若现地体现着“被绑架”的教育,教育中的“人”始终是工具,而不是“以自由看待发展”的教育追求和情怀所在,也深深地影响着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机构,乃至家长孩子,都深感应试教育的无奈。我们认识应试教育的合理性、现实性、局限性及其危害性都远远超过高考制度完善的策略。我们怎样才能正确认识高考制度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如何将制度的影响催生教育中“人”的出现?

人才本应该多元化的培养和评价,为什么我们走到只能凭一张试卷来评价选拔人才,学力教育成为文凭教育的观念愈演愈烈?究其根源,社会信任体系塌陷背后的各种困惑和无奈。为了公平,高考是国家无奈的底线。应试教育就这样延续着。高考考试制度的改革,在今天始终都在不停地探索中前行。因此,本期话题围绕“高考制度及其影响机制”,我们邀请到了10位分属不同领域的学者、管理者和教师,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高考制度及其影响”。


——许国动(广东金融学院副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管理学博士)

胡中锋(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行,产生了新的高考分数合成问题。我国现行高考制度最主要的一种计分方式是各学科分别依据评分标准,判定每份试卷的原始分数,然后将每位考生各门学科的原始分数直接相加作为高考成绩。高校根据考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学生。这种分数合成方法存在三大问题:第一,各学科分数不等值,无法直接相加。不同学科的考试试题难度和评分标准各不相同,得到的分数不是同质的数据,不能直接相加。将各学科原始分数简单相加作为高考成绩,继而作为高校录取依据的科学性令人质疑,择优录取的可能性也值得推敲。第二,把各科成绩作为相等权重来处理,没有考虑到各科重要性程度之差异。在分数的合成过程中,最简单的加权方法为等权相加,就是将各个测验分数直接相加而获得合成分数。这种方法是对所有变量作了等量加权。事实上,高考各科的权重不一定相等。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不同专业对于学生的素质要求不同,因此各科的重要性即权重也应该不同。应根据各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实际录取的专业需要等多方面因素,对各科成绩加以合成。第三,没有考虑各科分数之间的相关,把所有学科两两之间的相关都当成“1”来处理。高考各科测量了学生不同的能力,这些能力有一些有共同之处,比如数学和物理都考察了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文和英语都考察了阅读能力、记忆力等,因此各科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各不相同,应充分考虑相关系数对分数合成的影响。否则,会导致对某些共同的能力重复累加,从而偏向了那些在某些重复能力上得分较高的考生。比如,核心科目中语文和英语均属语言能力,如果不把语言能力重叠的部分剔除掉,势必偏向女生和城市学生,对男生和农村考生不公平

姜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高考制度不该成为应试教育的原罪,而是要历史和辩证地来看待。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毫无疑问,高考在人才选拔、促进阶层流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考制度,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二是通过高考实现阶层流动进而促进社会公平。若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必然是以效率为先;而实现高考的社会功能,却同时还需要考虑公平因素。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从国家层面来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选择。当国家缺乏人才时,效率是第一位的;而当国家整体实现了很好发展,人才比较充足,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公平又会成为新的价值诉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时,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有了进入大学就读的机会,更高质量的公平成为新的期待。

应试教育的存在,表面上看与高考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家长期待、用人制度等都为应试教育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也决定了一定时期内应试教育的桎梏仍然难以打破。当然,高考作为指挥棒,高考制度改革一定程度上会起到相应的作用,但仍然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联动。一是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并且尽可能地确保分配制度上相对公平。二是社会要实现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改变惟学历和出身论的用人观。三是家庭要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为他们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只有多方协同推进,高考才不至于异化,才能真正让我们教育回归本位。

苏娜(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中英高考制度改革“背道而驰”的背后:优质社会资源分配路径的争夺战。2015年,英国政府宣布对已经实施二十余年的英国的“高考”制度——普通中等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 GCE A-Level)简称A-Level考试制度进行分阶段改革。指出,2015-2017年间,逐步将A Level考试由原来的两年成绩合计(AS+A2)方式转变为以第二年考试(A2)成绩作为最终成绩,考试模式由原来的一年多考变为第二年的一考。据时任英国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说,此举是因为原有A-Level课程“无法让学生真正对他们所选的学科发展出‘深度的认识’,太多的精力被花在了如何应对考试和评估上。”而时至今日,此次改革一直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热议,甚至引发了一些名校的抵制。例如,剑桥大学就在其官方网站上明确表示,仅有A2成绩的学生是无法获得其入学offer的。为了确保本校招生的质量不是“一考定终身”的产物,剑桥大学甚至准备搬出已经三十余年未启用的本校入学考试,而且面试要求将比以往更加严格。

反观我国的新高考制度改革,则与英国A-Level考试改革恰恰相反,希望通过学业成绩+高考分数的方式,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消除“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为何同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两国改革趋势却截然相反?根据社会分层理论,竞争、选拔、择优、促进并固化社会分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实质对接的是优质的社会资源。从人与资源的供求关系来说,优质社会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越高,则对其的争夺就会越激烈,而对优质社会资源的争夺必然会倒逼作为获得优质社会资源“入口”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享有权。面对有限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任何资源分配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的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利益受益者与利益受损者。不同群体与利益相关方的博弈能力则直接决定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路径(即高等教育入学方式)。在优质社会资源有限,且作为其“入口”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极为稀缺的情况下,任何入学方式的变革都难免为人诟病。因此,下大力气扩大优质社会资源存量,拓宽进入社会优质资源的“入口”,最大化兼顾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利益受益者与利益受损者权益,方为高考制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李清刚(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高考改革内容要体现出对STEM教育的导引。笔者有幸随广州市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的专家培养对象一起赴美国21天参访了美国基础教育,尤其发现STEM教育美国一直走在中国的前面。自2004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等四地首先进入新课改,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次课改的特点之一就是首提综合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跃居首位的是研究性学习。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及职能来看,这是最接近美国STEM教育的课程,尽管粗糙和肤浅,但仍可看做是中国特色的STEM课程的尝试。而美国STEM教育最早起源于1957年出台的《国防教育法》。该法案促使美国增强美国数学和物理教育实力,这是STEM的最初构想。如果从2004年算起,研究性学习相比美国的STEM课程则落后了47年——近乎半个世纪!

笔者深入调研发现,美国SAT考试一般增添了STEM的内容和设计,美国知名研究型大学比如笔者考察的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该系全美排名第5,全球排名第11)也集全系之力为高中生编写STEM课程,在高中阶段修习的该系设计的STEM课程在入学时优先考虑,在入读大学后可以计入相应学分和免修相关课程。在中国一切不被纳入高考范围的内容皆可忽略,STEM由此自生自灭。笔者认为STEM教育则为中美基础教育现阶段最大的差异,因为在美国人看来基础教育的创新与大学的创新息息相关,孩子从小培养的STEM的课程兴趣,直接与大学的创新表现高度相关。钱学森之问由此破解。因此,笔者呼吁中国的高考改革要在试题设计上体现出综合性,作为选拔性测试尽量减少基础知识的题目,而注重增加综合应用性、创新性题目的设计。建议委托国内研究型大学进入试题开发、阅卷等整个考试流程,提升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徐吉洪(浙江工业大学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在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中,高考始终是一个“绕不过、躲不开、退不得”的时代课题。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大学招生的计划制度”,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高考的价值取向也由追求效率转向促进公平,由“多出人才”转向“出好人才”。

2014年以来,浙江一直在探索新高考改革。与传统高考相比,浙江新高考不仅仅是时间层面的概念,更是一个价值判断的命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有“三新”。一是理念新。新高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人才的成长规律出发,在考试内容、考试次数、考试评价等方面都坚持以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为逻辑起点,使高考由高校本位向考生(人才)本位转移,为学生的成才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使命新。新高考更多地是为了“出好人才”,选拔更多的优秀人才。“出好人才”具有两个方面的意涵,一方面是“选拔好的人才”,着眼于人才的质量,善于发现并培养“怪才、偏才、奇才”;另一方面是“把人才选拔好,培养好”,体现人才培养过程与结果的高度统一。三是形式新。传统高考一般是“一年一考”,“一考定终身”。新高考则实施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考试方案,使学生走出“一考定终身”的桎梏和阴影,走向“多考供选择”,拥有更多成才、成功、出彩的机会。

王志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生源质量是人才培养培养效果的关键基础和先天保障。一般来讲,世界一流大学招揽的人才也都是精英人才,这一方面得益于其先发优势而形成的马太效应,一方面依赖于其丰富多样的考试招生制度。国际一流大学一般都实行自主招生,其考核内容紧密围绕未来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对改革和探索者的素质的要求,统筹考虑学术与非学术要素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所起的特定作用,从而制定录取标准,考核内容主要包括高中成绩、外语能力、课外活动、学术兴趣和专家推荐等。丰富的候选资源和严格的招考标准保证了学生的“优中选优”,这从其录取率方面可见一斑。

目前我国招生考试制度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主招生学校数量太少,且制度设计不够完善。2016年,全国仅有100所学校具有自主招生资格,且招生规模很小。同时自主招生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影响了其公正性和社会认可度。此外考核内容还不够灵活丰富,在学生来源的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等方面还缺乏考量。二是缺乏分类招生的思路和制度设计。在学校层次上,一流大学与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存在明显区别;在培养类型上,一流大学包含综合、理工、医药、文法等不同性质的学校,采用统一的考试试卷和选拔模式,过分地强调“统一性”,抹煞学生个人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的差异,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扼杀了“天才”、“怪才”、“偏才”的成长之路。同时也不利于一流大学根据自身特色选拔人才。

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必须深化考试内容和录取方式改革,应该建立试点,探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放宽一流大学招生自主权,构建完备的监管办法,保证自主招生的公平、公开和公正,在此基础上扩大自主招生的规模和范围。鼓励一流大学面向全国乃至国际采取积极灵活的方式招收优质学生,发现考生中的奇才、偏才和怪才。在统一考试方面,建立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命题队伍,使考试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素质教育的本质,满足一流大学对学生全方位,多方面素质的需求。

全守杰(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我国高考作为一种重要的考试制度,也是教育制度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是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而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与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众对未来职业和未来生活的选择方式等发生变化,高考应符合社会发展,顺应主流民意,满足广大民众需求。总体而言,高考改革是一项涉及考试目的、阶段衔接、招生形式、利益主体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1)考试目的应更加充分体现两个结合:人才选拔和素质教育的结合,高校选择合适人才和学生选择高校的结合。(2)阶段衔接更加有效、融通:有效地实现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特别是培养目标,思维方式及学习方式训练方面的衔接、融通。(3)招生形式多样,分层次招生:促进招生形式的多样化,如自主招生、高职单招等,实现分层次招生,从而打破一考定终身。(4)兼顾多方利益,重视利益主体诉求:既要处理好学生及家长、中学、高校之间的关系,又要兼顾各个省市、各个地区、各个学科(专业)、各个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

陈伟忠&李伟聪(华南师范大学组织部干部科科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招生考试处考试科科长)

广东省美术高考术科统考评卷模式探索。近年来,美术类高考考生逐渐增加,全国每年参加美术类考试的考生已达数十万、甚至百万,广东省2016年美术术科联考人数超过4万人。此类考试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评分”这一作为招生工作主要环节的公平性更是受到广大考生及家长极大的关注。美术类答卷的评判不同于文化课试卷,它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加以区分,如何充分保障考生权益,规范阅卷流程,提高阅卷效率,作出客观、准确的评判,科学选拔人才,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与总结的问题。根据《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美术术科评卷工作实施细则》,经过多年的评卷实践,形成了目前的评卷模式,即首先成立美术术科统考评卷领导组、监察组和评卷专家组,评卷专家组下设色彩组、素描组和速写组三个科目组,每一位专家自始至终均参加该科目的评卷工作,即每一位专家均参加试评、分档、对比和打分四个阶段的评卷全程工作。该评卷模式虽然采取了“先分档、后打分、再终审”的阅卷方法,从粗线条到细线条的评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误评,规避了“关系分”的出现,但是在公平性、阅卷效率和分工合理性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为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强化美术术科专业考试,使评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华南师范大学在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有效地探索了广东省美术术科统考评卷的模式改革。首先成立评卷工作领导组和监察组和评卷专家组,一改以往评卷专家参加试评、初评、细评和打分四个阶段的评卷全程工作的做法,将评卷专家分为:分档组、校对组、打分组和仲裁组,评卷专家各组相对独立工作,仅仅负责该组的阶段性评卷任务。该评卷模式相比传统评卷模式的优势:一是有效地保证了评分的公平性;二是分工更加科学,评分更加专业。当然,新的评卷模式也存在一些困难,比如需要更多的评卷专家和评卷的时间等等,但是在以考生利益为第一的准则下,这一改进后的评卷模式无疑是一个积极有效的探索。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是今后美术术科考试评卷又好又快的有力保障,例如采用电子评分系统,在网络中阅卷等。在技术保障的前提下,确保评卷工作准确、科学、有序地进行,体现招生考试公平、公正原则下,网络化和信息化将会是今后评卷模式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

杨锦涛(河南新开端生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国家生涯规划师)

提起这次高考改革,周围朋友的反映都淡淡的,几乎都认为只是考试不分文理科了,有些人甚至认为,只是换了一下考试科目而已。换汤不换药,折腾!如果说,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浙江和上海作为改革试点时,我们这么想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2018年全国大部分省市都要启动高考改革时,我们还这么想,那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对教育的不负责任!

本次高考改革的显著特征是由过去的“文理分科”,改为“选考”。有些地区是“6选3”,即考生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6门课程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的考试科目。有些地区是“7选3”,考生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信息技术等7门课程中选择3门作为考试科目。相应地,高校招生时,不同专业也会有相应选考科目的要求。比如,上海复旦大学的经济学类专业规定选考科目为物理和化学,意味着选考科目中没有物理或化学的考生将不具备报考复旦大学经济类专业的资格。“6选3” 有20种选择,“7选3”有35种选择,面对如此多的选择,考生应该怎么选?也许有些老师和家长会告诉孩子:喜欢哪门科目,哪门课程能考高分就选哪门课。可是,我们忽略了两个问题。第一,选考科目在高一就要确定,孩子哪门课程学得好还是个未知数,初中成绩好的科目在高中阶段不一定能学得好;第二,孩子成绩好的科目不一定是将来要报考专业的限定选考科目,如果孩子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喜欢的学校和专业不能报,虽然分数很高却只能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那将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有许多家长会认为,不管什么专业,先考上大学再说!殊不知,盲目选择专业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大学里不想学、学不会、没目标、没动力、混日子;毕业后不知道要干什么,要么三天两头换工作,三年、五年之后依然没有职业竞争力;要么随便进入一个行业,直到多年之后才发现原来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由此可见,仅以学科成绩确定选考科目并不是最好的选择。高中生确定选考科目是要为将来的大学和专业做选择,而大学专业的选择又是在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职业生活对人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你看懂了吗?“选考”实际上是在引导高中生为自己的人生做规划。这也是十八大之后,党中央仍然把《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去推进的深刻含义,这是事关国家未来发展,国家人才多元化建设,全面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何春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欧语学院教师) 

高考前,如何管理好压力。随着高三二模的结束,高考的临近,几乎每个高三学生都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这是正常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压力过大和过小时工作学习效率都很低,在压力适中时效率最高。考生考前有适度的紧张和压力不仅不是一件坏事,反而能促使他们高效地复习,达到良好的考试效果。所以,高三学生首先要管理好压力,把压力控制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其次,高三学生要正确地认识高考。高考是一种分层筛选型考试,其目的就是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筛选出来,送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学习。因此,高考试题必须有区分度。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复习情况,确立合理的考试目标,不能把自己的考试成绩定得过高。同时也要认识到高考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自己未来的成就也不是由一次高考成绩就决定的,高考只是人生的一次经历而已。最后,为了防止高考前压力过大,我们要掌握几种常见的减压方法音乐减压法:听一些经典的轻音乐,让自己的心境平静下来,也让自己能冷静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倾诉减压法:找父母、心理咨询师或知心好友,说出自己的压力,寻求科学的指导和真诚的关怀。运动减压法:通过某项体育运动,如散步、跑步、打球、打太极等让自己身心合一。自我暗示法:考试前自己对自己大声说:“我是最棒的!”来转移和改变某些不良情绪,增强自己的信心。放松训练法:保持身体某个部位紧张状态10秒钟左右,然后慢慢放松,体验个人肌肉的紧松过程,最终达到缓解紧张和焦虑。深呼吸法:闭上双眼,用腹式呼吸法深深地吸气和吐气,几次反复之后,就能够使人逐渐排除杂念,集中精力,达到放松的效果。

学术专精     日新又新

高校教育管理

微信gxjygl051184446013

投稿http://zzs.ujs.edu.cn/gxjy/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