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0年著名教育家鲁洁教育思想研讨会纪实

2017-07-12 蒋永华 德克赛智库

    “鲁洁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江苏南京隆重召开。在充分听取了一番精辟深邃、热情洋溢的大会主题发言与百花齐放、别具一格的自由发言后,在大家期待已久的热烈掌声中,德高望重的鲁洁先生发表了重要讲话。她的讲话质朴平实、言简意赅、情真意切,非常感染人、教育人。她很谦虚地说,自己做得还很不够,她没有像大家所说的那么好。她很理解她的弟子们当年的不容易,她甚至为自己十多年前对弟子的严厉批评而愧歉不已。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困难。她觉得当时还没有完全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育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令人感动。说到动情之处,我注意到,她的眼睛已经湿润了。她还特别提到,她几乎是饱含热泪读完朱小蔓教授写的文章的,因为,朱教授是在上手术台的前一天才抱病完成作品的写作。那不光是用文字写成的作品,更是用心血与热泪完成的重要作品。她很是感动、很是感激、更是谦虚地反复强调:“你们给予我的,多于我给予你们的”。

     她特别提到她的最后一个博士生王啸毕业时她的复杂心情。鲁老师参加会议时,只要有可能,她喜欢自己坐在一个不太为他人注意的角落里。但,就要送别自己的最后一名博士生时,为了让自己的学生毕业典礼的一天过得愉快、留下美好难忘的记忆,她一反常规,特意坐在了第一排。目的在于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老师,让学生多一分欢乐,多一分愉快。她想的更多的是,他将再也没有自己师弟、师妹欢送他了,因为他就是最后一名毕业生。作为老师,尽量为自己的学生做得更好一些,甚至不惜改变自己的习惯。说实在的,场面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她甚至引用了陶渊明的诗,都冒出了过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念头。但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使命感,使她深刻地指出,我们都是局中人,而不是局外人。“你在做什么?做得对吗?做得好吗?做得有效吗?”当人们对种种社会现象、教育现象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她问道,我们是同谋?是合伙人?她引用张伯苓的话说,“有我在,中国不会亡”。听她说到这里,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油然而生。

     她也积极地回应大家对她的祝福。有人说,以她的胸怀、身体,她会很轻松地迎来米寿(88岁),也会创造性地相期以茶(108岁),更有学生做诗赋词,“敬祝寿无疆”。她冷静、清醒地说,自己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当她引用这句话时,她已经将自己置之度外,完全进入了一位教育大家的忘我境界。她说,她的教育梦想还在继续,她就是要努力地成就自己的灵魂。她寄希望于大家,她更愿意相信大家,共同构筑一个教育的梦想。

     她对在场的弟子们,对来自全国的教育界专家学者们,对正在攻读学位的博、硕士研究生们说,让我们共同为美好的梦想而努力,为中国的青少年活得幸福、快乐、健康成长而努力。她充满深情地对她的学生们说,无论你们身处何处、身居何职,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我都会一如既往地关注、期待着你们,如果真有所谓另一个世界的话,我依然会继续在那里关注和期待着你们。

    “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梦想,我们并不孤独!”在我的印象里,这是她讲话的结尾。我特别注意到,她的眼睛早已湿润。

     旋即,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一种英雄主义的豪迈与理想主义的气息在会场上空弥漫、升腾。

     此时,我看了看坐在我身旁的鲁门弟子刘晓东教授,他正在用纸巾一遍又一遍地擦拭自己的热泪。

     此时此刻,之前我曾经仔细阅读过的前任中央教科所所长、党委书记,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朱小蔓老师饱含心血与热泪写成的文字,如行云,如流水,不断在我眼前浮现:

    “我的教育学博士导师鲁洁先生80华诞即将来临。所有热爱和尊敬她的人都在诚挚地祝愿她健康长寿、永葆学术青春。对于她这样一位视学术思考为生命中最大乐趣的人,祝贺她寿辰的最好方式无疑是激发人们重温她的作品,走进她的学术生活,更深入一些地研究她的思想。”

    “凡了解先生的人都知道她鲜明的个性特征:她从不人云亦云、趋炎附势,更不随波逐流。坚持独立判断和选择,坚持独立思考与写作,这既是她极为令人羡慕的优秀秉赋和能力,也是她坚定明朗的价值观和信念。自从选定从道德的角度研究教育,她就一天也没有放弃过。道德教育哲学是她治教育学的核心和灵魂,以道德之“眼”看教育、思教育是鲁氏教育学派的明显标识。”

    “由于她学术带头的优势,也由于学校在教育学科方面的整体实力,南京师范大学于1980年代中期获得教育学博士点,德育成为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在我国教育学科第一个建立该方向的博士学位点,20余年里,从这里走出当代中国最大的、专攻德育的博士群体。1990年代末,在她的指导下,在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德教育研究所;之后,又有机会在教育科学学院自主设立德育学博士授权点。一批中青年德育学者成长起来,有更多的德育学子从这里走出来,南京师范大学被誉为德育专门人才培育的摇篮。”

     “作为她的学生和一段时间里的助手,我其实十分清楚,她一直是上述发展道路最重要的规划者、设计者和引路人。直到如今,她依然是我们这群人的主心骨,也是中国德育专业团队的思想灵魂、精神领袖。”

“说实在的,我们似乎不能设想,在当今中国教育学界,在中国德育学界可以没有先生的思想和声音,可以不运用她潜心研发的基础理论。”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先生的道德教育哲学建树从思考的范围、结构的完整、逻辑的缜密尤其是思想高度来说,我估计,迄今甚至相当一段时期里,国内德育学术界无人可望其项背。”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纪念我敬爱的导师80寿辰的时刻到了。借此向先生贺寿之际,学生鼓起勇气、怀抱愧歉之心,祈求先生原谅,原谅我自主选择力不足,没有在专业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辜负了她的苦心提携和期望。

 望余生补过更新,仍能追随先生治学为人之大道,顺己本性,扬己所长,尽己所能也。

 然,受自身天赋、基本功及专注能力之所限,吾自知永远无法抵达先生之学术成就与境界矣。”

 上午的会议,由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康宁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文晓明教授致辞。上午两个时段的主持人分别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胡建华教授和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戚万学教授。上半时段,大会的主题发言人与发言主题分别是: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戚万学教授:静水流深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张乐天教授:自我超越之必要、艰难与教育的努力——对鲁洁教授学术思想的一种体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檀传宝教授:超越论教育哲学及其建构——20世纪90年代鲁洁教授教育思想的特质;湖南省文化厅雷鸣强副厅长:感悟鲁洁先生教育思想之特质。

 下半时段,大会的主题发言人与发言主题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项贤明教授:鲁洁教授教育思想的积极理想主义初探;华中科技大学张应强教授:建构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理论——鲁洁教授教育学思想之解读;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鲁洁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南京市上元小学方峥嵘老师:德性不是说或写出来的,而是要做出来的——参加鲁洁老师课程实验的感悟。

 特别要指出的是,鲁洁先生的高足之一、著名教育学家朱小蔓教授因为健康原因没有到会,但她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撰写的重要文章成为“鲁洁教育思想研讨会”的重要文件。她充满情感、字斟句酌、意味深长地写道,“鲁洁先生所治道德教育哲学,其学术性和专业性却是被公认的。她对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尤其是德育理论有着重大的、特殊的贡献。道德教育哲学是她治教育学的核心和灵魂,以道德之“眼”看教育、思教育是鲁氏教育学派的明显标识。她建构的是有“人”的和“为人”的德育,是以人的生活为坚实基础的德育。她一直在关注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她不迷信过度物质化、占有式的西方现代化,同时却高度重视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的新发展,敏感于它们区别于近代人本主义的新特征。她完全不满足于传统的道德概念,她试图冲破规范论的道德解释论,冲破知识论的道德解释论,冲破工具论的道德解释论以及现存论的道德解释论。她已相当完整地构筑起道德教育哲学的理论大厦,也相当深刻地回应了中国社会转型中道德教育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

 顺便指出,大会虽然规定可以自由发言,由于大家都有备而来,以至于出现了大家争先恐后的踊跃发言场面,熟悉会议流程的人应该明白,有时自由发言并不自由。你有资格吗?你有资源吗?你有资本吗?你有交情吗?你有行动吗?等等。没有人问你,只有你自己问自己,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多问几个为什么,人特别是年轻人或许会因此而变得成熟,当然,有时也许会因此而变得庸俗。但是,我们必须坦率地指出,我们有时确实感到“自由发言并不自由”的现象存在,这不但关乎学术活动的规则,有时还关乎学人承诺的兑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公德。道德理论可以很抽象,但道德行为可以很具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都需要遵守规则,要给同样精彩甚至更为精彩的表达以必要的时空。此时,放弃先入为主的成见甚至偏见就显得非常必要。列宁早就说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因为没有真正的学术平等,便没有真正的学术自由。而真正的平等、自由、博爱,恰恰是德育精髓之所在。让我们在德育的阳光下“诗意的栖居”。

 每个人的发言都很精彩,每一人的发言都令人回味无穷。譬如有人强调了教育学者与教育学家的严格区别,许多人充其量只是教育学者,而鲁洁先生则是大家公认的著名教育学家;有人说到了80岁的极其之前的学术“实然”,也说到了80岁极其以后的学术“应然”;有人追随鲁先生学习了20多年,依然感到自己对先生思想的把握是“盲人摸象”,说明鲁洁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是名副其实的《静水流深见气象》(这是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为本次大会而出版的集体合著的一本书的书名,作者均为鲁氏学派的骨干成员,但不是全部。副标题为: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有人批评一些学官,说行政“忙人”终有一天会成为学术“盲人”;也有人雷人雷语,诠释“道德”与“得道”、“得到”之关系,明确指出 “德到了,得道了, 就得到了!”在展示他理解先生思想特质时也凸显了自己的思维特质,可谓别开生面,套用一句台词:“头大脖子粗,不是老板就是伙夫”,一打听,果然是老板级的学者,此人真是太有才了;更有他早年的学生表示,希望先生90多岁时依然能够招收博士生,这样,他60多岁再来报考,虽有言语噱头成分,但“活到老,学到老”的表达已经是与时俱进,师生情谊更是历久弥新、与日俱增。

 也许是受到现场气氛的感染,我所熟悉的王之涣的作品《登鹳雀楼》、柳宗元的作品《江雪》与我眼前的鲁洁先生竟然跨越时空如此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真是让我感受到了异曲同工之妙。我有一种醍醐灌顶般的顿悟,我有一种豁然开朗般的震撼!抬头看看天,一边是“白日依山尽”的“最美不过夕阳红”,一边是“千山鸟飞绝”的广袤天空;低头看看地,一边是“黄河入海流”的壮观景象,一边是“万径人踪灭”的学术原野;中间再去找找人,那个为了崇高而又美好的教育理想奋斗不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那个耐得住贫寒、耐得住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人,不正是像鲁洁先生一样的具有高尚情怀、高远境界而又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学者吗?这样的学者,脚踏着祖国坚实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文化重托,胸怀着美好的教育梦想,这样的学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的学者治学严谨、为人诚朴、气象雄伟,这样的学者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这样的学者堪称伟大!她那“顶天立地”的研究硕果,她那洁白无瑕道德人格,她那好整以暇的生活态度,无不让人肃然起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耕耘,在桃李满天下的同时,在收获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累累硕果之时,在以德育教材普惠数以亿计的中小学生之时,她也成就了自己!她是实至名归、众望所归的当代教育大家!诚如朱小蔓教授所言:“她一直秉持研究人员对学术使命不变的情怀和信念。她那求索的专注和执着,随着岁月流逝早已变成她的学术爱好和信仰,变成她精神享用的人生过程。她是一个超越了自我、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纯正的人。”鲁洁先生正是俯仰于天地之间的一个大写的人!

 当我们为我们身边的空难、矿难、抗旱救灾、抗震救灾而不胜其烦时,我们为我们的身边有鲁先生这样关注人类命运、关注教育发展、关怀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伟大灵魂深感庆幸!

 在鲁洁先生的讲话中,她还引用了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的名句“人生代代无穷已”,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理想的教育,理应走出病态适应的泥潭,步入如诗如画的般的“春江花月夜”教育胜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会议进程中有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一个远道而来的鲁门弟子,因为时间关系,主持人明确告诉他发言不得超过5分钟,在这样紧迫的时间里,他依然从容不迫地起立,向着鲁洁先生的方向毕恭毕敬地、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才开始他的发言。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对老师的殷殷之情、拳拳之心,尽在不言之中。 

 也许,鲁洁先生早年的弟子、曾经担任江苏省教育厅社政管理重要职务、现任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夏成满的诗词不光能够表达他的心声,也能够反映与会代表的共同心声。诗云:

满庭芳

贺恩师八十寿辰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堪称道德文章。树惠滋兰,教泽满庭芳。伏枥之心未老,人道是,烛照八方。小荷梦,随园清波,为报师恩长。

  风光!鲁夫子,三千侍坐,济济一堂。忆往昔,春雨夜润华章。已是万杆新竹,待来年,凤舞龙翔。今日醉,千钟美酒,敬祝寿无疆。

  ( 附记:据会议组织者当日提供的通讯录,除本校和上述已提及的代表外,参加会议的代表还有淮阴师范学院叶泽滨,深圳布吉电视台台长黎光和,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李伟,天津市和平区副区长庞学光,江苏教育出版社社长张胜勇,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赵志毅,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陈佑清,华东师范大学李雁冰,北京师范大学王啸,浙江大学刘正伟,湛江师范学院张旭东,四川师范大学郑富兴,江苏教育报刊社杨朝平,江苏省教育学会叶水涛,高等教育出版社王磊,南京市上元小学苏飞、陈先凤,东北师范大学孙彩萍,无锡市南长区教研室张爱勤等。)






来源:见尾部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