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打造盲人融合训练基地 助力视障群体融入社会生活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12月1日,由中国残联和中国盲协主办,四川省残联、四川省盲协承办的“光明之家”中途失明康复试点项目启动仪式及四川省盲人融合训练基地授牌仪式在我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举行。“光明之家”是一个怎样的基地?对中途失明的视障群体将提供哪些帮助?又有哪些具体的培训工作?近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来到“光明之家”中途失明康复试点项目一探究竟。
彭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 彭州成为四川省中途失明康复试点地区之一
记者了解到,为帮助中途失明的盲人回归社会、参与生产生活,中国残联、中国盲协决定开展“光明之家”中途失明康复项目试点工作,希望通过项目实施,探索行之有效的中途失明康复模式,编写指导手册,建立康复标准,并开展师资培训。通过层层筛选,我市有幸成为试点地区之一,四川善行盲人融合训练服务中心作为四川省试点工作的承接单位。
四川省盲人融合训练基地
“四川盲人融合训练服务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专门服务于盲人的专业性公益服务机构。”市残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中心位于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内,现已开设盲人心理疏导、定向行走训练、生活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通用盲文读写、盲用手机电脑操作、盲人家庭环境布置、视障辅具适配、社会融入能力训练、无障碍出行宣传等服务课程,使盲人再度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重新建立新的社会角色。四川盲人融合训练服务中心自创办以来,便积极探索和开展了针对盲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定向行走训练,至今已开办了盲人小儿推拿,盲人脊柱调理,盲人保健按摩师技能提高,盲人保健按摩初级、中级、高级、技师等培训班达20余期,培训学员600余人,就业率达85%以上。
残疾人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现场演示
据了解,今年6月,市残联与桂花镇联合在金城、蟠龙两个社区开展残疾人智能管理服务试点工作。这两处残疾人智能管理服务试点工作将运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优化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建立社区残疾人智能管理服务系统(平台),通过“智能手环+手机端+社区管理服务平台”,以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个性化需求为导向,“量体裁衣式”常态化为他们开展日常监督管理、康复医疗监测提醒、应急事件响应处置等智能化服务,助力持续深化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机制和服务质量,并探索创建在全市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可复制可推广的残疾人综合服务示范点。
# “光明之家”开展盲人生活工作技能培训
沈叶建因为一次意外失明后,有那么一瞬间,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被迷茫、无助等情绪纠缠的他曾一度找不到通往未来的路。事实上,在我国1700万视障群体中,由于疾病、意外等造成失明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在中途失明以后,就业、心理转换和情感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四川善行盲人融合训练中心技术总监边伟也是“光明之家”的培训老师,他告诉记者,在“光明之家”接受培训的人员将接受为期20天的集中培训,包括心理疏导、生活技能等,让他们拥有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
“盲人因为看不见,可能会有一些比较变形的动作,比如翻白眼等,但是他们自己可能意识不到。在为期20天的培训中,我们会对他们的形体进行纠正,还有收纳、清洁、做饭和穿衣搭配等技能的传授。”边伟介绍道,集中的培训还会让盲人对色彩有基本的了解,除了这些内容,集中培训还包括信息无障碍、盲文训练和社交、沟通表达、人生规划等。其中,在信息无障碍的培训中,主要是教会盲人使用智能手机和盲用电脑等。为期3个月的培训结束以后,学员们将返回自己原本的生活环境中。“光明之家”还会逐家入户,对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进行1对1指导,后期还会开展线上指导。
事实上,对于中途失明的康复训练,全国范围内尚没有完整、系统的方案。今年,中国盲人协会在全国进行试点项目,四川成为全国5个点位中的其中之一,“是想形成一套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案,在全国推行。”边伟说,盲人康复是残疾人康复的重要内容,是帮助盲人融入、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路径。多年来,市残联高度重视盲人朋友的权益保障,将盲人康复作为帮助盲人脱贫脱困的基础性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为盲人走出家门、提高自身生活水平、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
内容来源:彭州新闻网 | 编辑、图片来源:彭州残联
精彩回顾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四川近50万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明年八项重点任务!一图速览→中国残联、中国盲协“光明之家” 中途失明康复试点项目启动仪式暨四川省盲人融合训练基地授牌仪式在彭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