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残疾人“创”“就”故事里的“幸福表情”

彭州残联 2023-04-1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我国现有8500多万名残疾人,他们的生活状况、康复、教育、就业等,关乎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而其中,促进残疾人就业是保障残疾人幸福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让残疾人增收致富、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重要途径。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残疾人就业保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残疾人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政策文件,持续开展适合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适残新业态,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可以说,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这种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氛围中,更加坚定了为梦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如今,不少残疾人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深耕细作,谱写精彩人生。因为实现了就业创业,他们参与社会的热情和潜能被激发。在追寻人生新篇章、奔向幸福新生活的路上,他们展现的一张张坚毅勇敢的面孔向世人证明,没有什么能阻挡残疾人对梦想和事业的追求;他们在自立自强中书写的一个个励志故事,也映射出他们奋斗、自信、感激、珍惜、感恩的“幸福表情”。这些“表情”正是他们更加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更加坚强地为实现人生梦想的表达;这些“表情”也告知世人,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1

第一种表情:奋斗


随着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不断健全完善,激发了越来越多残疾人学科学、学技术、强技能的热情,让他们的职业技能及岗位工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参加完培训的他们凭借一身过硬本领,蓄足发展动力,披荆斩棘,用奋斗创造幸福。


“小面团”塑出增收路


“制作花瓣的时候,每一片花瓣都要比前一片稍微大一点……”在成都市青白江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面塑培训老师张小君正在向学员讲解面塑玫瑰花的制作要领。自从2019年青白江区残联开设面塑培训以来,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面塑技艺实现了就业增收,青白江区首期残疾人非遗面塑培训班的学员张小君就通过面塑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几年前,张小君不慎从楼上摔下造成腰肢粉碎性骨折。由于腰无法使力不能做重活,也没有一技之长,张小君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2019年5月,张小君得知青白江区残联免费开展首期残疾人非遗面塑培训班的消息后,就立即报名参加。经过1个多月的学习,张小君掌握了简单的面塑技能,并在培训班结业后参加了青白江区残联组织的文创集市活动,义卖面塑作品。“不到半个小时,100多个面塑就被买完了。”这次的经历让张小君备受鼓舞,也让她更加用心地跟随老师学习面塑技能,并积极参加面塑体验、义卖活动。如今,张小君凭借出色的面塑技能被青白江区委、区政府评为2022年“蓉欧工匠”。“现在我不仅每个月有七八千的收入,还能把我学到的技能教给更多的残疾人。”对于张小君而言,能让更多残疾人凭借“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增收,是她不断精进面塑技艺的动力。


张小君的面塑作品“八阵演义”。供图/成都市青白江区残联


“市面上的面塑作品因工艺和制作材料不同,售价在几十元到上万元之间,一般来说,残疾人学5天就能做出简单的作品,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每月增收2000—8000元。”据青白江区残联教育就业科负责人杨忠静介绍,为了帮助残疾人掌握面塑技能,青白江区残联常年开展线上线下面塑技能培训。“线下,我们以‘师带徒’的方式开展技能培训,聘请专业老师手把手地教授残疾人面塑技能,让残疾人能够随到随学,目前已累计培训500余人次;线上,我们以‘成都市青白江区残联’微信公众号为载体开设‘幸福课堂’,邀请专业老师录制非遗面塑技能培训课,现已录制推送7期面塑技能培训课。”杨忠静说,青白江区残联每年还会邀请多位省、市级的面塑非遗大师对参训学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提升培训。


同时,为让辖区内的残疾人就近参加技能培训,青白江区残联通过完善区、镇、村三级双创网络打通残疾人技能培训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在乡镇、街道建成了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融乐阳光家园各10个,把面塑技能培训延伸到基层,并鼓励、指导镇(村)开发‘一镇(村)一特色’的双创项目和文创品牌,探索适合当地的技能培训,从而广泛带动辖区内残疾人就业创业、实现增收。”杨忠静表示,青白江区已开展了包括面塑在内的10余项适合残疾人的技能培训,目前已培养国家级残疾人“非遗工匠”1名、“蓉欧工匠”3名。


“积极引导残疾人参与非遗工作,是我省残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积极探索残疾人就业创业新路径的创新之策,也是契合残疾人群体就业需求,让广大残疾人朋友真正受益的就业创业服务的重要实践。”在四川省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黄卫德看来,残疾人中能工巧匠很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支重要力量。残疾人通过培训掌握有关非遗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好地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带动就业创业增收,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以后我还要继续钻研面塑技能,带领更多的残疾人及其家庭通过面塑实现就业增收。”今年39岁的张小君给未来定下了新的目标,她坚信“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如今,在四川,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像张小君一样凭借“一技之长”获得了社会认同,实现自我价值,奋斗出了幸福生活。


张小君给孩子们上面塑体验课。供图/张小君


2

第二种表情:自信


近年来,社会对于残疾人工作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他们在工作中得到支持、认同和尊重,对事业发展的信心也越来越强。


“就”在企业 收获自信


大文(化名,右一)在培训中为残疾人学员讲解。供图/四川金沙人才集团


今年24岁的大文(化名)因为残疾人的身份,加上没学历、没技能,找工作频频碰壁。两年前,大文在朋友的介绍下加入易企心,成为了一名网络招聘专员,主要负责统筹企业招聘需求,帮助企业制订网络招聘计划。在6月24日举行的2022年四川省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网络招聘会上,大文担任活动主持人,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推荐介绍了客服、人事、仓管、设计师、招聘专员等近200个岗位。屏幕前的她侃侃而谈,眼神自信笃定。


“我们和普通员工享受着同样的薪酬福利和晋升通道,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平等和尊重,只要愿意,就可以不断前进。”除了大文以外,不少残疾人在易企心收获了成长和自信。


大文口中的易企心是四川金沙人才集团于2020年7月创建的四川残障人才就业创业服务总部基地里的一个服务残障人士创业就业的项目。“‘易企心’寓意‘助残就业一起行’,以连接社会、企业和残疾人的需求为己任。现已分别在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广元、宜宾、泸州等地设立就业服务基地。”据四川金沙人才集团副总经理、易企心助残就业项目创始人黄蕊倩介绍,易企心主要从就业咨询测评、模拟就职体验到定岗培训、就业安置,为残障人士提供深度就业服务,是四川省首创、规模最大的“一站式”残障人士就业创业孵化平台。截至目前,易企心已累计为4000余名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根据近年来互联网新业态和行业发展,我们挖掘培育出更多普适性适残岗位,比如平面设计、网络招聘、视频剪辑、新媒体运营、社群运营等,这些岗位残疾人完全可以胜任。”黄蕊倩表示,易企心还在省、市、区三级残联部门的指导下,打造了“吾声技校”培训项目,主要涵盖新媒体运营、视频拍摄剪辑、文案撰写、电商技能等技能提升培训,已累计为2500余人次提供服务,有效推动残疾人新媒体精英工作室与特色项目的孵化和发展。


“残疾人不是不行,只是不便,只是缺少一个机会。他们是特殊而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同样能行,同样能找到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创业机会。”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黄卫德表示,企业吸纳是残疾人目前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为促进残疾人更为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业,2021年5月,由四川省残联联合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业农村厅、文旅厅、省国资委等14个省级部门共同指导,由省残疾人服务中心等9家省级单位共同发起,广泛动员百余家单位、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成立四川省助残就业创业公益联盟,这也是全国首个省级助残公益联盟。该联盟成立一年多以来,联盟成员单位已达140余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残疾人技能培训、校企双选会、网上招聘会、新媒体营销大赛、励志巡讲等活动、赛事,使近万名残疾人直接受益,让残疾人的就业潜能被挖掘,实现了就业增收。


“我们这里很多残疾人员工工龄都不低,我们会根据每个残疾人的具体情况安排适合的岗位,让他们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慢慢地,他们就有了自信。“易企心里每一名残疾人员工的成长、变化,黄蕊倩都看在眼里。


如今,可以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转变了用人观念,越来越多的行业出现了残疾人的身影,他们拥有了自主选择职业的可能,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树立了融入社会的自信。


四川残障人才就业服务总部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供图/四川金沙人才集团


3

第三种表情:感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下,一大批有能力、有意愿的残疾人创业者投身创新创业浪潮。他们感激在面对困难时出现的那一一个个暖心的帮扶,让他们成功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


帮扶让创业有了“甜”


“庆典蛋糕已经准备好了,我们马上送出,大约20分钟后就能送到您公司楼下。”在成都市东方希望天祥广场的“无声有甜”烘焙店内,听力残疾三级的王亚宜与几位听障店员仔细检查着蛋糕包装及餐具准备情况,确认无误后,王亚宜通过手机向客户发送了蛋糕配送的提示信息。


2021年8月,王亚宜选择在烘焙行业创业,成立了无声餐饮社会企业,并注册“无声有甜”品牌。2021年底,在四川省残疾人服务中心的组织下,王亚宜参加了创业培训和第三届“天府杯”创业大赛,获得了现代服务初创组三等奖和2万元奖金。“通过大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无声有甜’烘焙店,也让我结识了很好的创业导师,他们为‘无声有甜’烘焙店的运营提了很多实用的建议。”此后,王亚宜还陆续获得了我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店内装修资助、成都市慈善总会残创客专项经费支持。在这些残疾人创业政策的帮扶下,王亚宜的“无声有甜”烘焙店也逐步走向商业化运营。


王亚宜参加第三届“天府杯”创业比赛。供图/王亚宜


王亚宜的创业经历只是四川省多方聚力帮助残疾人成功创业的一个缩影。“我们通过整合各类优势资源,根据残疾人创业需求精准提供帮扶。”四川省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黄卫德介绍到,2021年,省残联与省人社厅、教育厅等多部门共同举办了“筑梦天府·创赢未来”第三届“天府杯”创业大赛,共组织30余名残疾人创业者报名参赛,给残疾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大型的展示平台;与省人社厅、教育厅等部门共同举办“我能飞”创业提升培训,组织20余名残疾人创业者参加,提升残疾人的创业自信和创业能力;与重庆市共同举办“麻辣天使”暨第二届川渝残疾人新媒体营销大赛,鼓励有创业需求的残疾人报名参加,提升新媒体营销技能。“今年,我们再次组织了残疾人创业者免费参加‘我能飞’创业提升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创业综合能力,解决他们在创业中面临的难题,提高企业存活率和创业成功率。”


“接下来,省残联将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展示残疾人创业成果,为残疾人平等参与就业创业营造浓厚氛围。”黄卫德表示,这些优秀残疾人创业者不仅向社会各界展示了残障人士自力更生、积极向上的形象,也为广大残疾人树立了就业创业标杆。今后,省残联将继续联合各方力量,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创业的帮扶力度,落实和完善残疾人创业帮扶政策,协调解决残疾人创业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让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残疾人创业者创成业、创好业。


在“无声有甜”烘焙店工作的残疾人员工。供图/王亚宜


如今,王亚宜的“无声有甜”烘焙店已成为政府的重点助残项目,吸纳了7名听障人士、1名肢残人士就业,并与四川大学商学院、四川大学科产集团、四川大学科华苑宾馆、网易公司达成长期提供甜品台的服务合作。“感谢好政策、感激好帮扶。我相信,我们有能力把‘无声有甜’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扶残助残社会企业,为更多残疾人提供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王亚宜自信地说。


4

第四种表情:珍惜


随着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深入推进,难以进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残疾人也拥有了新的就业机会。对于这份实现人生价值的工作,他们倍感珍惜,努力提升工作能力,认真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


“星空”照亮就业路


“特需伙伴”和就业辅导员在一起。供图/“星空里”咖啡馆


6月23日,在位于成都市锦江区竹林巷的“星空里”咖啡馆,刚学会制作手冲咖啡的丹丹正第一次尝试为顾客制作手冲咖啡。在吧台上准备好手冲器具后,丹丹又一次拿出制作流程册认真复习,随后右手拿起细嘴手冲壶,左手扶住右手手腕,缓缓向咖啡滤杯中注水。制作完成后,丹丹把咖啡端给顾客。看见顾客喝了咖啡脸上露出的笑容后,她长舒了一口气,一脸微笑地看着一直陪伴在她身旁的店长、就业辅导员霞姐。


丹丹是一名心智障碍者,曾在一家餐厅当服务员,但因为记性不好、动作慢,很难按时完成工作任务。2019年3月,丹丹在成都市锦江区残联的组织下通过了就业技能培训和测评,成为“星空里”咖啡馆的第一批“特需伙伴”。


“在‘星空里’咖啡馆,‘特需伙伴’的意思是我们特别需要他们。”成都星空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娟介绍,“星空里”咖啡馆是残障者辅助性就业基地,由成都市锦江区残联与成都星空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于2019年初共同建立。“辅助性就业指的是组织就业年龄段内有就业意愿但难以进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从事生产劳动的一种集中就业形式,在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报酬和劳动协议签订等方面相对普通劳动者较为灵活。”杨娟说,“星空里”咖啡馆这种残障者辅助性就业基地,是通过“就业辅导员 +‘特需伙伴’”的模式,帮助残障者实现辅助性就业。


“我们为每一位‘特需伙伴’都配备了专属的就业辅导员,霞姐就是丹丹的就业辅导员。”在“星空里”咖啡馆,就业辅导员是帮助“特需伙伴”“无障碍”上岗的关键,他们需要通过对心智障碍人士的语言、动作、情绪和工作能力等情况进行周密观察和认真评估,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定制个性化就业培训方案,并为其提供全方位的跟踪指导和就业辅导。杨娟介绍,就业辅导员需参加锦江区残联组织的两周理论学习和两个月的基地实训,以不断提高就业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据悉,为了不断壮大就业辅导员队伍,锦江区残联还组建了一支包含教师、心理咨询师、高级社工师、大学生等人群的残疾人就业辅导志愿团队,作为就业辅导员的“种子库”。


“为了帮助更多心智障碍人士实现就业,作为辅助性就业基地,我们还要开展为期3个月的就业转衔服务实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基本礼仪、基本表达及必备技能等基础性培训。”杨娟表示,待培训合格后,锦江区残联会再为参训残疾人提供为期1年的融合岗位实践机会,让他们逐步过渡、平稳提升,直到具备进入企业就业的能力。


“心智障碍人士通过就业辅导员的评估并反复进行就业技能培训,他们也可以掌握劳动技能,从而实现就业。”四川省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黄卫德表示,为了进一步满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愿望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就业需求,“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加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能力建设,依托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残疾人托养机构等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推进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全省每个县 ( 市、区 ) 至少建有一所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同时,对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场地租金、机构运行、无障碍环境改造、生产设备和辅助器具购置等补贴。


如今,已在“星空里”咖啡馆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丹丹,已能严格按照制作流程独立为顾客制作店内的大部分饮品。“每一份饮品的成功制作、每一位顾客温暖的笑容,都是对我的鼓励。”丹丹说,在这里上班,自己得到了尊重和肯定,非常开心。“我会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特需伙伴”在学习品尝咖啡风味。供图/“星空里”咖啡馆


5

第五种表情:感恩


在残疾人就业创业浪潮中,涌现出一大批创造了不凡业绩的典型模范。他们自立自强、奋勇拼搏,感染带动了许多残疾人积极向上。他们心怀感恩、回报社会,帮助带动更多残疾人一起活出精彩人生。


让更多残疾人活出精彩人生


生活中的刘敏


“从迷茫痛苦自卑到自信阳光洒脱,我已不惧怕‘残疾人’ 这个称谓。”“我不想被画‘死’,我要做射线,去闯出一番业!”……5月15日是第三十二个全国助残日,当天,一场主题为“共筑就业梦一起向未来”的残疾人就业宣传活动主题励志演讲正在进行,因“5·12”汶川特大地震失去右腿的省直机关公务员刘敏、养鸡致富的袖珍创业者贾渔向大家分享着他们成就自己、奉献社会的感人故事。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16岁的刘敏被埋在废墟下30个小时后获救,但她却亲眼目睹了医生截掉了自己的右腿。“我残疾了,今后能做什么,我的未来在哪里?”刘敏一度陷入迷茫。之后在周围人的鼓励下,刘敏勇敢接纳了自身的残缺,她一边练习使用假肢,一边努力学习。2011年,刘敏考上四川大学,又以综合素质第一的成绩保送至南京大学读研。2019年,刘敏以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身份考到了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我对这份工作有特殊感情,对残疾人感同身受。”刘敏说,她热爱这份工作是因为可以帮助和她有着相似经历的人。2020年,刘敏听从组织安排到眉山市彭山区茶场村挂职,任茶场村党委副书记。当刘敏真正成为一名“踩田埂”的干部时,身体的不便让她出行时有困难,每遇到爬坡上坎,她就需要同事、村民伸手拉她一把,但正是这种“被需要”,让她很快缩短了与村民之间的距离。工作中,刘敏为村民争取最大利益。生活中,她与村民交心谈心,成为了大家口中接地气的“村幺婶”(彭山当地对村干部的亲切称谓)。刘敏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也让身边的残疾人汲取了不屈的力量。


刘敏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


心里有群众、为群众做实事、投身助残公益是刘敏感恩回报社会的方式,而对贾渔来说,“一人富不算富,带领更多残疾人共同富裕”是他感恩社会、一生坚持的目标。


1981年,贾渔出生在崇州市一个普通农家,10个月大时因一场医疗事故,导致贾渔成年后的身高定格在了1.3米,他也因残辍学,开始自强谋生的艰难历程。2002年,贾渔用他当时所有的积蓄1700元买了800只鸡苗,开始了创业之路。在事业刚刚起步时,贾渔碰上了“非典”和“禽流感”,养殖行业一度萧条。但贾渔沉着应对、科学养殖,最终“杀出重围”,获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2006年,他的产值达到年出栏肉鸡3万只的规模,也是这一年,贾渔被评为“残疾人创业之星”。


贾渔给跑山鸡喂食


贾渔的创业故事被央视报道后,全国各地的残疾人都前来取经,向他请教养鸡技术。“我自己是个残疾人,所以知道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艰辛与不易。”2007年,贾渔便以“福恩”为名,注册成立了成都市福恩禽业有限公司,寓意“感恩惜福,知恩图报”。后又通过努力完成了自己多年以来的夙愿,建立了全国首家民办身心障碍人士庇护农场——“福恩农场”。


“这个农场是一个集种植、养殖、生态农业体验、残疾人事业励志宣扬和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综合性残疾人事业平台。”贾渔说,在这里已先后开展了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残疾人自媒体电商培训、残疾人木雕文创培训、生态鸡养殖等培训。截至目前,农场已培训扶持了3000余人次从事生态鸡养殖,实现了农村残疾人以居家灵活的就业方式增加收入。


“我们还无偿为崇州市贫困山区的残疾人传授生态鸡的养殖技术,免费提供鸡苗。”致富不忘回报社会,贾渔将自己的产业与残疾人公益事业结合在一起,用自身的经历让迷茫中的残疾人重塑信心。“让残疾人有工作、有收入,能够有尊严地生活,是我最大的心愿。”贾渔说。


贾渔给村民们培训养鸡技术。供图/四川省残联


“因为淋过雨,所以也想给别人撑伞。”像刘敏和贾渔这样用自己的方式感恩回报社会的残疾人还有很多。他们始终践行着残疾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彰显着残疾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采,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他们奋发有为、勇敢追梦,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回馈社会,帮助更多残疾人致富。他们向广大残疾人传递着一个声音,那就是“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后记——幸福是什么?


对张小君而言,幸福是生动形象的小面人;对王亚宜而言,幸福是甜入心扉的蛋糕;对丹丹而言,幸福是顾客认可的微笑;对刘敏而言,幸福是群众竖起的大拇指……虽然他们同为残疾人,但是不同的就业创业经历让他们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记者为期两周的采访中,看到了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奋斗、自信、感激、珍惜、感恩的表情。在这些表情中不仅传递了残疾人自立自强不服输的品质,也让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关心关爱残疾人的有力举措。


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也是“国之大者”的具体体现。“幸福源于生活,生活源于劳动就业。”作为帮助残疾人增收致富、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重要途径,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并落地了一系列助残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了扶持和保护。“十三五”时期,全国新增城乡就业残疾人180.8万人,越来越多残疾人通过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就业增收。


长期以来,我省始终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残疾人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全力促进他们就业创业——积极探索开拓残疾人就业新渠道、出台实施更有力的残疾人就业帮扶举措、建立健全创业扶持政策……在这些就业创业政策举措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更加坚定地为了梦想而奋斗。近年来,我省86.6万名残疾人实现了“安其职、乐其业、劳有得”,生活越过越和美、越过越幸福。


山虽高,路虽远,但奋力向前的脚步不曾停歇。今年5月底,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今后五年我省将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新时代,我省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蓝图已绘就,接下来,我省各部门将凝心聚力再出发,铆足力气抓落实,将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进一步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阔步迈向新征程中,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四川劳动保障杂志、成都残联


精彩回顾
“仙女晨曦”,真的很美!
『风雨人生』特别关注:特教资源中心,助你平等入学
我为群众办实事 | 织艺绘梦,以竹为造,成就残疾人编织就业梦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