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重温这一场声色饕餮的视听盛宴——E音之夜
在这个六月的盛夏
流转在不被遗忘的光年
我们曾邂逅一场声光饕餮的感官盛宴
它就是
☟
2017年第四届“E音之夜”
>>> “E音之夜” 简介 <<<
2017年第四届“E音之夜”是由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主办,联合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各专业,以及理工学部、戏剧影视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等相关专业,并以电子音乐制作专业方向原创作品为主的一场多媒体原创电子音乐作品音乐会。
>>> “E音之夜” 现场出席 <<<
2017年6月16日,由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出品的第四届“E音之夜”多媒体原创电子音乐会于中传礼堂炫丽开演。
当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长许正明,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副校长廖祥忠,艺术学部学部长段鹏、副学部长兼党委书记彭文祥、副学部长伍建阳、学部党委副书记蓝旭、叶菁,还有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电子音乐学会,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百度音乐、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学界业界专家出席本次音乐会。
>>> 今年特色——“E+”与交互多媒体设计 <<<
这次的“E音之夜”,用ELECTRONIC电子、Multi-MEDIA多媒体、CREATIVR创新为核心的“E+”理念,为观众打造了一场视听盛宴。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届“E音之夜”首次采用了现场VR全景声录制,并实现环绕声扩声音响设计,再加上体感互动等技术,将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给到场观众带来高质量的聆听体验。而节目类型则覆盖全应用类电子音乐领域,通过舞蹈配合、器乐演奏、演唱等多种形式,将音乐内容更为立体的呈现,最大程度的还原作品,让中国传媒大学电子音乐制作专业方向的优秀作品得到充分展示。
让我们回到演出现场,重温精彩瞬间
▽
余音绕梁三尺, 不绝于弦
在这场盛宴里我们觥筹交错
刺激音乐的味蕾
感受前沿技术与先锋艺术的梦幻交织
▽
在这盛夏的时光里
有比蝉鸣更能入木三分地刻画
我们的回不去的音乐年华
▽
灯光绚烂中你的努力更加闪耀
让我们明白
所有美好的呈现
都需要一朝一夕的坚持
▽
‘E音之夜’从开办以来,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如何能在有限的场地(指中传礼堂,原1500人报告厅)创造出更多的演出空间,是我所考虑的主要问题。部分多媒体舞蹈要求有一个“干净”的演出空间,舞台上只有大屏幕或者纱幕,不能像综艺晚会一样做各种各样的舞美造型,但交互类节目呢,又需要舞台有很多较为复杂的装置,所以今年,“二层舞台”是一个突破,也算是一个挑战。
大学生创作和纯社会、商业还是有区别的,希望同学们的创作面能够更广,能有国际意识、社会意识。这次很多节目内容,除了体现最时尚的曲风和最打动人的同学情,朋友情和父母情以外,很多题材触及了宇宙、科技、社会…例如流行电子歌曲《他和她》,讲的是战争中的爱情,更多是对和平的向往;另外我创意并由汤澄映、金兆鑫两位同学完成的大型民谣艺术歌曲《the green poem》,更是体现了一种“大爱”,这是我所希望看到的创作趋势,以及期待的创作思想。
“E音之夜”总导演,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电子音乐制作主课教学老师---王铉老师
对于即将毕业的同学们,王老师说:
对于一起奋斗了四年的同学们,我是希望她们能在这场音乐会中了解一首电子音乐作品怎么呈现给观众,而不仅仅是做好一个音乐音频就可以了。音乐会‘演出’有很多自身规矩,而多媒体电子音乐演出又有它的特殊性,它是典型的艺术与科技融合。在‘E音之夜’音乐会的磨合中,我看到了同学们在指导下慢慢成熟,并且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创意,希望这些经历都可以成为同学们宝贵的经验,另外联合创作模式让一起协同创新的理念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传承。通过音乐会,同学们快速成长蜕变是让我最欣慰的地方,也祝福同学们在今后的漫漫长路上能走得更远、更好、更快乐。
舞台上的光鲜离不开幕后人员的辛勤工作,演出组、导演组、音频组、外联组、宣传组、导播团队、理工学部的灯光团队等等等等。从前期统筹到彩排联排,聚光灯照不到的角落,是你们辛勤汗水的凝聚。
曲终而人不散
散去的是匆匆离去的过客
散不去的
都在这儿的回忆里
凝结永恒
▽
▼
岁岁年年
笙箫和鸣
忆初见,谈明天
曲终,人不散
(部分图文来源:E音之夜)
●●●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 ● ●
摄影 | 冯星月
编辑 | 游舒洁 · 冯星月
美编 | 李明桐 · 章程
责编 | 刘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