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市优秀教师姬德强:为学校国际化发展而努力!

科研传 中国传媒大学 2022-04-15


还记得之前传传在教师节前夕发布的公告吗?

👇👇👇


中传哪几位老师荣获第十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17年“北京市优秀教师”评选结果正式揭晓,

我校吴敏苏、李胜利、蒋伟、姬德强

四位老师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姬德强

激发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北京市优秀教师”评选表彰工作,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中国教育工会北京市委员会联合组织,旨在表彰对教育事业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教师,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2017年,全国共授予625名同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授予75名同志“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今天,传传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一位最年轻的老师:


荣幸的同时又感到惶恐,感谢北京市教委和学校对我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肯定;同时,我更感觉这次获奖代表了学校对青年教师发展的大力支持和殷切希望。在双一流建设的新时代,我们更应顶天立地,砥砺奋进,勇立潮头,为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建设目标,贡献绵薄之力。


姬德强老师感慨👆



姬德强老师的简历来看下


OK!

姬德强: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现就职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兼任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国际传播分会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传媒学术网主编。


香港城市大学访问研究生(2009),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传播学院访问学者(2010-2011)。近五年来,应邀赴美国、加拿大、英国、芬兰、爱尔兰、希腊、土耳其、捷克、比利时、哥伦比亚、泰国等多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主要研究领域:传播政治经济学、国际传播、反腐败传播等。


出版专著《数字化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政治经济学》(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编著《国际反腐败传播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即将出版)和年度《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至今)。


在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Media, Culture & Society,Javnost-the Public,Global Media & China等国际期刊和Mapping BRICS Media(Routledge,2015),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Routledge,2016),China’s Media Go Global(forthcoming,Routledge,2018)等著作中发表英文论文12篇,独著和合著中文期刊论文、著作章节等40余篇。



👉教学篇:“这是团队奖”


姬德强老师先后主讲了五门课程:针对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政治经济学课程——《全球传播政治经济学》,从大历史出发解读中国的媒体与社会变革,深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促进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传播学教学中的创新实践,具有全国领先性;针对外籍留学生的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传播学理论)、Media  and     Chinese Society(媒体与中国社会)和Chinese Media and Society(中国媒体与社会)等三门全英文专业课,为外国学生提供了一个“从中国看中国,从中国看世界,从中国看自己”的主体视角。



当谈及所获的荣誉时,姬老师向传传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这是团队奖,我一直工作在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中,大家互相鼓励,共同前进。”在此之前,姬德强老师还作为主要成员荣获过“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传媒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他作为“传播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核心成员,也参与主讲了“传播学概论”国家级精品课和国家级网络视频公开课。



传送门👉爱课程网站:《传播学概论》


http://www.icourses.cn/jpk/viewCharacterDetail.action?sectionId=18846&courseId=3317


👉科研篇:科研成果获佳绩


姬德强老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各一项,国际合作项目一项,校级项目四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和大型横向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专著一部,编著三部,SSCI 英文论文三篇,CSSCI 中文论文十四篇,其他中英文论文四十余篇。逐步形成了“反腐败传播”、“国际传播”和“传播政治经济学”三位一体的研究和教学专业领域,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前沿的学术视野。


👆专著、编著和部分出版英文刊物 截图


对科研为主型教师来说,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是立身之本,也是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基础。反观过去几年科研方面的进步,我始终认为,这是个人学术道路选择与学校内涵发展政策相匹配的结果。就申请项目而言,我2012年开始获得学校科研培育项目的资助,并有幸入选学校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2014年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立项,2015年又申请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姬老师坦言,作为一个青年学者,他更喜欢无设计地向前走。“既然生活充满了偶然,就努力将部分可能转化为必然。更重要的是,近几年来,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清晰的发展路径,我们的脚步就理应按照这条路往前走。”


从研究领域而言,他认为,“我这几年的研究围绕反腐败传播、国际传播、数字化与中国社会变革展开,都希望从一个个体学者的小角度,回应国家发展的大问题,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寓于‘媒介中心主义’的单一学科逻辑,从而脱离社会和思想的前沿,以实际行动回应学校‘顶天立地、内涵发展’的总要求。”



他感慨:“这次获奖,荣幸的同时又感到惶恐,感谢北京市教委和学校对我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肯定;同时,我更感觉这次获奖代表了学校对青年教师发展的大力支持和殷切希望。在‘双一流建设的新时代,我们更应顶天立地,砥砺奋进,勇立潮头,为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建设目标,贡献绵薄之力。



👉国际篇:“双一流”时代,为学校国际化发展而努力!

双一流建设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成功入选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计划,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因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对青年教师而言,既要积极回应国家政策,立足中国国情扎实做研究,更要深入了解国际学术界的图谱和机理,为学校与国外大学、国际学会的实质性的合作,为中国学术的深度国际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几年来,姬德强老师曾多次受邀参加或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欧洲传播与教育学会(ECREA)等国际顶级学会年会,以及中国互联网研究大会(CIRC)、语言与传播国际学术会议(ICLC)等具有国际声誉的地区性学术会议,搭建了国际学术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6月,在英国莱斯特大学举办的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年会上,他被选举为该学会最大分会国际传播分会的副主席,是为数不多的担任国际顶级传播学术组织职务的中国大陆青年学者。在哥伦比亚举行的该学会2017年会暨庆祝学会建立60周年大会上,他又受邀代表亚洲作了主题发言,就传播研究的亚洲贡献和中国方案进行了演讲。



2016年在英国莱斯特参加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2016年会并当选为国际传播分会副主席


▲2017年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举办的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2017年会闭幕式暨庆祝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代表亚洲发言


2015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2015年会上成功组织“中国巴西学者对话”专场


就教学而言,学校国际化发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作为学校老师,应该立足于学校发展框架之上,思考对于快速发展的媒体行业的想法,思考怎么在中国环境中讲中国新闻传播理论,怎么在中国一流大学向外籍留学生讲中国的新闻传播理论,促进国际社会对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了解。姬德强老师说:这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历史有关,更与中国学者的主体性视角有关,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中国学者,在广阅中外文献,比较中外学术视野之后,讲的一个不同于主流欧美学者的、在地化的、但致力于与国际社会对话的新闻传播理论。我希望给外国学生传递的是,中国学者如何在复杂而多元的国际学术界找寻自身位置的坚定信心,和我们自己对中国社会的独特理解,使他们能够贴切地理解中国,努力为民心相通服务,为学校的深度国际化做贡献。



因此,在给外籍留学生的授课中,姬德强老师深刻体会到国际背景、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教育环境、知识体系以及认知框架的差异,而从媒体出发理解中国往往更加剧了中介化误读的风险。所以,从我的课程设计中,我认为媒体并不是最主要的切入点,因为他们并不了解产生中国媒体制度和媒体行为背后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复杂的历史原因。因而,越单独讲媒体,学生们的偏见可能越多。因此,后来我的课更多转向解释中国的社会理论,也是理解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机理的ABC,比如,我讲中国的乡土社会、城市化,讲中国的户籍制度,问他们对中国社会的感受,慢慢使之理解中国社会远比他们想象的复杂,带他们体验中国生活,接触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然后再集中讲不同历史时期的媒体制度和媒体改革进程,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们对中国这一个社会整体的理解,也会让他们慢慢明白中国媒体的不同,是有历史与社会根基的,是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的,而不是拿着西方的某些规范化理论来妄加指责的。” 




相信体验学习的不可替代性,在教授外籍留学生的过程中, 他先后多次带领学生访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等高级别智库和国家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了解中国历史;  参观文化仪式(比如新年庙会),感受中国的文化传统;深入中国农村,了解农业和农民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外籍留学生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了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复杂内里, 对中国的发展道路有了更高共识,并积极参与双边或多边的文化对话 。


▲2016年在第二届中国电视研究学术会议上主持外国留学生专场



他们对中国求知欲强,但是他们对中国社会和媒体制度持有未经验证的偏见,往往也带有他们来源国的价值判断,所以课堂讲授远远不够。因此,课下的交流和体验很有必要,只有真正进入这种环境中才会理解课堂上所说的那些中国的不同。另外,深感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在课程组织上的隔离,他希望思维活跃、踊跃参与讨论的外国学生可以更多和善于思考但较少表达的中国学生进行接触、交流,从而相互学习,优势互补。


传送门👉CGTN,Crossover栏目,谈跨国教育


http://english.cntv.cn/2016/09/17/VIDEdQUTGyuE4FHN9SUhbcQv160917.shtml


2011年以来, 姬德强老师先后为学校的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全球传播双硕士项目和传播研究院外籍博士生项目授课,学生来自近六十个国家,听课学生近两百名,他同时担任了上述两个硕士项目的学术导师,指导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坦桑尼亚、缅甸、 尼日尔、阿尔巴尼亚、马拉维和坦桑尼亚的九名外籍留学生获得中国的硕士学位。其中, 坦桑尼亚学生 Florence Lawrence 回国担任了总统府信息秘书,  2013年3月参与接待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  缅甸学生Myo Thant回国服务于缅甸国家电视台;加拿大学生Shawn Christopher考取了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外籍留学生回国后大多服务于本国的重要部门,  为双边关系的发展做着积极贡献。目前,他正和多名外籍博士留学生就“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传播等议题进行联合研究,致力于推进灵活的国际青年学者团队的建设。

👉服务学校廉政和师德师风建设


作为青年学者,姬德强老师依托自身研究“反腐败传播” 的积累和经验,主动对接学校纪委工作,参与廉政研究中心建设,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申报并获批了教育部廉政专项项目 《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反腐倡廉传播效果及机制创新研究》, 撰写有关反腐败传播研究的报告多篇,为教育系统的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 为媒介化时代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  提供了初步的跨学科的理论路径和解决方案。



2011年加入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师队伍,

在近六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 

姬德强老师致力于为人民做学问,

 为学校发展做贡献 ; 

立德敬业、教书育人;

踏踏实实 ,一步一步稳健走~



最后,他这样说:



 

“我希望能更多地传达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

学习古今,通达中外,顶天立地,

搭建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

研究和解释好中国自身的问题,

以优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自信地与世界对话,

我认为,这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学者的使命。”



●●●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 ● ●



记者 | 肖雅 · 潘一铭

摄影 | 陈逍

编辑 | 肖雅 · 潘一铭 · 陈逍

美编 | 张晓君

责编 | 刘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