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三联、国家大剧院、北航、米未、六神磊磊....他们说了什么?

传传 中国传媒大学 2023-09-06


2017年12月31日下午

踩着2017年的尾巴

一场小而美的分享沙龙

悄悄地

在传媒大学经管学部109创意营造+举办……

赞!八家公众号齐聚中传,据说可以带来1亿流量?


没错!这就是沙龙会场!

别急~让传传带你来回顾一下


15:00 紧张而又激动的准备工作


温馨而不失严肃的沙龙会场

为嘉宾准备茶水

各家公众号齐聚中传

嘉宾怎么还不来呀?传传都迫不及待了!


16:00 领导与嘉宾陆续前来,与传传合影


经管学部学部长范周与传传合影

(右起)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副院长曾祥敏、新媒体教研室主任兼部微监制顾洁与传传合影

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微信运营室副主编田丰与传传合影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伟签名

国家大剧院品牌中心媒体组高级主管李青青与传传合影并签名

米未传媒嘉宾郭嘉、程一与传传合影

米未传媒品牌总监郭嘉签名

东七门内容主编程一签名

传传觉得字真好看hhh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谭华霖与传传合影并签名

六神磊磊运营总监韩宝龙与传传合影


16:30 沙龙准时开始,参会领导致辞


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卜希霆进行开场主持

借由今天晚上年度中国文化产业学院奖跨年盛典活动,我们特别邀请了国内的知名公众号一起参加本次沙龙。我相信各个公众号一定有在和其他媒体进行交流,但是公众号之间的交流可能很少,所以传媒大学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利用本次跨年,盘点2017,展望2018。

经管学部学部长范周致辞

这次来参加沙龙的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公众号,有的是媒体的,有的是主流的传统老媒体做的新的公众号,还有高校的,大家相互学习,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

同时,今晚八点在传媒大学1400平方米的4k演播厅,我们要举办一个中国文化产业的年度盘点活动,进行学院奖的颁发。目前国内对文化产业有三个活动比较大,一个是每年5月18日在深圳举办的政府奖,一个是光明日报每年举办的关于媒体的活动,再一个就是我们学术界的学院奖。这次跨年活动我们联合了全国15所大学,加上传媒大学一共16所。我们的落脚点正是胡正荣校长所说的“增强国际性,讲好中国故事”。

党委宣传部部长陈作平致辞

传媒大学与其他高校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这是一个以传媒为特色的学校,所以不管是学校的发展历史,还是广大师生的媒体自觉性都比较强。因为同学们在媒体方面关注度比较高,思维很活跃,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挑战。自从外宣内宣不分家,我们在成立校园媒体联盟之后,出台了对校园媒体管理的相关规定,对校园自媒体进行分级管理。

所以这次沙龙希望大家可以分享自己在公众号运营中的一些体会、一些收获、一些经验。

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副院长曾祥敏进行沙龙主持

这是一场小而美的分享沙龙,最后一天了,我们都把宝贵的时光留给了最重要的人和最重要的事,感谢你们的到来。


如今,新媒体发展势头猛烈,每天朋友圈都在被各种爆款文章、创意作品刷屏,这次邀请的公众号嘉宾其中有4家代表就是我们校友,说明我们培养的人才在新媒体领域里面也同样大展拳脚,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


说到运营公众号,我最近做了学部官微的编审,每天都在审稿,亲身体会到做公众号的不容易,每篇策划、推送真的都要付出远远多于表面的时间和精力。这次沙龙,也是邀请大家一起聊聊天,想了解每位公号怎么持续输出观点、表达内容、创造价值的,我们彼此吸纳、学习、分享、连结,让2017.12. 31成为今年一个可以铭记在心且富有美好意义的纪念日。


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裴鸣

电视学院教师兼知著网监制付晓光


17:00 大咖们开始进行经验分享啦

♫  ♪  ♩

 人民日报 

 参与、沟通、记录时代 

昨天在朋友圈转发了一张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海报,图上文字是“2018岁月流转 愿你仍是少年”,一位研究生师妹的评论是“贵报时尚得很”。看到这样的评价,内心里还是挺开心的,说明我们平时的努力,用户都是看得到的。


我工作的部门是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要负责运营人民日报的“两微两端”(新加英文客户端),目前微信粉丝超过1575万,微博粉丝总数超过9800万,人民日报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超过2.1亿。

微信公众号的情况:

我们每篇推送的阅读量都是10万加,所以平时我们关注的不是上不上10万,而是多长时间上10万,点赞能不能上10万。一般来说,我们的头条半小时左右就能上10万,还有更快的,没有推送完毕就上了。换句话说,有的用户可能打开文章的时候就已经是10万加。

关于选题,我们一般的操作流程是:

1 找。数据比经验可靠,我们对不同的公众号有不同的数据评判标准。

2 比。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如果某选题只在一个公众号上传播效果很好,我们会谨慎对待,看看数据对比情况再做决定。

3 核。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媒体也不例外。

4 思。思考这个选题适不适合我们用,符不符合我们的定位。

5 编。前面几条都过关了,我们才开始着手编辑。

做到每篇都是十万加,确实不容易。我们早班编辑5点就要起床,夜班一般都到都要凌晨一两点。很多小编都是90后,但大家都任劳任怨,因为我们都很热爱这份职业、感恩这个平台。2018来了,我们会更加努力,给用户提供更多。

♫  ♪  ♩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我们今天想跟大家一起交流的一个问题就是,公众号,对于媒体来说能够有什么样的作用,意味着什么。

在选题内容上,公众关心的重要新闻和重要事件依旧是硬性需求。所以在公众号整体的规划上面,我们这些年来始终坚持的是对于硬性新闻和关注度高的热点事件,毫不犹豫地采用all in的方式去做,这是没有任何讨论空间的,我们一切为这件事情去让路。

当然内容产生的形态可以多样化,我们作为新闻机构本身的媒体来说,追热点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对内容的规划。

对于热点、对于新闻、对于大家公共关注的内容要进行反馈。我们对内容本身的认识应该进行扩大,比如对艺术的需求、对健身的需求,内容更加多元化了。所以追热点,在做内容上需要把视野做得更宽一些。

从结构上说热点是第一位,同时我们会有专栏,专栏是相对垂直的,比如我们有读书类型的、博物类型的、教育类型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搭建了一个基本的内容体系,关于生活方式的体系。

另一方面,三联生活周刊通过新媒体开始去触及了一些以前媒体不太会去做的事情。我们做了三件核心的事情,一是做了一个年轻人生活方式的app,叫松果生活;另外做了一个垂直类的内容电商平台,叫熊猫爱茶研究所,它是从生活方式内容转向生活方式品牌的一个转型产品;另外今年开始进入内容变现的领域,做了中读。同时还有我们的传统发行。

那么它对一个传统媒体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我理解的其实现在媒体的经营也好,运营也好,就像漏斗一样,上面宽下面窄,最宽的那层是你能够触到的所有用户的数量,它可能是你的读者,也可能是被转发之后看到你的人,也可能是通过你的产品接触到你的,这个量很大。那再往下,漏斗底端是为你买单的人。所以对于公众号来说,我们要把这个漏斗做到尽可能大,不管是几百万也好,上千万也好,吸引更多用户。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怎么样去把用户留下来,一部分是内容变现,一部分是广告点击,一部分是产品的直接销售。

公众号的价值,对于一个媒体来说,核心是要代表我们的声音,同时它帮助我们在互联网时代触达更多的用户,它可能是我们实际发行量的十倍几十倍。互联网最大的用处是打破边界,那我们应该去利用好这样一个机会,把边界打破,剩下的,做一个新型媒体形态,这种媒体形态会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其实所有这一切是基于我们继续去为客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  ♪  ♩

 国家大剧院 

 艺术改变生活 

我曾经被问到过这样的问题:你在品牌中心工作,可大剧院牌子挺亮的,还需要做品牌推广吗?剧院十年,选取演出包括原创自制的标准一直都秉承三高原则:高品位,高水准,高雅艺术。大家都知道曲高和寡,那品牌推广的工作就是要做“曲高和众”。也就是我们都希望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走进大剧院,从而能够走进艺术。那我们做的工作就是完成如何在大众的互联网平台上去做小众艺术的推广。


针对传统媒体这一块,我们媒体组对接的的就是各类媒体渠道。包括报纸、广播、期刊、境外媒体等。我们现在也愿意把门户网站也归在传统媒体的范围之内。然后这两年媒体环境发生变化,剧院也会直接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与我们的读者、听众、观众、网友进行一个联系。09年以后趋势明显。09年官方微博,13年官方微信,15年在喜马拉雅开通了剧院的网络电台,还有头条号,一点号上有新闻客户端。16年是网络直播元年,剧院也有相关合作。这些都是剧院在媒体新渠道上的一些拓展与创新。


我们的《首演夜》栏目是全国第一家演出当晚就通过微信公号呈现演出的,还有体现幕后工作人员、“工匠精神”的《艺术改变生活》2017年新开辟的剧小院的《艺堂课》,这是今年一个全新的尝试,用于黏合更多关注艺术的受众。


有句真心话就是感恩这个时代的发展,我们终于知道了我们的粉丝在哪里。知道了粉丝在哪里,我们就知道了,观众和潜在观众在哪里。


剧院内的公号不止我们一个,是有一个微信“矩阵”的。不同公号各司其职。比如我们的公号“国家大剧院”主要是新闻属性,订阅号,看内容。还有一个公号叫“国家大剧院票务管家”。从名字就能够看出它的定位是服务属性,服务号,看转化率。做活动的时候,点击率会很高。还有一个公号叫“古典音乐频道”。这也是剧院的有代表性的公号,主要走艺术普及的路线,一条一条内容“滴灌”,在线就可以赏听各种音乐会或高品质的古典乐音视频资源,为的就是能让网友线上就能“享用大剧院”。


简单介绍一下生产内容的过程。我们这个小团队只是整体宣传系统的其中一小部分,但我们是宣传环节的最后一道关卡。与我们合作的还有专门侧重文案撰写的小组、侧重视觉设计和图片拍摄的小组、专门负责视频节目、剪辑和制作的小组乃至部门……太多了。可以这样说,剧院内部所有可以为我们提供新闻、活动线索、素材的来源,都是我们的内容供给方。那收到选题诉求后,部门内部会先做一个统筹策划,确认推广口径,包括如何整合推广资源、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等。因为剧院一年下来是八九百场演出。十年下来是8700场,同时涵盖歌乐舞剧戏五个艺术门类。四个剧场基本上每天都是轮轴转。不同的演出内容的展示都需要不同的展示方式。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总体的策划、统筹、整合及针对项目的从案头到视觉的完整包装。然后我们再根据项目的实际素材情况,进行有机转化、分类落地。到最后一环的时候,就是随时把握口径,调整素材取向、舆情监测等等。这是一套相对完整的流程。不只是我们这一个小团队单独完成的事情。


说回剧院公号的内容。我们编辑也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去写文章、策划有意思的、更适合微信公号风格的内容。也会有编辑整理。比如说传统媒体对我们的报道或是外部一些好的公号,对我们做的一些选题的报导。更有很多懂艺术的老师帮助我们来完成内容上源源不断的供给。


♫  ♪  ♩

 米未传媒及旗下微信@东七门 

 治愈陈年的无聊 


我们的公号属于放养型,本身起源是2015年宣传我们自己的节目《奇葩说》。但是其实我们宣传的内容,恰恰也是我们想写的内容。如果要说特点,就是年轻。我举个例子,三声发了一篇米未两周年的采写,他们选择了几名有代表性的90后米未员工,👉米未的年轻人:“骚浪贱”、“90后”和今天的内容从业者从新的视角切入报道了这群年轻人和这个年轻的团队。(米未和其余内容公司正在不断强化自己对年轻人的理解。“我要的就是他们不服我。他们全服我,我要他们干嘛?他不服我,我得到的更多嘛。”更多走进米未的年轻人的自我认知正在帮助马东坚定这一判断。)包括那篇文章里的配图,也是我们自己的导演手绘的图。所以,这可能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发展中没有约束,比较鼓励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做的是市场上最受年轻人喜欢的一部分。


东七门粉丝总数大概一百多万,近两百万的样子。用户画像一半多是大学生,其实什么年龄段都有,但是以这个为主。他们主要集中在高校比较多的一二线城市。


可能每个做公号的或者做内容运营的都会想到要多大的用户量,但其实从我们的目的来看的话,我们是一直在跟随我们受众的成长,然后包括像一二线的用户们,城市的用户数量上可能比较稳定。所以我觉得不要盲目地追求用户量的扩大,反而是说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怎么样跟我们的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



新媒体也是一个产品。我在家的时候家人每人一个手机,开会也是每个人都在玩自己的手机,这是一个常态。

我也是传媒大学毕业的,我的老师朱传欣老师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现在社会是一个高度离散的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网剧很火,但是大众即使是看同一部剧,也是在不同时空看。自媒体所构建的独立时空,因此当我们做自媒体的时候,要考虑怎么将用户与世界勾连起来。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而自媒体是什么,是大众与世界勾连的窗口。首先,我们的选题是大家都关心的话题,这是我们的入口。那么我们的终点就是在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比如最近热议的“单身狗”和“90后初老”的问题。

我们一直以来的理念,就是不对作者进行太多的干预,尤其是在文风上,至少我做的是这样。其实在一个自媒体当中,不同的作者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并不会让这个公众号就变得眼花缭乱,大家判断判定不了你的风格。风格是一个相对的事情,风格应该说大家的选题的着眼点有不同,表述的方式有不同,但是总的来讲气质是相同的,价值观是相同的。我们主要把握的是一种比较深、比较内在的东西。

东七门作为米未下的公众号,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延续了整个公司的气质和腔调,包括你看《奇葩说》也是有多元价值观在上面呈现的,它并不是只有一种思路和想法。我们其实挺鼓励这种。


♫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传播大学文化 


我认为微信公众号是和传统媒体最相似的形态,承担着传统媒体的职能。

像“传传”一样,我们为我们的官微起名叫做“航小萱”,因为我自己在搞知识产权法,因此第一件事就是搞品牌化运营,为“航小萱”“小萱”“萱萱”注册了商标,并进行公示。我们打造了一系列优秀的网络宣传文化作品,多次在全国高校官微排行中排名周冠军、月冠军,是目前全国高校官微点赞率最高的高校。


官微是学校很正能量的宣传,因此每次做推送基本都是北航的航天报国的价值观的宣传,我认为这是我们公众号的价值和使命。


♫  ♪  ♩

 六神磊磊 

 “我的主业是读金庸” 


我们应该是最特别的。因为只有我们这个公众号是个人的。目前就是磊磊一个人在写文章。他写的非常专,就写金庸。这是一个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且是非常细分的一个领域,他不只是读书,而是读金庸,读金庸里的内容,不读金庸的人可能都看不懂这个梗,但是懂金庸的人看完后就会心大笑。


我们还有第二个号叫做“六神磊磊读唐诗”,是因为六神磊磊在2017年7月份的时候出了一本书,叫《六神磊磊读唐诗》。出书想法就是金庸虽然构建了一个非常大的江湖,但是这个江湖总会写完,那么另外一个宝藏其实就是唐诗。我们认为唐诗是写不完的,磊磊从小就特别喜欢唐诗,三年前开始着手写这本书,也经过反复审稿,七月份终于出来了,出来之后销量还不错。


经过这两个账号后我们终于注册了一个公司的号,就是六神磊磊小书房。小书房以音频产品为主,是我们开始做商业化的尝试,明年一月份应该会推出一个读音频的产品,针对7岁以上的小孩读唐诗。


在未来,我们会关注音频产品,去做公司化的尝试。


18:30 传传与大咖的交流互动

♫  ♪  ♩

 人民日报 

Q:田老师您好,我是校报记者许茂楠,人民日报的媒体融合非常成功,对于纸媒采写的内容,新媒体如果简单照搬,反而可能让原本的优势变得陈旧乏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把纸媒的内容“新媒体化”?人民日报的新媒体会为了适应新媒体阅读,去改变自己的表达吗?


A:首先感谢对我们的认可,人民日报媒体融合做得好,与很多因素是分不开的,其中重要一条就是领导重视。我们的杨振武社长曾经讲过一句话,“有新闻的地方就有人民日报,有用户的地方就有人民日报”。可以说,我们是非常强调用户思维的。像我们微信每天早上的《来了!新闻早班车》,在选择每条新闻的时候,编辑都会考虑普通用户是否关心、是否看得懂,文字是否方便主播播报,等等。新媒体跟传统媒体有联系也有区别。不仅是报纸,传统媒体上的稿件如果照搬到新媒体上,传播效果一般都不会好。转发报纸文章前,我们编辑要做的一个判断是文章内容微信用户是不是关心?有多关心?


其次就是要对文章的标题、编排进行适当的改造,配图也要选好。我们前不久发过一篇《一早接待13个检查团!临近年终,频繁检查评比让基层吃不消》,就是发在人民日报一版的一篇调查文章,讲的是一些流于形式的检查评比,既加重了基层负担,又催生了形式主义和虚假作风。文章引发很多基层干部的共鸣,传播效果很好。


♫  ♪  ♩

 国家大剧院 

Q:李老师好,我是官微记者曹雅涵。刚刚提到有在中传等大学进行艺术占座的活动,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合作计划呢?


A:我们当时开展这个艺术创作活动的时候,正好赶上去年地铁占座那个活动特别火,所以我们就希望能够搭上这趟车。当时没有选择去地铁这些公共场所,还是希望能够把这些艺术氛围送进高校,去年是第一次实践,所以我们遇到很多实际困难。包括我们联系这些学校都很难,因为学校也是一个很特殊的场所,不是什么人都能进来,放上几十本书就搞一个活动的,所以当时特别感谢母校给我们的大力支持。如果我们这个活动大家都觉得还不错,在不影响校园课堂秩序的前提下, 我们也愿意把这个活动持续做下去。

♫  ♪  ♩

 六神磊磊 

Q:韩老师您好,我是校报记者许茂楠,特别想问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六神磊磊读金庸是一个细分领域的公众号,那后阶段的音频项目和读唐诗这样的推广,你们会选择如何扩大受众面,如何去引流呢?


A:关于读唐诗的话,公众号不涉及推广,主要是音频产品,因为它是商业化的产品,是涉及到推广的。我们现阶段是通过社群的组建,这是一个尝试。这次磊磊在全国做了签售,同时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在全国书友中建了一些微信群,当地也会有一些志愿者和粉丝会进行维护。因此在新产品推出来的时候,这几千人会作为我们的基础。我们这次建立的社群包括各地的志愿者跟粉丝,会是双向的连接,一个关系更紧密的连接,最后会作为我们未来推广音频的尝试。


♫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Q:谭老师好,我是官微记者邰苏美雅。刚刚听您提到为“航小萱”注册了商标,我们官微也有“传传”这个形象,并打算对于“传传”做一些周边,想问问您关于这方面的问题。


A:注册商标可以排除别人再去叫“传传”了。“传传”这个形象对我们有极大的启发。“航小萱”在过去一年我一直想把它人格化,叫了人格化的名字之后一下子把官微和受众拉近了距离。以前的宣传都是广播,现在微信公众号都是点对点的,与其说是宣传,不如说是传播。也许在几年之后,微信也被自己的一个产品所打败。因此我们与其是做公众号,还不如说是把握传播的形势。至于你说的开发这个问题,我们两个学校可以一起开发,第一,把版权更多的知识产权化,拍一些动漫,做一些其他的衍生产品。第二,我们通过商标化的形式,再通过一些文化创意的公司把他们推广。我希望以后两个学校的官微可以搞一些联谊活动,北航的发展速度是极快的,如果再踏上传媒这个广度的话,两个学校的公众号一嫁接,会是一个蛮有影响力的事情。


♫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Q:我是官微记者杨卓荦,想问一下谭老师,因为我可能是这个房间里为数不多的理科生,您觉得在现在这个时代如何把技术和传媒两样东西结合在一起?


A:这个我可能答起来不太合适,因为我不是学工科的,我是学法学的,但我是这样想的。在北航有现代传播科技的平台,比如国家的VR虚拟现实、大数据库、新媒体艺术学院。而且3G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4G时代,所以希望5G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会是虚拟现实,是中国大数据判断媒体的走向,所以我想媒体的传播一定是和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在2018北航的公众号和新闻传播如何去突破,我希望能把北航的技术和传媒结合起来,让北航和传媒达到更高的成就。未来的应用更多的应该是如何去感知世界。让科技改变生活,而科技融入传媒。最后欢迎你报考北航的研究生。


19:10 沙龙圆满结束


各家公众号齐聚中传,分享经验,交流感受,不亦乐乎!


沙龙结束🔚后,传传和嘉宾们就一同前往我校4K 演播馆去看跨年晚会啦~

👉盛典回顾 | 跨年直播没看,你大概错过几个亿?

👉速领12.31跨年门票!


今!日!互!动!


看完各家公众号的分享经验,你有什么收获吗?

那么2018年的分享沙龙

你还想让哪些公众号参加呢?

赶快留言告诉传传吧!


●●●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  ●


记者 | 邰苏美雅 · 曹雅涵 · 许茂楠 · 朱登辉 · 王宛艺 · 陈逍 ·  胡振超 · 梁竞择

编辑 | 邰苏美雅

美编 | 张晓君

海报 | 陈思齐

摄影 | 周柯利 

传传扮演者 | 王雅馨

责编 | 刘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