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校庆献礼】中传校史馆,带你看遍65年奋进之路!

传传 中国传媒大学 2023-09-06




2019年6月18日

中传校史馆正式揭牌!




甲子辉煌又五载,薪火相承谱华章。为迎接建国70周年和建校65周年的到来,在陈文申书记亲自部署和筹措下,学校正式启动校史馆的创建工作,历经三年多的精心筹备设计,校史馆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展现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成就的重要载体,校史馆将在激发师生爱国爱校情感、弘扬中传精神、凝聚广大校友、展示学校办学成就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为校庆献礼


中传校史馆,带你看遍65年奋进之路!


跟传传回顾完当天高朋满座的盛况

☟☟☟

点击图片跳转 →【重磅】中国传媒大学校史馆正式对外开放!



又跟传传抢先一睹校史馆面目

☟☟☟

 点击图片跳转 → 朝阳区最新文化地标?--中传校史馆来了◕‿◕。


👆上一次的报道中

有小伙伴问起要如何进入校史馆参观~

传传来为你解答!

👇

校内同学可凭借校园卡或人脸识别直接进入

校外人员可凭借身份证在前台办理授权即可进入

你一定早已抢先参观或者计划参观

这座凝聚无数创意和心血的

朝阳区文化地标”了吧?


今天传传就为你独家揭秘

我不说你还真发现不了

独!家!彩!蛋!~ 

出发!


“嘀”~

经过了科技感十足的人脸识别关卡!首先吸引你的是炫酷的四部液晶电视,电视播放的动画是历时150天制作的校史馆的宣传片

这条宣传片可不简单。制作人员制作了3万个三维模型,以一镜到底的形式复原了已经消失的5号6号教学楼结合四时之景,完美地记录了中国传媒大学的风貌。

当沉浸在这部巧妙至极的宣传片并啧啧称叹时,你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走到了第一个彩蛋——



“当你看向白杨,白杨也在凝视着你”

彩蛋一



四部液晶电视背后耸立着挺拔的白杨树

环顾四周,是以假乱真的白杨林,墙上是响亮的八字校训,校训背后是墨色的白杨写意图,看向脚下,白杨树的盘根错节不断地向下扎根,吸取大地的营养。

白杨树和我们的学校一直有很强的关联。我们的校歌名字就叫《年轻的白杨》,校园里的白杨树陪着我们披上朝霞,伴着星光。



校训背后不易被注意到的墨色的白杨△


矛盾在《白杨礼赞》中写到“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即使在艰苦的时候,它仍然笔直地挺立!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最早的几届毕业生,他们选择毕业后去往艰苦的地方,在西藏、新疆、青海扎根一辈子。他们上进、朴质、严肃,有着伟大的理想和高贵的灵魂。

如今,你站在白杨树下与白杨对视。

当你看向白杨,白杨也在看着你。


“目光所及,恰是初创者站立的位置”

彩蛋二

原地不动,把目光自然地投向最前方,一副黑白照片正好和你平视,照片中的人就是北京广播学院的第一任校长周新武校长

 这样设计恰好让大家从第一眼就看到北京广播学院的创建者。我们想让每一个观众,每个学生都要铭记我们学校的创立者,这样设计也是对我们学校创建者的致敬。”校史馆策展者陈继东老师告诉我们,“校史馆一直是学校领导多年以来的一个夙愿,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校史馆,那么学生、学校的建设者就都不了解学校的历史。校史馆对于一个大学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只有了解学校的历史、你才知道学校走过来的道路,你才知道你未来的方向是什么。校史馆不仅仅是历史和经验的总结,它更是对未来办学的一个启示。




“一扇连接六十五载春秋的落地窗”

彩蛋三



现在向前走去,左边是复原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培训班最初的教室。



1954年,因为广播发展,需要培养训练班人员。那时学校刚建立,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在良乡一座发射台里开始了最初的办学历程。训练班的年轻人们在良乡度过了四年的时光,从这间小小的教室里走出时,他们正式成为国家第一批的广播技术人员。

在校史馆里,可以看到复原的良乡的教室,窗内,这个良乡教室场景带我们走回最初的课堂;窗外,已是历经六十五年风雨后现代化的中国传媒大学……



站在展厅的最中间,回首过去,见证现在

窗内,时光凝固,空气静谧;

窗外,绿意盎然,热情而又活泼的学子们带着笑意。

透过窗户,看到的是六十五年的时光……




走过初创期,走向北京广播学院时期……

 

走过“新闻系”“无线电系”“外语系”,你会看到一副巨大的灰楼照片布满整栋墙。

照片中的灰楼是北京广播学院最初的校址。大家都知道,北京广播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北京广播学院建校时的校址并不在定福庄,而是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真武庙二条9号。



这栋灰楼承载着北京广播学院59级到65级学生的大学时光。灰楼呈马蹄形(U形),一共五层,学生的宿舍、食堂、教室、还有教师的办公全部在一栋楼里面。对于那个时候的毕业生来说,灰楼更具有母校的性质。

虽然现在灰楼已经被拆,原址上又盖上了新的建筑。但是校史馆的设计者用灰楼的照片铺满整一面墙,让这座已经消失的建筑,重新回到我们的视线中……


“灰色调,向你们致敬”

彩蛋四

当你漫步在学校的早期历史中时,是否注意到?灰色是这展厅的主色调?



在色彩学领域,灰色属于无彩色系,非常包容,可以和任何色彩调和,代表了一种最初的状态,意味着开始,也意味着充满无限可能……

初创时期,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学校充满着无限的希望。校史馆的总策展人陈继东老师以灰色向北京广播学院的那段灰楼岁月致敬。




“打开灰楼的窗子,看看那时的年轻人”

彩蛋五


打开墙上灰楼的窗户,窗子里面是六十多年前的广院学生。你看着过去的他们,他们看着未来的你,“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照片里的他们笑眼盈盈地望着我们。他们,和我们好像截然不同,但又好像非常相似……现在的我们,和这一群六十年前的年轻人有什么不同?我们之间又有哪些东西从来没有改变?在这场同龄人的对视中,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不同的答案。



“老西门带你穿越过去,回顾广院三个历史时期”

彩蛋六


在气派的“北京广播学院”门前合影后,别忘了多停留一会儿:

西门作为广院主要出入口使用了近四十年时间,校史馆通过场景复原和3D建模方式呈现不同时期,从老西门看向校园的春夏秋冬的景象,带你穿越时间,回顾广院的三个历史时期。


老西门上世纪70、80年代的影像 


西门90年代影像△


西门今日景像


“你绝不能错过的精彩展品”

彩蛋七


在展厅的玻璃橱窗里,

许多充满故事的展品被静静地摆放着……


1959年北京广播学院录取通知书△


 活字印刷机△



小语种打字机△


校歌《年轻的白杨》手稿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这些珍贵的物件都是怎么来到校史馆的呢?

2014年六十周年校庆的时候,学校计划建立一个校史展,当时的展览以图片为主,实物很少。从2015年开始,60周年校庆之后,校领导提出要建立一座校史馆的想法校史馆开始面向全国搜集珍贵的物件。


在这些物件的搜集中,校友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从四面八方寄来自己最珍贵的校园记忆,这之中有高考准考证、录取通知书、食堂饭票、毕业赠言等个人珍藏的物件。

校史馆的每一件展品,都是凝固的历史。


策展人陈继东老师 △

实物就是实物,是一种实证性的、真实的东西,它感人的力量远远大于文字。” 陈继东老师说道,她衷心地感谢所有向校史馆捐赠藏品的校友们,尤其是早期的校友,“其实特别出乎我们意料的就是——离开学校最久远的那些学生,他们给了我们最有力的支持。2014年我们举办校史展的时候,收到的第一个藏品就是来自于59级新闻系一个同学的录取通知。过了整整60年呀!他们这一代人也经历过很多事情,经历过颠沛流离,但他把他的录取通知书一直当作宝贝一样藏在身边,当知道我们要办校史馆的时候,又第一时间辗转寄给我们,所以我们非常感动。


首届校友会秘书长卜希霆老师

我校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卜希霆老师在这次搜集中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他说:“校史馆是广大师生校友共同情感的一个纽带、一个平台、一个连接点,所以它将来也会呈现更多校友的精彩。当然,可能还有很多校友在这次筹备过程中没有把压箱底的东西拿出来,我估计在他们参观完校史馆后,就会踊跃的把自己好东西都捐赠过来,给更多的人去分享。”

 

“用金色向广院和中传的所有建设者与师生致敬”

彩蛋八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广院迎来金色建设时期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校史馆的色彩基调已经悄悄地由灰转金,文字背景变成金色的白杨树干,寓意着当时的广院不断成长


一路走过,背景的金色更加鲜艳、炫目,背景的图案由白杨树根、白杨树干变为白杨树叶、白杨枝条,象征着学校不断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这一角落再次采用虚实结合手法——窗内展板上抽象的树叶与窗外现实中的树叶互相呼应。象征着学校这棵大树枝繁叶茂,不断向天空伸展,也象征着学校不断追求卓越!


👆金色展板上是白杨的枝叶!

旁边还有普通话测试哦~别忘了进去玩一玩!


“电视墙重现点点滴滴”

彩蛋九


电视墙上的每一个画面,细看都有小惊喜。

例如

八十年代的风采之星

☟☟☟


四十年前的北京市合唱比赛

(听说可以找到罗京和李瑞英老师)

☟☟☟


2004版校歌MV

☟☟☟


优秀毕设作品

☟☟☟


最新的“广院杯”转播

☟☟☟


这堵独具匠心的“电视墙”

展现了校园里最珍贵的瞬间与最优秀的作品

传传觉得自己可以在这里

看一整天电视~



“校史馆的互动环节”

彩蛋九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校史馆里,到处都是有趣的互动机关~


☟☟☟


参观时,拉开拉扣,即可解锁更多数据




参与互动,查看历届毕业生精彩的毕业图集


☟☟☟




参与互动,查看教学名师和知名校友的图片和资料


☟☟☟



在核桃林的树叶上

留下自己的感想和期待

或是把自己的小物件留下

☟☟☟






通过这些具有强烈参与感的互动展示,你对学校的爱是否又深了一分?




走出校史馆门口

你以为彩蛋就这样结束了吗?

并没有!


《中传印象》《广院记忆》19米烙画


隐藏彩蛋


(此彩蛋需预约参观或直接成为重量级校友方能亲眼获取


在校史馆贵宾厅,陈列着校友、非遗传承人张玉彪同学耗时两个月创作的烙画作品《广院记忆》和《中传印象》。


烙画《中传印象》△


烙画《广院记忆》△

该作品长达19米,且做工精巧、拼接完美,在如今的市面上十分罕见。

北京中传品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玉彪校友在接到为校史馆制作烙画的任务后,

便立即协调好自己的时间,带团队一起制作烙画,每天赶制到凌晨经历了选材、裁切、拓印、烙刻、拼接、做旧、上漆等无比繁琐的工序,最终将一副美轮美奂的烙画献给了中传校史馆。






当被问及捐赠烙画的原因时,张玉彪说:“作为第三代烙画传承人,除了工作之外,我一直都在进行非遗文化传播,希望工匠精神能够传承。这次校史馆的创作为我提供了很好的传播非遗文化的机会。在广院学习深造的时候,我被广院文化所吸引和熏陶,感觉到独特的校园文化、丰富的校园建设。很荣幸能够通过烙画方式来传播和传承优良的校风、庆祝65年的校庆,为更多的校友和嘉宾留下更多的记忆。



张玉彪讲述烙画历程

张玉彪在烙画成功安装后与校史馆潘力馆长合影留念

这幅长达19米的烙画运用了符号的叠层和字母的嵌入,因此,这项非遗作品独具现代感与观赏性,展示了广院最独特的记忆与中传给予师生最美好的印象。


“我想,对于校史馆这样的一个项目来讲,非遗烙画所形成的这幅19米的画卷,既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又是我们近65年以来很多珍贵影像的烙印。通过烙制的方式把历史烙印下来,是有一定的意义感的。拍个照片,或者画幅画,都不如烙印显得更加郑重,更加有时间的刻度与深度。 ” 卜希霆老师评价道。


 



“作为一个在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创新发展的高校,我们需要有自己历史和记忆的积淀。我们需要让所有的师生通过这样的一个场景空间,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设计,能够知道自身的使命,能够不忘初心,更好地前行。所以校史馆也是一个爱校爱国的教育平台。


如果不仔细地看一看我们的校史馆,你就会错过很多东西。我们校训是什么?是立德、敬业、博学、竟先’,我们学校的脉络是什么?是家国情怀。我们永远以时代以国家为使命,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的学校是一个创意型的院校,创新型院校,引领性的院校,我们将永远在老百姓美好生活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上,不断创造新的内容和新的成果。这是在进行校史馆规划和设计的时候,所贯穿始终的理念。”卜希霆老师说道。



同时,校史馆策展人陈继东老师也说,

校史馆的建立不是校史资料搜集的结束,而是校史资料搜集的开始。不管以后是70周年,100周年,还是165周年。校史馆将永远发挥着‘记忆库’的功能。我们会更广泛地收集学校的各种实物和资料。等到了70周年,80周年,100周年,校史馆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美。

 

“校史馆其实是提升大家认同度的一个地方,我们从校史馆里看到那么多老师,那么多校友,了解到他们的事迹,我们就会知道学校的校风是什么样的,学校所秉持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我们就会凝聚起来。因为我们都是从这个学校走出来的人。所以学校的这种教育理念与核心价值就如同学校的DNA,会融入到每个人的血液里,让我们能永远感受到母校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持!“


校史馆策展人陈继东老师




 

校史馆让我们看清了脚下的路,

让我们更清楚以后该怎么走


为校庆献礼

中传校史馆,带你看遍65年奋进之路!

拿好这份彩蛋合集

走一走凝聚了无数校友建设者心血的校史馆

我们会更加坚定地、和学校一起

创造更加光明的未来!

65周年校庆,欢迎校友回家!




I  love  CUC


●●●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记  者  |  宋若萱   邰苏美雅

摄  影  |  那宇奇   段佳坤   张明佳 

             瞿翘楚   陈   逍   梁晨阳

统  筹  |  邰苏美雅

编  辑  |  宋若萱

责  编  |  刘   帆

编  审  |  李文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