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毕业后他们去了广州、深圳.........后来的故事呢?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踏访海上丝路,追寻传媒梦想
北京
广深
施燕峰 校友简介
施燕峰
任尔东西南北风
施燕峰 ,1984年入读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国际新闻专业。现为广东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主要负责对外宣传、纪录片创作及媒资管理等工作。
施燕峰与广院的缘分始于偶然,当他来到广院,发觉国际新闻专业是一个很有趣的专业,广院的学习氛围也是很好的,那种自由活泼的风格是到现在都令他记忆犹新。
学校赋予施燕峰的,更多的是一种创新能力。广院也给他打开了了解世界、接触对外传播的窗口,回忆起入行30年的点点滴滴,他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巨大变化,感慨到广院的经历赋予他太多东西,自信和开放的学术氛围,这种自由和开放成为施燕峰工作中有创新艺术和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
陈学军 校友简介
陈学军
只缘身在此山中陈学军(华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1986级播音专业。一级文学编辑,一级播音员。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专项资金评审委员,广东省广播影视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省广电局电视剧处、网络处审查委员;宣传部电影处审查委员;省电影家协会理事;曾任国际艾美奖评委。电视剧《潜伏》监制、《热血军旗》项目统筹、编剧。广东南方领航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学军从小喜欢电影,成为专业观众,是在广院学播音的时候。“有一次,电视系请电影学院的周传基教授来讲座,我去蹭课。从那以后,我觉得开始入门了。”他认为,学校的对培养,除了立德、授业,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你可以从中选择你理想的学科和专业,决定自己人生的方向。”
负笈广院的岁月,陈学军认识到播音只是广播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一个环节。比怎么播更重要的,是播什么。他决心成为老师要求的杂家,甚至专家。
陈学军毕业后先后在陕西和广东工作,从采编主持到幕后管理,在影视方面的学习和积累一直没有间断。因为阅片量大,被台长称为“电影圣经”。2001年广东南方电视台成立,陈学军开始参与电视剧的运营,开始了解市场、接触电影行业。他从研究区域市场入手,很快在电视剧行业打开了局面。他以独到视角、专业水准和晓畅文风在行业杂志上留下许多十年后仍然有效的规律总结。伴随着“节目圈四大才子”的称号,征求意见的剧本纷至沓来。“我看了近十个剧本,从中选出了《潜伏》。这是南方台和东阳青雨共同的经典之作。”
分管陈学军业务的副台长曾说:“华明一页纸的意见,值三、四十万。”意见的背后,陈学军几乎读遍了“后浪”和“人民邮电”引进的经典编剧著作。他非常羡慕目前在读中传的学生,如今学校的教学体制跟市场更接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成果、教材也都能够同步很多。
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十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总量变大,国家的引导也在加强,不少佳作相继问世,投资及发行放映的渠道也日益丰富、规范,各个梯次的人才更是层出不穷。
陈学军最近一次出镜是作为电影专家,讨论中国动漫。他认为,这是一个百舸争流的时代。中国题材的开掘和中国智慧的贡献,经典叙事的表达和中国风格的探索,大众娱乐和文化安全的诉求,以及行业的整体水准,都让他觉得国产电影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杨震 校友简介
杨震
杨震,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1994级录音艺术专业音响导演方向,现任星海音乐厅战略运营总监、场地运营总监、首席录音师。
毕业21年,广院的外观与社会影响力与杨震读书时相比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不变的,是学校多元与包容的氛围,这种氛围也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论是他的事业还是人格,都带上了广院的影子。
杨震把广院带给他的品格总结为“燃烧自己,陶冶他人”:干活时永远冲在前面,评功摆好时则收敛锋芒。这种“燃烧自己,陶冶他人”的品格也造就了他21年坚守在星海音乐厅传播文化的使命感,不论是战略运营、场地运营还是录音师,他都致力于一件事——传播文化,让更多人感受艺术。
杨震可以说是中国剧院行业走向市场不断壮大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到现场观看艺术表演。他不喜欢“高雅音乐”的说法,因为这会将很多人拒之门外,而艺术应该是一种因人而异的体验。近年来,他也致力于“音乐陪伴计划”,让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儿童和其他家庭困难的孩子都能有机会体验到古典音乐,让艺术触动越来越多的心灵。
在提到对师弟师妹的建议时,他表示,要沉下去,做一个向上的人。沉下去观察这个组织的运作,观察优秀的人如何工作,观察所在单位的愿景、使命和职责,同时练习自己的技术,一旦有独当一面的机会,就及时抓住,一鸣惊人。同时,也要与人为善,做一个积极向上、好相处的人。
杨嘉敏 郑宇钧 校友简介
杨嘉敏 郑宇钧
杨嘉敏,1995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新闻专业,曾任《中国国家地理》、《南方人物周刊》编辑,现为《南方周末》资深编辑,负责地理、旅游方面的深度报道。
1991到2008,从北京广播学院到中国传媒大学,来自广院时期的的杨嘉敏和来自中传阶段的郑宇钧而今都就职于《南方周末》。或许他们的专业不同、经历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但是他们对于母校深深的怀念别无二致。 反差的喜感 离别的真情
毕业季总是充满了故事,那些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没勇气去做的事,总会在最后一刻倾泻而出,用尽全部的力气为四年大学时光画上一个句点。杨嘉敏对广院印象最深的事也与毕业季有关。
毕业离校前的一两天,该喝的酒都喝过了,该跳的舞都跳完了,该收拾的箱子也收拾好了,大家都有点累了,静待离校。晚上很多人都上床睡下了,忽然有一位同学通知,“起来,到教室,再聚一聚。”杨嘉敏是希望把这段毕业前狂欢时光尽量延长的拥趸,巴不得每晚不睡觉,立即从床上蹦起来直奔教室。
毕竟深夜了,全班没到齐,但也来了有一半。她和同学们继续开聊、继续胡闹,最后压轴好戏是一位最木讷、最沉默的男同学的爆料,告诉大家这四年来到底谁暗恋谁、谁追过谁,“言之凿凿,绝无戏言,结尾意想不到的大彩蛋啊!”在场的当事人在离别在即的气氛下也没有隐藏,真情流露,十分感人。
“而且实在太有反差的喜感,爆料的这位同学很是木讷,用今天的话形容他就是'呆萌',我怀疑四年下来他没有和全班每一个同学说过话”,但她一直觉得这位同学很用功,教室和图书馆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此时才发现他是默默观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且这种老实人说起这些桃色逸闻也是面无表情、一本正经的样子,那才真是把在场所有人乐得前俯后仰”。
“小而美”的亲近感为了初恋的那个广院姑娘投奔定福庄的郑宇钧,毕业的那年,广院在校生14488人,和一些中学相当,远低于那些在校生动辄六七万的大学。虽然常听04级媒体创意的初恋说起艺术生和统招生之间的段子,然而在郑宇钧看来,虽然大家的院系专业不同、招生类别不同,但是大家会有一种共同体的心心相惜,有一种开放和包容养成的广院气质,这是专属于“母校”的亲近感与信任。
这份亲近感从如今众多校友群中也能看出,在郑宇钧参与组建的多个校友群中,大家基本以从事传媒、影视等本专业工作为主,在他看来,这一方面体现了大家对于本专业的认可,母校培养打下的烙印之深。另一方面也与同学们的初心密不可分,大家选择广院是源于年少时的绮梦,记者梦、主播梦、大师梦……“虽然我初恋由电视台转行去了区政府机关,但更多的同学依旧在坚持着那份理想”,他说,业界对广院学生的印象多是积极正面的,在校实践多,基本功扎实,毕业多年后,哪怕业界不再黄金时代,依然有不少同学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被人一眼认出来是广院的。
苏凡博 校友简介
苏凡博
跟进时代改革,传播无处不在
苏凡博,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98级播音本科,05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12级中国播音学博士,副教授,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系系主任。
郭小为
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挑战自我
郭小为,2010年从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毕业后,从事了多年深度新闻调查报道,此后历经自主创业、天使创投和企业公关,现为任职于国内领先的音频平台荔枝,负责整体公关和传播事务。
罗亚君,200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现为深圳市越众文化集团副总经理、越读文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越众公益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秘书长,主要从事文化、历史、公益等方面的工作。
2009年从中传新闻系毕业后,罗亚君进入到越众控股工作,现任越众文化集团副总经理,兼任越众公益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秘书长。作为关爱抗战老兵基金会秘书长,罗亚君办公室中的陈设许多都与抗战老兵有关。重庆第一位抗战老兵的油画、当年中国远征军的集体遗物、由两千张老兵照片合成的一幅孩子的笑容的艺术作品……这一切都充满了温度,仿佛那并非一段冰冷,已被遗忘的历史。
项飞 赵娜
1997级播音主持专业的项飞与2002级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赵娜如今是最亲密默契的工作拍档:他们都在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做大众传播工作。
谈到这段工作经历,项飞告诉我们,其实无论学习的专业是什么,传媒业的核心便是“沟通”。只有认识到这种沟通的魅力,掌握沟通的价值,才能真正在毕业以及将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找对自己的归宿,发挥一份独属于传媒人的价值。
寻访感(cǎi)想(dàn)
王伊妮
能在自己尚处校园之时,与人生各阶段的师哥师姐一同重温他们象牙塔里的青春,实在是太幸运的事儿。真的感谢这次机会,让我有机会触及广院的根,更坚信她能拥有茂盛生长的未来。谢谢一路上师哥师姐的热情和温暖,谢谢他们让看见—人生有那么多可能性。谢谢我们的中传,“容得下奇峰诡谲,也容得下平平无奇。”
广州深圳校友寻访V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