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寻访活动系列报道3丨中传福州校友图鉴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踏访海上丝路,追寻传媒梦想
为献礼祖国七十华诞,由党委宣传部、校友工作办公室共同开设的夏季实践课程——2019年校友寻访口述记录实践课程以“踏访海上丝路,追寻传媒梦想”为主题,选取扬州、南京、宁波、广州、福州、泉州及厦门共7个目标城市展开寻访活动。在采访、采集珍贵微记忆的过程中,回顾校友校园生活及校友走入社会后的行业发展、社会建设的感悟,在聚焦人物的同时将微观感怀映射到宏观行业建设与发展历程上。同时在回访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同学们亦能在体会优秀校友与其他校友走过的发展足迹中,汲取经验,实现自我学习与成长。同时,亦要特别鸣谢中国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对本次校友寻访口述记录实践行活动提供的大力支持。
自唐宋以来闽商就顺着海上丝绸之路遍布全世界2019年7月16日福州校友寻访团亦踏上福州这片福地跟随广院优秀校友的记忆一同回到属于他们的时光
北京
福州
01
素什锦年,广院往事历历在目
7月17日九点,寻访小组准时到达福建新闻中心。高山师哥为了让我们接触到最前沿的传媒一线,便将采访地点设在了新闻中心的演播厅内。因为随后还有节目录制,寻访小组便坐在编辑室观看高山师哥工作的场景。热情、耐心、尊重是他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节目录制结束后,他还向我们一一展示自己大学时期的书籍、照片,为我们讲述他在广院的故事。
高山与妻子张宁在接受采访
谈及收到广院录取通知书时的心情时,高山笑脸盈盈地说:“超级意外”。
高山的父母都从事传媒相关的工作,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了解到主持人的工作状态。当他第一次和母亲说自己未来也想成为一名主持人时,他的妈妈开玩笑着说:“你要是能当,那大家都能当主持人了。”
学生记者采访高山
回忆在广院的时光,高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老师一次严厉的批评。
在一次节目录制结束后,高山摘下话筒,随手将它扔在了桌子上,老师看到这个举动,便严厉地问高山:“你这是什么态度?第一,你不爱护设备和器材;第二,你不尊重这些技术工作人员,以后工作了你怎么和人家合作!”
他回忆说:“老师批评我的情景,他当时眉毛怎么拧了、嘴角怎么向下的,我这辈子记忆犹新!” 在大学期间,高山一直在不断拓宽生命的广度,从重庆音乐广播电台、重庆电视台、湖南台到广西台,每个假期他都会在电台、电视台实习,他诚恳地说“无论我在哪一个电视台,关系最铁的就是这些技术人员了。”
回忆往事,高山感慨万千:“老师们为了教育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们真是费尽了心血。直到毕业工作了以后,我才发现老师其实在用他们亲身的行为教育我们。这也是我在广院学到的,一辈子最值得珍藏的知识。”
高山接受采访
1999年5月,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历,他顺利进入福建省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工作。虽然毕业多年,但高山对广院的情感还是那么深厚,他用“土壤”和“家园”两个词汇来形容广院。高山回忆,学校每周会邀请很多专家学者来做讲座,当时请到表演艺术家苏民老师,给同学们上艺术素养方面的课程,他告诉同学们在舞台上如何做到当众孤独。二十年过去,这些知识还依旧印刻在高山的脑海中。对高山来说,广院是“土壤”,从中汲取的养分越多,越能枝繁叶茂、茁壮成长。广院也是“家园”,无论在哪里打拼,只要回到北京就会回广院走走,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高山展示学习的书本物件
如今高山依然保持着学生时代的活力与对世界的好奇心。“我一直没有停止学习,一个人只要他认为这方面我是权威,就会固步自封,这就完蛋了。”高山根据自己工作的经历,建议师弟师妹们:“有些苦头是必须要吃的,你觉得是苦,但可能是别人的工作常态,年轻人不要只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不能离社会太远,人这辈子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你的经历,经历越丰富,人生财富越多,你就越宝贝。”
高山、张宁与采访小组合影
高山将自己献给了传媒事业。从北京到福建,从北京广播学院到福建省广播电视中心,从热血少年到壮阔男子,高山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对传媒行业的热爱。
02
“做一线记者,是会上瘾的”
7月18日,我们专访到了06级播音专业双学位班的校友宋军朋,现在就职于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综合频道,是一名主持人、出境记者。
校友宋军朋
谈及在广院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时,宋军朋回忆,班主任曾经说过一句话,决定一个老师是否成功的标准,是看学生毕业之后会不会对学校有所怀念。
如今谈及母校,宋军朋对母校仍然饱含深厚的感情。“对于专业技能学习来说,学校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氛围,老师们的视角和高度一定比我们个人看得更高、更远,他们会根据行业和市场进行一些研究与调整,我们一直在整个传媒行业中处于领先的位置。”
宋军朋展示纪念册
被问及有什么爱好时,宋军朋谦虚地说:“除了讲话,我没有任何专长。”宋军朋笑着说,“做一名记者是我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2010年玉树发生7.1级特大地震,毕业没多久的宋军朋以红十字会的志愿者身份,跟着一车救援物资深入玉树,直面人世间的离合、悲欢。“那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是新闻人。”宋军朋说,当他全情投入做这件事情时,不会感觉到恐惧,而是特别享受这种工作状态。“去过一线,是会上瘾的,那种成就感是在演播厅永远感受不到的。”
谈到过往的经历,宋军朋和我们说,专业技能是基础,但是更多的是完善自己的性格,这是时间越久越凸显的东西;要有自己的爱好,之后你会发现,有可能这个爱好反而成了你真正愿意去努力的方向。你的专业是一个工具,而你的爱好是你的方向;要善于交流或者愿意去交流,这是自信的体现,也是表达自我的一个途径。
03
母校的精神深深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之中
7月19日,临近中午时分,我们采访到了张应辉师哥。他是中国传媒大学2002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博士,现于福建省文学院工作,任院长一职,同时担任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主席。
张应辉在发表演讲
回忆起母校,张应辉师哥说,中传人文包容非常强,校园虽然小,但是天地特别广,母校所培养的学生还有所设立的专业,可以说是应时代潮流、引社会之先的,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是首当其冲的。张应辉也深深感受到,中传人遍布世界各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母校的精神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之中。
校友张应辉
2005年博士毕业之后,张应辉曾在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任副院长,“原来的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整个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媒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可以说是中国传媒大学教学的一个延伸和一个小小的缩影。”他坦言,作为在外工作的学子,我们特别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血液、自己事业的成果来回报母校。毕业之后,张应辉感到最骄傲和自豪的地方,就是能够把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理念、培养人才的理念在福建这块南方的沃土上发扬光大。
张应辉特别感动地发现,不仅仅是在传媒领域,在影视、音乐等相关行业也有中传人的身影。这些年的实践证明,相对于其他的高校来讲,传媒大学在教学、学术研究方面、社会服务方面的转型特别快。紧跟时代的发展,他不仅仅是同步,可能还更稍微地领先一步捕捉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
“我也寄希望于我们师弟师妹们能够珍惜当下的青春时光,在白杨树下,好好的储备自己的知识,到社会上做一个有用的人。”张应辉这样说道。
04
我爱这个艰难又拼尽全力的时光
7月20日,寻访小组再度来到了福建电视台,采访叶欣师姐。叶欣师姐是03级录音艺术学院录音工程专业的本科生、07级广播电视编导的研究生,现就职于福建省广播综合频道、融媒体项目工作室,是一名制片人。
叶欣接受学生记者采访中
叶欣从小就爱上了音乐,她的爸爸是一名录音师,叶欣觉得录音师是一份很酷、很神秘的职业。“有一次在报纸上突然看到了中传的招生简章,很快就决定报考这个专业。”在经历了招生考试、视唱练耳、模拟节奏等一系列的考验后,叶欣的夏天终于收到了中传的录取通知书,“好像终于梦想实现了,一颗大石头落地。”
叶欣的大学时光是由音符组成的。回忆起参加广院之春的情景,叶欣还是觉得很兴奋,“我们的节目是钢琴、小提琴、长笛三重奏《卡农》,背后播放着野蛮女友的电影片段,当时很享受这段时光,热爱音乐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我们经常会待在小琴房练琴,比拼谁的肖邦弹的最好,有很多迷妹迷弟来听我们弹琴。”除了音符,自然也少不了艰难的镶嵌着金边的日子,叶欣在大学也遇到过很多困难,录音工程专业属于工科,是很辛苦的专业,需要一路咬紧牙关去学习。
校友叶欣
虽然毕业后叶欣并没有直接从事与录音相关的工作,但叶欣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我们说,这个专业看起来很小众,但是在行业中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不光是媒体行业,很多行业都会与声音产生联系。声音会给创作带来非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虽然现在做制片人与毕业时的目标有些背离,但是不要忘记大学所学的技能,无论你现在做什么工作和职业,都会在不经意的时刻发挥着作用。希望录音专业的师弟师妹们珍惜这门学业,珍惜当下的学习生活,它在未来肯定会派上用场。
叶欣现在也在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影视声音设计的课程,目的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录音科学。叶欣坦言,在学校里学习,是一段难得的、毫无负担的学习自己想学习任何一样东西的时光,你可以自由地探索,自由地学习、实践,传媒大学的眼界和校风是活跃和丰富的。“各地校友,无论需要什么帮助,在哪个角落,只要你有需要,我们一定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寻访感想
韦周周
福州的校友寻访之旅在高温的烘烤以及台风的热烈欢送下告一段落。反而是在异乡,我却能更鲜明地感受到广院学生们内在的情感连结与羁绊。同样的地点,不同时空的回忆融合在一块,我们好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重识我们所在的学校,曾经在北苑二楼的荣记煲汤,不变的肉饼。
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家用回忆共同丰满了一个比存留的物质地标更多元的意象。
张雪婷
列维·施特劳斯说,每一个人,身上都拖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很幸运自己可以通过这次活动走近师哥师姐们的世界。感谢他们的热情、感谢他们的毫无保留与倾情相助。感谢中传,她是纽带,让从无交集的人们,在今后有了一丝丝的牵绊。同时,校友们的谆谆嘱托也让我印象深刻,传媒学子要有社会担当,心怀理想,努力储备知识,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刘锐佳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寻访活动,和这么多同学们一起实践的感觉很棒。
我们很幸运,采访的师哥师姐们都非常友好,他们现在活跃在各行各业,虽然职业不同,但是那些在广院里的回忆都是充满着爱与生机。让我尤其感动的一点是: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与理想,无论是主持人、记者、幕后工作者还是教书匠人,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默默坚守着,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很感谢这次活动,让我接触了很多可爱的人,不止前辈们,还有我同队的小伙伴们,大家都是非常好的人。
刘诗韵
在邹梨师姐和蔡钧师哥的帮助下,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很多优秀的校友。有的是频道主持人,有的是栏目制片人。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从广院走出来的人。
在采访的过程中,哥姐们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从业经验表达了传媒行业发展轨迹的独特见解。他们告诉我在自媒体时代,要学会沉淀,这个浮躁的社会终归会回归本心。无论你在传媒行业具体是哪一行,都要注重内容。
这趟旅程不虚此行,以受益匪浅来形容有些浅显。它让我对母校的精神与其对学子的塑造有了更深的领悟,也让我对传媒行业有了更深的热爱。
张熙俊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记忆,共同的校园情让我们能有聊不完的话题。福州的经历不仅是让我对校友们的工作生活有了了解还让我看到了广院的更多面。
而且,这次活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寻访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城市的发展历程以及传媒事业的迭代,以特别的形式献礼祖国70华诞。
余天航
这是一次很棒的实践活动,与一群有趣的伙伴一起,来到福州这个美丽的城市,采访了在工作上已经取得成就的师哥师姐。当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常常让我们有时空错位的感觉,仿佛踏进了还是“北京广播学院”的学院大门,感受广院在不同时代的气息。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自由与包容,一直是广院的真实写照。
寻访团与校友蔡钧、王奇凡合影
福州寻访团的六名成员先后采访了福建电视台、海峡卫视、福建网龙公司、福建省投资集团等广电行业及各界企业的优秀校友们,截至寻访结束,共计采访校友21人。
福州校友寻访 · 精彩剪辑
黄胜蓝
●●●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统筹 | 余天航
记者 | 张雪婷 · 张熙俊 · 余天航 · 刘诗韵
摄影 | 韦周周 刘锐佳
Vlog | 刘锐佳
编辑 | 吴思瑜 · 余天航 · 贾贝 · 王雅馨
责编 | 韦健宇
编审 | 李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