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脑袋、鼓口袋 遂宁教育扶贫让贫困家庭子女上得了学就得了业
往期精选
“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过上幸福生活,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都能有学上、上好学。”这句话是遂宁市教育和体育局的奋斗目标,也道出市教育体育局的“教育梦”。近年来,在贫困户家庭对于生活质量提升和分享教育公平的渴望中,遂宁通过创新推动贫困地区学校优先建设行动、贫困学生特别关爱行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行动等,教育扶贫工程全面开花。
控辍保学确保教育路上“一个不落”
“感谢党和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让我有机会完成学业和实现理想。”6月4日,回想起高中三年自己享受的精准扶贫政策,马娟颇有感触。
2019年,就读于射洪中学的马娟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马娟说,多亏了扶贫政策,才能让她无后顾之忧,不因贫困而失学。在遂宁,像马娟这样家庭贫困的学生有2.2万余人。
“一个都不能少,一天也不能耽误。”这是遂宁市教育和体育局为“控辍保学”工作定下的“规矩”。每年3月和9月,遂宁都会依托公安户籍、学籍系统、在校学生、建档立卡学生等数据比对,准确掌握适龄未入学、在籍不在校等情况,对农村、边远、贫困等重点地区实施动态监测,精准建立“入学台账”。
同时,建立健全控辍保学“责任清单”机制、适龄学生“入学台账”机制、义务教育“联控联保”机制,落实“六长责任制”,建立县、区、校、村、户“五级”工作机构,确保全市失学辍学学生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失学辍学学生“一个不落”入学。
不仅如此,遂宁还全力落实资助政策,每年投入1.8亿元左右,建立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奖、贷、助、补、减、免”全方位资助体系;创新实施“公函扶贫”制度,通过责任学校将建档立卡学生基本情况以公函形式寄送到就读学校,提请敦促就读学校落实资助救助的方式,近2年来年,遂宁共向全国20个省百余所学校寄送“扶贫公函”近千余件,实现了教育帮扶零距离。
数据最有说服力。2016年起,遂宁各县区成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初始规模1611万元,累计发放3796万元,累计资助44505人次。4年来,保障全市两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享受教育救助“一个不落”。
全面补短让农村娃在家门口“上好学”
“破旧的老房子,桌子板凳摇摇欲坠……”船山区老池乡三新中心学校教师何程鹏还清晰记得学校从前破旧的样子。如今,学校有了宽广的操场、漂亮的绿化带,还配置了55英寸交互式电视一体机,孩子们享受到了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
“全面改薄项目实施以来,教室还安装了由液晶一体机、电子白板和投影仪组成的‘班班通’设备,改变了‘黑板+粉笔’的课堂模式。”谈起新变化,何程鹏高兴地说。
志智双扶“一技在手,生计不愁”
教育扶贫一方面是要让各级各类学龄儿童上得了学,保证好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能掌握一技之长。在教育扶贫的系统工程中,遂宁市深刻地认识到,“造血”式扶贫远远比“输血”式扶贫更重要。
“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经济条件的影响,没有选择教育的机会,只得勉强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在一些农村,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很多地方教育条件与外界差距大,一些贫困生初中没毕业便外出务工。”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孩子的心智还不够成熟,掌握的知识也不能满足工作和社会的需要,所以大多只能外出打工,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命运。
针对这类现象,2016年,遂宁创新开办普高“志翔班”和职教“志强班”,面向全市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读。对未升入大学的贫困高中毕业生,遂宁按每生每年5000元标准,安排专项资金150万元,开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对他们实行全员40天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能就业、就好业。
而对于职业教育毕业后的贫困家庭学生,遂宁为其提供了更多选择,一方面联系高校采取单招考试继续学习深造,另一方面,由学校推介就业。“从眼下看,职业教育可以让学生短期内掌握一门技能,凭技术吃饱饭;从长远看,职业教育让一个学生乃至一个家庭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上述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4年来,“志强班”已累计招生321人,“志翔班”累计招生390人。今年,遂宁计划落实130名单招计划新开办4个“志翔班”,单列80名单招计划开办4个“志强班”,让更多贫困家庭学生能“一技在手,生计不愁”。
来源:遂宁观察记者 欧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