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那个伪造的“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终于离开了人教版教材

2017-03-28 红博士

  中新网北京3月22日电(吕春荣)近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个别课文,诸如《爱迪生救妈妈》等,引发了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热议,被指杜撰。人教社22日向中新网记者表示,针对近日的争议,正在征求更多专家意见。此外,现有教材今年9月将被替换,在新版教材中,没有选用《爱迪生救妈妈》等有争议的文章。

  3月7日,有媒体报道称,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的校长张敏对出现在人教社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37-139页的课文《爱迪生救妈妈》表示惊奇。

  

资料图 学生在教室上语文课。中新社记者 于海洋 摄

  该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医生到家里想给做手术,可是屋里光线太暗没办法。爱迪生急中生智,用几面镜子把油灯的光汇聚起来,照射着让医生成功地做完手术,成功拯救了妈妈。

  然而,根据相关医学论文资料,医学界普遍认为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发生在1886年,而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也因此,一些人认为人教社的课本内容涉嫌杜撰,甚至质疑其是“假课文”。

  对此,中新网记者曾致电人教社相关负责人。今日,人教社向记者提供了一份《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小学语文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

  该《说明》指出:近期,网上有人对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提出质疑。经核查,该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在国内正式出版物中已出现,于2002年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关于这篇文章,社会上有人曾对其中某些细节提出过质疑,我们专门听取了有关专家意见,大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针对近日的争议,我们正在征求更多专家意见。

  《说明》还指出,中央对中小学教材建设高度重视,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组织全国一流专家编写了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新版一年级教材于2016年9月替换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今年9月替换二年级教材,明年后人教版所有旧版教材将全部更换为新版教材,旧版教材不再使用。在新版教材中,没有选用《爱迪生救妈妈》等有争议的文章。

  人教社进一步表示,针对近年来语文教材选文出现的一些争议,在编写新教材过程中,编写组对选文严格把握标准,广泛听取意见,分专题审查,涉及科技内容的选文,一律送有关领域科学家进行审查把关。(完)


相关阅读

细数现行人教版教材中的西化问题

作者:吴斌,来源:察网(节选)


  在培育“环保”品质意识方面,造假也要歌颂外国 改编也要洗白白人


  再来看下环保方面的教育。培育“环保”意识,其实也是培育“品质”的一个延伸。不过,人教版小学教材总是把它单独拿出来,作为整整一个单元主题,我们也就根据这种分法,进行分析。

  关于环保单元,一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一年级下册3单元,第二次是二年级上册7单元,第三次是三年级下册2单元,第四次是六年级上册4单元。

  1、违背常识造假也要歌颂外国小孩  反衬中国小孩

  首先,笔者想重点分析三年级下册2单元。

  这单元围绕“环保”主题,组织了4篇文章。这4篇文章实际上呈现两两对比阅读的结构,可见在编排上极为用心。

  第五课《翠鸟》与第六课《燕子专列》形成对比阅读,在《翠鸟》中,中国小孩没有环保意识,想要捉小鸟,结果被老渔翁制止;而在《燕子专列》中,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在冰天雪地下,“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这种对比,不可谓不明显。

  贴图为敬。首先是《翠鸟》的课文:

  然后是《燕子专列》的课文:

  《燕子专列》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年春天,瑞士有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向北方在迁徙,遇到风雪,气温骤降,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为此,政府呼吁人们行动起来,救助燕子,并用火车把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

  这是对外国故事进行无限地美化夸张。

  瑞士鸟类研究所(Swiss Ornithological Institute)是瑞士研究鸟类最大的机构,瑞士鸟类研究所的专家介绍,在瑞士是有过用火车运输燕子的事情,但一些细节跟中国教材中描述的不一样,相差有点大:

  ①书上说是春天,实际上是秋天。 ②书上说的燕子从南向北飞,实际上是从北往南飞。 ③书上只说了火车,实际上除了火车还有汽车。 ④书上说是成千上万只,而实际上只救出了几百只。

  显然,瑞士小姑娘“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是彻头彻尾违背常识、为了对比(中国小孩)而对比所捏造的谎言。

  除了对比中国小孩和外国小孩,这组单元里另外两篇课文也形成了神奇的对比效果。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中国人滥伐树木,最后造成村庄的毁灭;第8课《路旁的橡树》讲述外国工程师仅仅为了保护一棵橡树,就对筑路设计进行调整,凸显了外国工程师的环保意识与决心。

  2、中国孩子的环保形象:抽象肯定,具体否定

  环保主题的单元,还分别散落在一年级下册3单元、二年级上册7单元,和六年级上册4单元。

  安排了这么多文章,难道真的没有对中国孩子的肯定吗?说到这里,有些人一定要拿出二年级上册7单元的第一篇文章,《“红领巾”真好》,这篇文章称赞红领巾真好,在清晨里去为小鸟放鸟巢。插图如下,虽然比不上《燕子专列》里的贝蒂,但至少还是肯定的吧:

  遗憾的是,这是一篇诗歌,是对红领巾进行抽象的肯定。紧随此文之后编排的是一篇《清澈的湖水》,马上对中国孩子的环保意识进行具体意义上的否定。教师用书是这样分析的:

  【遗憾的是,那面“镜子”还是被一个小孩弄了个污点。那块香蕉皮,吓跑了小鱼,就连湖水也“皱起了眉头。小洁只是在那面“明镜”面前,控制了一下自己的正要撤开的手,但对每个人来说,在这一瞬间做出克制,并不是都能做到的。】

  我们再看,一年级下册3单元中,中国孩子是这样的:

  3、灌输白人至上:篡改历史,强行洗白白人的恶劣环保形象,洗白西方对印第安民族犯下的罪恶

  最后一次出现环保主题的单元,是在六年级上4单元,这单元里出现一篇“惊世骇俗”的改编文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这篇文章改写自《西雅图的天空》,原文是印第安索瓜米西族酋长·西雅图一篇动人心弦的演说,发表背景是在白人对印第安人进行长期屠杀和掠夺后,美国政府强迫西雅图签约,要以15万美元买下印第安人200万英亩的土地。印第安酋长知道反抗只会带来更多的屠杀,无奈发布演说,演说中充满着对白人严重破坏生态和种族灭绝的控诉。

  人教版编写组屡次编故事凸显中国孩子破坏环境,又编故事凸显外国孩子保护环境,来教育中国孩子的环保意识。这次,《西雅图的天空》可不是什么“故事”,而是血淋淋的真实历史。如果按人教版一贯逻辑,应该凸显白人破坏环境,凸显印第安人保护环境,来教育中国孩子的环保意识。

  然而,人教版say:NEVER!

  白人破坏环境?才不写。绝不写。《西雅图的天空》里核心对白人的控诉,被教材编写组删得一干二净,又改写得面目全非。白人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和掠夺史,对印第安土地的破坏史,变成了印第安人主动“放弃”和“转让”,变成了白人“善待”环境。

  欣赏一下改写的文章片段吧,还能说什么呢:

  再摘录一点《西雅图的天空》:

  【白人不能体会我们的想法,这点,我知道。

  在白人眼里,哪一块地都一样,可以趁夜打劫,各取所需,拿了就走。对白人来说,大地不是他的兄弟,大地是他的仇敌,他要一一征服。

  白人可以把父亲的墓地弃之不顾。父亲的安息之地,儿女的出生之地,他可以不放在心上。在他看来,天、大地、母亲、兄弟都可以随意买下、掠夺,或像羊群或串珠一样卖出。他贪得无厌,大口大口吞食土地之后,任由大地成为片片荒漠。

  你我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红人的眼睛只要一看见你们的城市就觉疼痛。白人的城里没有安静,没地方可以听到春天里树叶摊开的声音,听不见昆虫振翅作乐的声音。城市的噪音羞辱我们的双耳。晚间,听不到池塘边青蛙在争论,听不见夜鸟的哀鸣。这种生活,算是活着?

  红人珍爱大气:人、兽、树木都有权分享空气,靠它呼吸。白人,似从不注意人要靠空气才能存活,像坐死多日的人,已不能辨别恶臭。若卖地给你,务请牢记,我们珍爱大气,空气养着所有的生命,它的灵力,人人有份。

  白人终将随风消失,说不定比其他种族失落的更快,若污秽了你的床铺,你必然会在自己的污秽中窒息。】

  其实,做这样的改编,最令人发指的,是强行用印第安人自己的口去美化白人、洗脱白人的种族屠杀罪和环境破坏罪。我不知道,今天的美国教材,是否还敢做出如此肆意践踏印第安人历史、强奸印第安人感情的事情来。

  没关系,大洋彼岸的中国人教版编写组做到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材核心主题——品质、价值观方面,西化问题最为严重

  1、一年级下册7单元:奇怪的媚日情结

  第一次出现“品质”学习,是在一年级下册7单元。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两篇赞美动物,两篇赞美外国孩子:

  ——《小白兔与小灰兔》,赞美小白兔勤劳

  ——《两只狮子》,赞美了其中一只狮子勤劳

  ——《小伙伴》,赞美外国小朋友互相给予、帮助和关爱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赞美外国小朋友诚实

  我们来欣赏一下《小伙伴》的这张插图。

  这里笔者还要特地提一下第四篇文章,即《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原本是个朝鲜的寓言故事,在80年代我国的连环画中,文中小孩子的形象是这样的:

  可是不知道出于什么意图,到了人教版教材里,小孩子的形象就变成了这样:

  可以看到,人教版插画中孩子形象头上包着白色布条,明显是日本人形象。在日本文化中,白色被赋予男性的、献身的、胜利的等含义。

  在朝鲜原寓言中,小孩名字叫“宋金”,而到了人教版这里,变成了“雄日”。

  难道讨厌朝鲜就要媚日吗?而且,就算现在朝鲜制度有些封建色彩,日本难道就没有军国主义问题?朝鲜人民、朝鲜儿童何辜?笔者才疏学浅,实在想不出人教版这样篡改的用意。

  2、二年级上册5单元:中国孩子不如兽?

  第二次出现品质教育,是在二年级上册5单元。这个单元有4篇文章,主要谈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其中,三篇讲动物如何和谐相处,一篇讲中国孩子如何自私自利、勾心斗角。

  我们来看,第18课,动物们是这样和谐相处的:

  第20课,动物们这样和谐相处:

  第21课,动物们这样和谐相处:

  我们再来看看,19课《蓝色的树叶》里,中国孩子是这样的:

  是不是会留下中国孩子不如动物的印象?这其实还远不仅仅是中国孩子不如动物的问题。

  笔者必须要提的是,《蓝色的树叶》一文根据乌克兰作家瓦·奥谢叶娃作品改写,原文主角是外国人,名字分别为卡佳与莲娜,却莫名其妙被改写成中国人名:林园园和李丽。

  然而,同样是奥谢叶娃的作品,《三个儿子》,由于是对外国孩子的赞美与歌颂,所以,人教版并没有对其进行改写,保留了外国人名,选进二年级下册第23课。

  3、二年级下册2单元:终于褒扬中国人了,然而……

  第三次出现品质教育,是在二年级下册2单元,4篇文章,一篇讲泉水,一篇中国人,两篇外国人。

  终于出现了对中国人的褒扬,然而,此处出现的是雷锋,中国名人,依旧没有中国孩子,同时,又多出了两个外国孩子。

  第7课,《我不是最弱小》,出现了一个外国孩子,萨沙,“教师用书”对此文的教学目标是:【这篇课文的课题是萨沙带着自信、坚强和自豪想说的一句话,也是作者激励我们每一个孩子挺起腰板自豪地说出的一句话。】

  也就是说,这位外国小孩激励中国小孩“挺起腰板”。

  我们来欣赏一下插图:

  另外,最令笔者不解的,是第八课,《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这篇课文讲的是,“卡罗尔终于有了一只她自己的小猫”,但是,这种文章,为什么要和雷锋一起,放在这个主题为培育品质的单元里呢?难道中国没有其他好品质的人和故事了吗?就算你偏偏要找外国的故事,那也找个切题一点吧,别让人有种硬把私货塞进来的感觉。

  4、二年级下6单元:终于褒扬了中国孩子,然而比例还是堪忧

  第四次出现品质教育,是在二年级下6单元,有四篇文章,两篇谈中国孩子,两篇谈外国孩子。遗憾的是,其中一篇谈中国孩子的是略读文章。也就是说,精读文章中,外国孩子依旧是2比1全面超出:

  21课,《画家和牧童》,赞美唐代牧童勇于指出著名画家的错误。

  22课,《我为你骄傲》,赞美了外国孩子的诚信。

  23课,《三个儿子》,赞美了三个外国小孩的孝敬。此文作者就是《蓝色的树叶》的作者,当然,这篇文章没有被改写成中国孩子。

  5、三年级上册2单元:中外比例1比2,而中国人也是依靠外国才能成功

  还需要继续讲下去吗?

  好吧,为了防止洗地大军说笔者“片面采样”,笔者就继续讲下去好了。

  第五次出现品质教育,是在三年级上册2单元,4篇文章,讲了四个中外名人,让学生们体会他们的高贵品质,分别是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和宋庆龄。不过,宋庆龄是略读课文。

  然而你以为这就是1比2了?

  NO。

  在第7课,《奇怪的大石头》中,李四光之所以能有发现,是因为“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是因为英国。这是文章的核心所在。如果你以为笔者才疏学浅没读懂,那么,“教师用书”上白纸黑纸写着:“直到李四光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回国以后,经过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从秦岭带来的,并由此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也就是说,在两篇外国名人介绍之余,人教版开始介绍中国名人的时候,也要强调,中国名人之所以成名,那是多亏了外国。

  当然。李四光去英国留学是事实,近代历史上中国的许多发明创造也的确有西方的功劳。但是问题是,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上我们长期站在世界的前列,只不过最近一百多年我们落后了。我们应该有一种整体看问题的态度,教材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整体的态度。要先搞明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让孩子们多接触、多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总是不忘机会宣扬崇洋媚外。

  6、三年级下册4单元:“这些孩子真棒”--外国形象传递的“现代意识”

  三年级下册4单元,精读课文中,一篇中国孩子,两篇外国孩子。

  其中,14课《检阅》,是旨在塑造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文章,该文讲述的是波兰儿童队员在国庆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获得大家喝彩。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让中国孩子们通过重点体会“这些孩子真棒”,来学习“现代意识”,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不是笔者瞎猜,笔者从不像某些洗地党做瞎猜、不负责任之事。“教师用书”中明确写道:

  【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是学习本课的难点。另外,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使学生在阅读时初步感受到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究竟什么是“现代意识”?难道只有来自西方国家的才是“现代意识”?自尊、自强、平等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渊源比西方早太久太久,为什么一定要安排一个西方国家的故事来传递这种观念呢?

  这插图,就是一面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旗帜。

  7、四年级下册2单元:中国的都是略读

  四年级下册2单元,是教孩子们如何“做人”的,由此选编了四篇文章,两篇精读,歌颂了外国人的高贵品质;两篇略读,才是讲中国人的。

  第5课,《中彩那天》,这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

  第6课,略读,《万年牢》,反映了父亲凭着良心做买卖,不做亏心买卖的商业道德。

  第7课,精读,《尊严》,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

  第8课,略读,《将心比心》,歌颂中华民族“将心比心”的传统美德。

  8、四年级下册7单元:难得的1比1

  四年级下册7单元,单元主题是教育孩子要“认准目标,努力上进”。终于,在中国人编的小学教材里、关于品质教育的单元里,中外比例达到了1比1的平衡,想想真是有点小激动。

  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外国名人伽利略,褒。

  26课,《全神贯注》,外国名人罗丹,褒。

  27课,《鱼游到了纸上》,中国残疾人画家,褒。

  28课,《父亲的菜园》,中国人,褒。

  但是,请大家注意,前两篇选择的都是西方历史上的超级名人,是各自领域内的伟大人物,但是选择的两个中国人,分量却明显不够,完全不能和伽利略、罗丹相提并论!难道灿烂夺目的中华五千年历史选不出名人了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