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董事长傅育宁演讲:《大象如何能飞舞 国企世界百强之道》
傅育宁:40年涅槃和崛起——国有企业的做强做大之路
在‘依法治国’的原则下,中国企业并不需要贴上国有、民营、私营、外资这样的标签,而应该逐步淡化企业的所有制分类。
”4月16日,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在“中华大讲堂”首场讲座中发表《大象如何能飞舞 国企世界百强之道》主题演讲,围绕国有企业的发展路径,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定位,深入解析,分享观点,干货满满。
以下为讲稿节选
尊敬的董建华副主席、各位专家、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要向中华大讲堂的主办方香港共同基金及董建华副主席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次受董先生的邀请,让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历程。前不久,我的好朋友宁高宁先生在清华大学讲了一遍国企改革,题目是《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他的报告涵盖了“国企的产生和作用、国企的改革、国企改革的巨大成就、‘新时代’国企进行时、国企改革的着力点、国企改革发展的实践”等六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并就未来的国企改革进行展望。讲得很好,也很全面。今天,让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看中国的国企是如何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涅槃和崛起的,以及企业做强、做优、做长需要关注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我是我们这一代人中较早出国留学的,也是较早学成回国的。作为有幸较早地看到外面世界的留学生,我们对当时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认识至深,亦对小平同志的话认识至深。国家派我们出国留学,就是希望我们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国内,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建设服务。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实践者,我把自己的这三十年全部投身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国有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并在这段岁月中非常有幸地与香港结缘。今天,我想在这儿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对国有企业如何做强、做优、做大的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历史财富
我想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中国的国有企业是非常宝贵和值得传承的历史财富。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历史是个好老师,它可以告诉我们,来时的路和我们出发时的初心。40年前,中国没有私营企业,所有企业不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就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比如1978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创造了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7.6%,其余22.4%由集体所有制企业创造。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的开业时间是1979年11月30日(执照于一年多以后的1980年12月11日补发);全国第一家私营企业于1984年11月9日注册。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国家安全、民生就业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一艘万吨轮下水、第一座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等重大成就背后的力量是国家,也是国有企业。
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带来了根本性的经济结构变化。四十年来,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GDP)中所占的份额从零增加到了60%以上,目前民营企业提供了全国大约80%的就业和90%的新增就业。
国有企业也为改革开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上世纪90年代“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一方面给国企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迫使国企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另一方面则导致了大批国企破产和员工下岗,全国先后约有8000万国企职工在改革中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工作岗位,为改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同时,国企改革为私营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大量的劳动力,使私营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没有在社会上造成大量的失业,这无疑是很成功的。因此,我们可以十分自豪的说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人类近代史上最伟大、最成功的改革实践之一。
虽然在上面的讲话中,我几次提到了“国企”、“民企”和“私企”这样的概念。但严格地说,我并不认同这样的分类。当今的中国,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这样的前提下,国企和民企都应该是同等的市场竞争主体。我认为,在“依法治国”的原则下,中国企业并不需要贴上国有、民营、私营、外资这样的标签,而应该逐步淡化企业的所有制分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真正做到所有企业都处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之中,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二
从世界500强看
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
01
世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
1954年,《财富》杂志开始推出全球营业额最大的500家企业的名单,“全球500强排行榜”就此诞生,并逐步形成了其巨大的全球影响力。目前,这一排名已成为世界知名企业用来判断自身经营规模、市场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全球和世界各国经济状况权威性的晴雨表。列入世界经济500强,对企业来说不仅是一个荣誉,也意味着其无形资产在一瞬间得到了跳跃式的增长。
1989年,中国仅有中国银行1家企业上榜财富全球500强榜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到1994年中国有3家(中行、中化、中粮)入围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榜单。到2002年增加到11家,2007年又翻一番到22家,到2013年接近再翻两番达到86家,2018年包括香港(8)和台湾(9)企业在内,已达120家(仅比美国少6家),企业数量再增长近50%。
02
从世界500强榜单的变化看中国企业的差距
首先,横向比较发现,中国上榜企业的行业结构上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从中国500强上榜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中国2018年上榜的120家企业中最多的是金融、零售商贸以及能源矿产行业,达55家,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其中金融业21家, 能源矿产业18家、商贸公司16家。而美国上榜的公司主要集中在IT、生命健康和食品相关等领域。与此同时,2018年所有上榜的房地产企业均来自中国。在健康、保险、食品和娱乐等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里,有很多美国、欧洲、日本、巴西等经济体的公司,中国却仅有极少量企业上榜。一叶知秋,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有巨大差距,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其次,从纵向、历史角度看美国和日本上榜企业的行业结构变化。2002年,在198家上榜美国公司中,比例最高三个行业是金融、能源和零售。15年之后的2018年,除了金融行业,其他行业的企业大多退出了财富500强的行列,比如能源企业从14家降至0家,零售公司从29家降至8家。目前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行业主要分布在金融、健康、IT与互联网、娱乐等服务行业。又比如1995年,日本上榜财富全球500强的149家企业集中在贸易、汽车、电子、电器、金融、建筑施工等行业,体现了当时日本经济的外向型、制造型的特征。2018年,上榜日本公司减少到52家,仍保持优势的领域只有汽车和电子等行业。以上分析显示,除了金融业之外,美国和日本上榜企业的行业结构是向着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转变。中国的企业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相同的过程。
预计随着中国经济继续中速增长,国内的需求不断提升,未来几年中国上榜财富全球500强企业的数量仍将继续增加。但要做实、做大、做强、做好、做长,实现结构向先进产业倾斜,则仍然面临着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巨大挑战。
03
中国企业的战略机遇期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百年未遇之变局”的重要判断,有依据,也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的过程中,正如我前面讲过的,这个过程会将很长,空间还会很大。比如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消费升级、新兴产业成长、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解决、创新创业、及中国进一步加深与全球经济的融合等都会带来很多新的机会。在国际上,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甚嚣尘上,贸易战前景未明,给世界经济、全球治理体系和企业经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华润集团的发展历程中曾进行几次成功的转型,无一例外都是抓住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趋势(如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及时布局的结果。而目前的战略机遇是在国际政治、全球经济、中国改革开放、科技进步等同时发生巨变的背景下呈现的, 是一个百年未遇之大变局。能否把握好,将对华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现在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已今非昔比,对抗风险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按人均GDP标准,中国目前整体上看还没有跨过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与高收入国家比,我国在城镇化、服务业、科技、环境、发展质量和市场化改革等很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差距是可以看成是劣势,也可以看成是成长空间。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发展机会。事实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发达国家不断缩小差距的过程。
三
成为全球领先企业的战略选择
企业要做好做强、做大、做长,成为全球领先企业,必须顺应经济社会、科技、产业和市场发展的大趋势,通过不断的创新、长期地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对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正确的预判,作为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向;二是企业要对市场趋势有正确的预判,确保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为市场所需,为消费者所喜爱;三是要把自身的主业布局于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龙头行业(千亿乃至万亿产业);四是做一个创新型的企业,在创新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满足不断变化升级的市场需求;五是要建立良好的、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管治体系,高效率地管理企业;六是要有好的人力资源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
01
要顺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影响深远,科技进步一日千里。趋势里有机会,但也有风险。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经济社会重大趋势有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科技趋势有智能化(无人化)、数字化(大数据)、消费升级、汽车电动化、能源可再生化等。在把趋势作为业务发展、创新及资产配置的方向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分析这些趋势对企业现有业务的风险,及时推动现有企业的转型升级,趋利避害。华润集团旗下已经做大做强的业务,如房地产、燃气、啤酒、水泥等,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及时抓住了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大趋势,顺势而为而取得成功的。反之,有一些没有做好的业务,往往是因为没有察觉到产业、市场或技术出现的新发展趋势,而在竞争中逐步处于被动挨打的不利地位。
02
把握好市场趋势,跻身于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一个经济体有无数的行业,有大有小。大的很多,如汽车、能源、材料、医药医疗、金融、地产和物流等等。小的更是不计其数。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要打造全球性的大企业,我们必须立足于规模较大的龙头产业。财富全球500强企业,几乎都是跻身于龙头产业的企业。如空中巴士公司所在的飞机制造行业、中石油所在的能源行业,工商银行所在的金融行业、华为所在的通信行业等。传统行业是这样,新兴产业也是这样。我们需要不断地从趋势判断中寻找将来有希望成为龙头产业的技术创新趋势,并及时配置资源培育新业务,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
华润旗下的大型战略业务单元(SBU)都是依托大型龙头产业发展壮大的,如华润置地所在的地产行业、华润水泥所在的水泥行业、华润燃气所在的燃气行业、华润医药所在的医药行业等。
03
开发先进的管理工具,提升企业的经营质量
良好、高效率的管理体系,是保障企业发展战略落地、提高运营效率和防范风险所不可或缺的。其实,世界上是不缺管理工具的,在图书馆里、咨询公司里、大学校园里,管理工具可谓汗牛充栋,不难获得。可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不同的企业在管理水平上却有天壤之别呢?反映在数据上,就是企业之间在运营效率、资本效率和创新能力(成果)上的差别,为什么那么大呢?问题的本质在于企业的内功,以及有没有相对市场化的机制。
华润是一家业务多元化的企业集团,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华润开发了一套聚焦于战略运行和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的“6S管理体系”(战略规划、商业计划、管理报告、战略评价、战略审计、经理人评价)。在6S管理体系下,战略是企业产业选择、资源配置和培养核心能力的指针和导向,建立和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成为行业与世界一流企业,实现基业长青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根据6S管理体系,企业经营发展得好与不好,主要看其是否按照已经确定的战略方向和里程碑成长,并通过与同行企业和竞争对手对标来评价。即把企业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同行企业或竞争对手的同类指标进行对比,看企业在价值创造、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在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变化趋势,并把员工薪酬、奖励与对标的结果挂钩(双对标)。因为这是一个年复一年的动态评价过程(行业和竞争对手也在发展),所以会给被评价的企业植入持续的危机感,推动企业不断进步。原则上,华润只对下属企业跑赢大市的表现给予奖励,鼓励企业成为行业标杆。
04
着力打造创新能力,实现企业长盛不衰
不会创新的企业,迟早会在竞争和技术进步中被淘汰出局。在国家层面,中国目前在芯片、传感器、种子、产业核心技术(如飞机发动机等)等方面存在很多短板,对外依赖度很高,严重制约了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使中国在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时常常受制于人。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答案只有一个:创新。
在企业层面,创新是维持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生命力长盛不衰的源泉。但从我的经验来看,给企业植入创新的基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投入。因为创新需要文化、需要人才、需要体制机制(激励、容错)、也需要资本,缺一不可。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制约。企业如果要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上述几个方面同时、协调地下力气,这件事也不容易做。
华为是中国企业中创新能力最强的标杆企业,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数据,华为在2018年递交了5,405项专利申请,连续2年排在全球首位,相当于平均每天申报14项专利。拥有超一流的创新能力,是华为在5G技术上领先全球的强大基石。
四
华润集团在粤港澳大湾区
(GBA)的发展思路
粤港澳大湾区是个热门话题。最后,我想用一点时间介绍一下华润集团是如何看待大湾区,以及将如何布局大湾区的问题,作为企业发展对接重大国家战略的一个案例,供大家参考。
从国家大局看,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开放的地区,今后它将承担示范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未来,大湾区将以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主动力、以城市群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主要目标包括建设世界一流湾区、打造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及全球创新枢纽、实现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维持港澳的繁荣稳定等。它将是中国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也将是中国走向世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跳板。在目前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国际环境下,大湾区的重要作用和即将带来的机会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在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之外,大湾区也不乏挑战。如港澳和祖国内地的文化差异、跨两制协调、香港年轻人对祖国内地的了解不足、创新金融、城市发展不平衡、各方改革决心等问题,都可能对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协力解决。而如何解决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科技创新,是一个重中之重。
因为创新是大湾区发展的基石,而资金是初创企业的血脉。金融体系如何有效地支持初创企业,是大湾区发展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虽然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但其专注的业务领域是资本市场和贸易融资等相关领域,对创新金融并不熟悉,也尚未形成作为创新生态圈重要一环的创投资本或创投金融市场,在这点上与纽约、旧金山和东京等其他国际湾区有重大差别。大湾区内的其他城市创投资本或创投金融的发展也比较弱,也尚未形成强大的市场。
初创企业资产轻、风险大的特性,使其通常很难提供传统金融需要的有效抵押物或信用评级,这也是其难以从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资金,需要依靠创投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形成这样一个市场,需要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香港交易所创新板的推出,就是打造创投市场的一个很有意义的举措。
另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是如何使大湾区的发展真正惠及港澳人民、惠及港澳的青年人。回顾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香港回归二十多年、澳门回归二十年以来的历史,港澳在支持国家改革开放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
回归以来,中央为了维持港澳的繁荣和稳定,帮助港澳抗击“非典”等严重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自由行、CEPA等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对港澳经济和民生带来了很大的正面作用。无疑,大湾区规划的出台为解决港澳的就业、经济结构和青年发展空间不足等痛点问题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有效的出路,但这些目标能否真正实现、潜力能否真正得到发挥,使大湾区的发展真正惠及港澳人民、特别是惠及港澳的年青一代,需要驻港澳国企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付出努力。我以为,相比之下,大湾区规划惠港和惠商的目标比较容易做到,而惠青,即解决港澳青年人上升通道不足的问题,则要困难得多,更需要大家共同关注和付出努力。
华润是在香港出生和成长的,对香港常怀感恩之心。在我们的区域布局策略中,“立足香港”一直是一面高举的旗帜。未来,华润将与香港各界携手共进,共谋未来。在大湾区,目前华润旗下的地产、消费品、燃气、水泥、医药、医疗、电力等多个业务均已落地生根,并取得了较强的市场地位。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布局科技创新、智慧城市、医疗康养(及高级护理)、健康小镇、生物医药、城市环保等业务,同时提高华润在港业务的经营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香港市民。我们的上述布局思路,与大湾区今后的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欢迎香港商界,尤其是香港青年一代与我们合作,一起创新、一起投资,共同发展,为把大湾区发展成为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创新枢纽、全球先进制造业中心和消费市场贡献力量。
感谢聆听!
来源:华润集团官方微信号(CR_1938)
互联网时代,房产社群连接者
关注好房子,新地产,新生态、新战略
欢迎关注"地产号"(ID:wangfang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