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献忠:从革命典型到“反革命阶下囚”

2016-09-14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


知青吴献忠:最最革命的典型
到“最最反革命的阶下囚”

《家庭》杂志

吴献忠刚强依旧地说:
“人生可以从50岁开始。”

作为当年的全国“知青”一号骄女,她曾在政治上碰得头破血流,感情生活上伤痕累累,如今,历尽沧桑的她心中仍揣着一个梦……

1973年,《辽宁青年》杂志封面刊发吴献忠照片


当年,“铁下一条心,扎根在农村,甘愿吃尽天下苦,乐把青春献人民”这青春誓言,震撼了整整一代热血青年的心灵。随着她代表来自全国19位“知青”典型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坚决扎根农村的倡议书,吴献忠名扬全国,成为“上山下乡”时代的一号骄女。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一代“上山下乡”热血青年的青春、梦想和对命运的叹息已随着回城的热潮慢慢逝去。渐渐地,她被人们淡忘了。


1998年9月28日,沈阳柳湖宾馆宴会厅。沉寂了20多年的吴献忠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身份是辽宁知青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面对人们的种种疑问,历尽沧桑的吴献忠只淡淡地说:“只要心中有真诚的爱,只要胸中有不屈的灵魂,就永远不会倒下。”


这一天,与吴献忠下乡插队的日子——1968年9月28日,整整相距30年。

3次招工招生不走,铁心务农的吴献忠一跃成为“上山下乡”时代的一号骄女

准确地说,吴献忠作为“上山下乡”时代的典型当之无愧。


1968年,吴献忠是抚顺市第十中学品学兼优的学生,能歌善舞,是班长、校革委会副主任。当年,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她二话没说,扛起行李,毅然到辽宁省黑山县耿屯一队插队,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吴献忠真诚地把农村当成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把自己当成缩小城乡差距的实践者,她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那片热土上,并把名字“吴风琴”改为“吴献忠”(意为无限忠于农村这块广阔的土地)。

从此,春种秋收,她从不吝惜自己的汗水和力气。一年工夫,她就学会了扶犁、点种、收割等农活,她闷着头扬场,一口气能扬1万公斤,扬得叫农村小伙子直咋舌。


1970年, 在黑山县太和公社耿屯大队, 吴献忠等知青和社员一起参加农田基本建设


1970年秋天,国家开始在“知青”中招工,耿屯队的贫下中农和“知青”一致推荐吴献忠。她回答得很干脆:“我不走!”而且根本就不去参加招工评议会。有人不理解,说她眼界高,准备上大学。


不久,有大学招生名额下来,全体“知青”又异口同声推荐她,可她又把学习的机会让给了别的同学。她仍朴实地说:“我愿意留在农村。”


后来,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也来招生,县、社领导根据贫下中农的强烈呼吁,把吴献忠推荐上去。除了还差她的个人申请书外,已为她办好了入学的其他所有手续。尽管这样,吴献忠还是没有走。她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誓言:“铁下一条心,扎根在农村,甘愿吃尽天下苦,乐把青春献人民。”


吴献忠确实深深地爱上了那片黑油油的热土。为此,她舍弃亲情,连着9个春节没回家跟亲人团聚,调她去市、县做专职团委书记她也不去。她曾说:“如果有人把农村比做荒山,把城市比做花园,那么,我愿做荒山的开拓者,决不做花园的享乐人。”

吴献忠万万没有料到,她的青春誓言——“扎根农村,愿做荒山开拓者,不做花园享乐人”会不胫而走,而且成为当时全国“知青”中最响亮、最有号召力的口号之一。自然,她也成为了“知青”典型中最突出的一个。随着事迹见诸全国各大报刊,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她获得的荣誉也越来越多。于是,她穿着农田鞋,穿着打补丁的衣裤,作为辽宁省“知青”的惟一代表,登上了当时最先进的三叉戟飞机,到北京参加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得到他老人家的高度赞扬。这时,她已是耿屯党支部书记。


面对各种荣誉、种种诱惑,吴献忠的头脑十分清醒。她是真诚的扎根派,她对自己未来的全部设想,都根植于脚下这片热土上。


不知不觉之间,吴献忠的爱情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中萌发了。


那爱情来得很自然,他是吴献忠志同道合的“知青”同学,也是她的助手——耿屯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他们虽然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发出神圣的海誓山盟,没有在柳荫小路上缠绵地信誓旦旦,但那种心心相印、那种心有灵犀是她一生中再也没有遇到过的。

1973年8月,吴献忠在参加党的十大期间与李素文、尉凤英等在八达岭合影


寒风刺骨的冬天,吴献忠率领队员兴修水利,河水上薄薄的冰在惨白的太阳下闪着寒冷的光,需要有人跳到水里作业,她只向他瞟了一眼,他二话没说就跳进齐腰深的冰水里。秋天打场的时候,每逢他包的活儿干完了,只要看到吴献忠的活儿还没完,不管多晚,他都过来帮忙。吴献忠忙,没时间洗衣服,他拿过来就洗。吴献忠出差,他细心地帮她收拾行装。吴献忠回来晚了,他就守候在灶口旁,将饭菜热了又热……。那段日子,吴献忠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正当他们牵手准备共筑爱巢的时候,她出事了。

在监狱,有爱寄托的她挺了下来;出狱后,失去爱的她欲哭无泪。属于她的爱在哪里?

1976年9月,毛主席与世长辞;10月,“四人帮”被粉碎。不久,华国锋当上党中央主席。吴献忠因在县里的一次会议上,坦率地说了“新一代领导人能否像毛主席一样受到人民爱戴,那就要看他的行动”之类的话,因而于1977年以“现行反革命罪”被逮捕。昨天还是最最革命的典型变成了最最反革命的阶下囚。


开始时,办案人员以为吴献忠是“四人帮”及其辽宁死党的重要骨干,加大要她交待问题的力度,把她拉到县、社一些地方,挂上“现行反革命”大牌子,每天上午批斗4个小时,下午批斗4个小时,一批就是两个月。为了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决定把吴献忠拉到她所在的公社揭发批判。出发前,清查人员根据以往经验,善意地提醒她做好思想准备,因为“知青”和当地人可能会向她拳打脚踢、吐口水、扔东西。


那天本下着瓢泼大雨,可当吴献忠挂着“现行反革命”大牌子被带到贴满“打倒吴献忠”标语的大台子前时,雨却停了,一束阳光穿过乌云照耀大地,她又闻到了她挚爱的这片土地的泥土芳香,闭上了眼睛。待她睁开眼睛徒台下看时,只见台下黑压压的一片,全是她熟悉的乡亲、熟悉的同学。他们轮流上台作批判发言,可没有狂热和激愤,只是冷静地念批判稿。批判大会进行了3个多小时,没有人向她吐口水,也没有人动她一个手指头,只是在批判前有人细心地把她的衣领垫在用于挂牌的铁丝下,惟恐时间久了铁丝会把她的脖子磨出血来。


批判大会终于结束了。自始至终,吴献忠没有听到他的声音,因为他拒绝对吴献忠进行批判发言。他的沉默给了苦难中的吴献忠以莫大的安慰。


吴献忠在监狱中度过了3年多的时光,漫长的牢狱生活夺去了她的健康。一次,她重病住院,看守对医生说:“她是在押人员,别人出院可以回家,但她出院就必须回牢房,你一定要治好她再让她出院。”医生说:“我明白。”在床位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医生仍让她留院一周,直到她病愈。


类似这些来自普通人的真情使她感动。正是这些普通人的真情支撑着吴献忠度过了最艰难的牢狱时光。


经过3年多的审查,清查人员没有发现吴献忠与“四人帮”及其死党有任何瓜葛,她的交待材料对所有问题的说法从始至终都一模一样。1981年春,吴献忠被释放。她拖着两条因牢狱潮湿导致几乎瘫痪的腿,一拐一拐地走进了明媚的春天。她的第一个念头是:找到他,马上见他,扑到他的怀里痛哭一场,哭出自己这3年多的苦难以及对他无穷无尽的思念。


吴献忠在锦州找到了一位同学,那位同学立即明白了她的心意,拉着她的手说:“我现在就去找他。”在吴献忠焦急的企盼中,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位同学独自懊丧地回来了,她告诉吴献忠:“他等了你3年,实在受不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就是在这个春天,刚刚经人介绍找了一个女朋友。他请你多多保重。”


这一消息对受尽苦难的吴献忠来讲,简直是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吴献忠把所有的眼泪都吞进肚里,强撑着摇摇欲坠的身体,跟他见了最后一面。她对脸色灰白、面带愧意的他说:“在我最艰难的时候,你没有批判我,没有落井下石,这已经对得起我。作为朋友,希望你能坦然地走好未来的路。祝你生活幸福。”


就这样,伤痕累累的吴献忠了却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她跌跌撞撞地回到家中,兄弟姐妹们与她抱头痛哭。这时,吴献忠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为她哭瞎了眼睛。望着亲人们的一双双泪眼,吴献忠心如刀绞,忍了这么多年的泪水终于如决堤江河一泻而出。


家人们想留吴献忠在身边用亲情温暖她那颗冰冷的心。他们试探着问她:“为了扎根农村,你已坐了一回牢,你还想回到那里吗?”


吴献忠说:“扎根农村是我的青春誓言,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我都要坚持。”


姐姐说:“连许多伟大人物都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口,你一个小小人物的誓言值多少钱?再说,现在‘知青’大多已返城,你回农村已毫无意义了。”


吴献忠说:“我怎么说就怎么做。”


全家人对认准一个理儿就绝不回头的她不再说什么了。


锦州市有关部门根据吴献忠的意愿,将她安排到农业科学研究所当农工。她又回到了挚爱的土地上了,可属于她的爱在哪里呢?


还没完全走出政治悲剧带来的阴影,她又步入了婚姻生活的悲剧

吴献忠经历大波大折后终于沉寂下来,渴望过平静的普通人的日子。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从表面看,她过去的那段辉煌已经画上了句号;实际上,她当年作为全国最有影响的“知青”典型留给人们的印象,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她的遭际、她的人格还在一些人的心中产生着影响。


这时,吴献忠除了接到一些朋友的问候书信外,还意外地接二连三收到黑山县一位农村青年发来的数十封情书。这些信封封写得情真意切,字字烫人心。其中,有一句话一直令吴献忠刻骨铭心:我追求吴献忠,只是想用一颗滚烫的心去温暖另一颗受伤的冰冷的心。尽管小伙子的信打动了吴献忠,但她毕竟经历过风雨、有过很多见识,她对这小伙子仍有戒心。


她说:“我是政治犯,将来有可能再蹲监狱。”


他回答得很坚决:“我主动求婚,就说明我不怕。我相信你是好人,你就是再蹲20年监狱,我也等你。”


她说:“我比你大4岁半。”


他回答:“农村有句老话——‘女大三,抱金砖’。别说相差4岁半,就是相差10岁,只要真心相爱就是幸福的。”


她说:“我是没有前途的人,你家里人没有意见吗?”


他激动地说:“我与你搞对象,不是我家人与你搞对象。你要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再坚强的女人也有脆弱的时候。在人生的风雨中苦苦搏斗、倦痛交加的吴献忠,此时多么盼望能有坚强的臂膀可以依靠呀,况且她把青春誓言看得比生命还重,如果能和农民结合,不正是按照当年誓言走下去的最好体现吗?于是,这个单纯的、在政治上碰得头破血流的姑娘,又由于单纯,把自己的命运轻易地交给了那个没有经过任何风雨的男人。

吴献忠与那个农民结婚了。次年,他们有了一个儿子。那时,吴献忠抱着“寒室虽破能遮风雨,生活贫困心也甜”的希冀,一点儿也没料到由于他们各方面的差异,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意味着她生活上的悲剧又拉开了序幕。


锦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了解决他们婚后夫妻两地生活的问题,特地出面把吴献忠丈夫的户口从黑山县转到锦州近郊农村。随着环境的变化,口口声声说“为爱与你结合,别无他求”的他产生了新的企求,那就是借助吴献忠的关系把自己的户口从农村迁到城里。吴献忠告诉他,自己要的是农民丈夫。他不甘心,亲自出马四处奔走,偷偷找吴献忠的老朋友、老熟人,请求他们把自己的户口迁进城。吴献忠知道后,火了,要他死了这个念头。从此,他露出了性格中丑陋的一面:在家,对吴献忠三天两头非打即骂;上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干脆什么也不干。


1988年,小叔子一家4口因生活无着投奔吴献忠家,他们8口人就挤在一间半房里,8张嘴全靠吴献忠那一点点微薄的工资维持,吃的都是高粱米饭、大白菜。吴献忠每天早晨做好饭才上班,下班回来又拖着疲惫的身子再做好晚饭摆到桌子上。她穿的是一身好多男人也不屑穿的蓝色中山装,每天午饭带的是窝头、咸菜。尽管这样,吴献忠毫无怨言,只要全家人和和气气。


工会主席一次又一次把困难补助送到她手里,可她都拒绝了。她说:“我现在生活得挺好,不用组织照顾。”


吴献忠仍然无法与丈夫沟通:她做好饭让他洗过手再吃,他怒火中烧,说她嫌他脏,伸手就掀翻了桌子。工会给的补助她不要,他骂她太傻。过春节回娘家前,她千嘱咐万叮咛他吃饭说话要讲文明,他满口答应,可是一上了饭桌喝上酒就原形毕露,知识不多说起话来偏偏滔滔不绝,喝起酒来吆五喝六,最后他喝得酩酊大醉,将灌到肚子里的酒全喷出来,从屋里一直喷到屋外……


他的丑恶行径刺痛了她敏感的神经,消蚀着她对生活的热情。她曾几次想离婚,但一看到年幼的孩子心就软了。她的忍耐力是惊人的,这一忍就是8年。如果不是那次她偶尔目睹了发生在他身上的更为丑恶的一幕,她与他的夫妻关系还会继续下去。


1989年1月4日,北方最寒冷的日子,吴献忠向法院递交了“离婚起诉书”。她告诉笔者,这次婚姻给她的精神肉体折磨,超过监狱里那3年多。

作为“知青”典型,吴献忠心中一直揣着一个梦,那就是为中国的一代人——“知青”做点什么

吴献忠离婚了,表面上她得到了解脱,实际上她又承受了一场精神上毁灭性的打击。她的精神有些失常,什么事都记不清了;身体彻底垮了,体重从60公斤降到40公斤,风一吹人就直打晃儿……


吴献忠不得不离开这触景生情的伤心地,回到阔别20多年的家乡——需要养息的她已无法工作了。


家乡人向吴献忠伸出了热情的手。他们告诉她:可以重新选择工作。她说,我的大半生都给了农业,我已离不开它了。她坚持要调到农场、畜牧场等系统工作。于是,她被分配到抚顺肉鸡联营公司当保管员。后来,又在抚顺饲料公司当办公室主任,被聘到抚顺鸵鸟养殖中心当副经理,被聘为沈阳高楼香鸡公司的经营经理。她扎扎实实学习本领,兢兢业业钻研业务。


吴献忠与当年的知青在一起

1998年6月,吴献忠辞去公职,拿出多年积蓄,办起了自己的辽宁知青食品有限公司。

知青邢燕子,侯隽和吴献忠在沈阳

作为“知青”典型,吴献忠目睹了“知青”那代人付出的沉重代价——他们大多数人的“无奈三部曲”是:想读书不行,赶上了下乡;想工作不行,赶上了待业;等40多岁家庭刚刚稳定,又遇上了下岗……为此,她希望自己的梦想能成真:建一座知青大厦,让老“知青”们在那里愉快地工作、生活……


如今,吴献忠已年过50了,她惟一安慰的就是有一个与她相依为命的儿子,惟一乐趣就是工作,惟一追求就是建起她梦寐以求的知青大厦,为“知青”那代人真正地做点什么。

也许她的执著会感动上帝而赢得成功,也许她会又一次失败。但无论怎样,像她这样真诚生活的人,应该得到生活的回报、人们的喝彩。

文章来源:凤凰网历史、抚顺7000年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公众号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