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人生—纪念知青上山下乡50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176klv6rf&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们是知青》
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歌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160d2nuy0&width=500&height=375&auto=0
半个世纪的人生博弈
一一 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
今年,从农历的天干地支上讲,是戊戌年;从生肖上讲,是旺旺的狗年;对于整个中国社会来讲,是一个展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年;对于我们这些在广阔天地中摸爬滚打过来的人来讲,可就是上山下乡50周年。时间过得真快,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变成了皓首苍颜的耄耋老人;当年青春年少的学生娃,变成了两鬓飞霜的银发之辈。岁月这把无情的刀,在我们饱经风霜的脸庞上又刻下了几多深深的皱痕。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知青岁月早已成为美好的回忆,然而,随着岁月的更替,我们的知青情怀却越来越浓。知青情,是我们这一代人最不舍的情怀。50年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新中国一段重要而特殊的历史。全国1700万名知识青年,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最需要的地方去。
不管是茫茫戈壁的北疆,还是莽莽林海的云南,不管是冰天雪地的北大荒,还是赤日炎炎的海南岛,不管是难见炊烟的大漠深处,还是鸡犬相闻的穷乡僻壤……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上,到处都留下了知青这个群体不可磨灭的人生足迹。在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广大的知识青年经受了锻炼,接触了生产实践,增长了才干,为开发、振兴祖国的不发达地区作出了贡献。
当年,汕头赴海南的3万名知青,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知青一起,响应国家屯垦戍边的号召,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家乡,义无反顾地登上了奔赴椰林海岛的客轮。不管是建华轮还是红卫轮,呜着汽笛,载着我们这些没有知识的知识青年,带着青春的激情与热血,带着对前途的无知、懵懂与憧憬,踏上了遥远而陌生的椰林深处,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
最初,大家都是手足无措的。住的是用泥巴稻草盖起的茅草房,四壁通风;睡的是简易的木板,风寒露冷;多少个阴晴圆缺,多少回悲欢离合,迎着冉冉升起的太阳,我们顶骄阳、冒烈日、沐雨栉风;目送血红的太阳西沉,我们与星星皓月为伴;在荒山野岭中,日复一日,我们挥银锄,舞大刀,砍大树,烧大巴,挖大穴,与蛇蝎蚂蝗疟疾作斗争;我们苦过,乐过,哭过,笑过,青春和追求,岁月和生命,希望和憧憬伴随着我们成长。在崇山峻岭的热带丛林,我们用稚润的肩膀挑起艰辛生活的重担,开始了崭新的人生旅程;在艰难险阻的道路上,我们一张张稚嫩懵懂的面孔,以难以想象的坚韧和毅力,用青春和热血写下了坚持与赤诚。五指山中留下我们深深的足迹,万泉河畔回响着我们昂扬的歌声,荒山野岭燃烧着我们的激越情怀,茅草屋里烙下了我们的酸甜苦辣,这些悲欢爱恨的旋律相互交织,汇成了天涯海角一支难忘的歌。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当年我们亲手开荒、种植的橡胶树早已成了莽莽林海,收获的桶桶胶乳,早已演绎成了共和国坚强扺柱的一部分。俱往矣,知青生活是一段不可复制的人生经历,承载了一段历史,酝酿了一种生命,改变了我们的人生道路,铸成了我们的人生格局。当年的风和雨,悲与壮,泪和血,思与情,都是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不过,可以肯定的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对海南农垦及农场周边村庄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是海南农垦的一面旗帜。
韶华易逝,记忆难泯。坎坷的人生和曲折的道路,令我们在为农垦的建设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城市的文明与青春的活力的同时,也磨练了我们的意志,练就了我们坚强不屈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一生中不可磨灭的烙印,成为我们回城以后工作和生活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饥饿极限的感受,青春情感的萌发,身心劳作的艰辛,文化生活的匮乏,内心世界的迷茫,都在这一特殊年代的演绎和搏奕中,鲜活而独特地表现出来。特殊的社会经历,过早的生活磨难,赋予了我们这代人坚毅执著,耐劳奋发的坚强品格。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有激情也有悲沧,有痛苦与彷徨,也有欢乐和歌唱;我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把人生最美好、最壮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每一片土地,用自己的青春年华醮写了历史少有的一页。岁月虽然改变了我们的青春容颜,但剥夺不了这段厚重的记忆;知青岁月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一份沉甸甸的生命旅程和宝贵的人生财富。
历史造就了知青,知青也造就了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是吃过苦的,一个个都是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知青时期的经历,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也是一笔精神财富。毎一个知青都留下了难以忘怀、耐人寻味的人生经历;每一个知青都是一个有故事的人,都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那曾经的岁月留给大家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感慨。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50年间,春天的故事唱响了一个辉煌的时代,改革开放的大手笔创造了一个感天动地的神话,新时代的画卷在复兴的乐章中挥洒勾画,五千年的史诗在炎黄子孙的心底里妙笔生花。中国社会从封建小农经济朝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迈进,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转化。在市场经济的发育过程中,一切关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我们这一代人是时代的晴雨表,我们的行为变迁,不仅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轨迹,而且深深的打上了历史的烙印。自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陆续回城后,面对市场经济商业化大潮的冲击,我们经受过社会的复杂,承受过不少的挫折,碰触过太多的无奈,有过太多的苦衷;吃过苦的我们,有承受能力,懂得怎样在逆境中求生存,讲求实际又不失矢志追求;我们敢于直面,敢于担当,敢于挑战,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在市场经济的博弈中,成为了共和国向现代化迈进的骨干,成为了中华民族跨世纪的中坚力量。时光荏冉,岁月如歌;往事如烟,温馨如昨。历经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急剧变化,我们更知道,每一次机会的选择,都经历过一段寂寞的等待;每一次成功的获得,都经历过一段的不懈的努力;每一次幸运的降临,都经历过一段默默的守望。从没有自主命运的机会和条件,到个性的充分释放,才华的充分施展,命运的自我掌控,进而见证和经历了社会的变革,感受了改革开放的震荡,品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了人生的得得失失,在沧海横流中依然显现出我们豪迈的气势:历经半个世纪风雨洗礼的我们,各有各的才华,各有各的亮点。
一个特别的时代,给了我们这代人一段特别的经历,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留下了深厚的知青情结。在过去,我们有收获也有遗憾,有温馨也有苦涩,有欢乐也有泪水。诚然,今天收获的是释然,是开怀。正是这种相同的经历,这种相同的情感,这种共同记忆,使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一个永远年轻的名字,那就叫“知识青年”;这种身份的高度认同,这种难解难分的知青情谊和知青群体的归属感,不管是来自哪里,或者去向何方,我们都有着一种情结,就是知青情结;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心情总是那么激动,那么怀念,那么心潮澎湃,这段终生难忘的经历,这种终身受益的情怀,就是知青情怀。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知青”这个特殊的名词,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符号;“知青”这一称呼,已超出了当初的界定,成为有过上山下乡经历同一代人的专称。作为知青这个特殊群体的一员,我们的身份永远都不会改变。时光流逝,隔不断当年知青的情怀;岁月沧桑,抹不掉心头的记忆。正是知青这段丰富的经历,才使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中永葆心中那片净土。知青岁月,对于当今年轻人来说,仅仅是一段朦胧的历史。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它所代表的,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几十年的岁月,我们已学会了用知青的视角,知青的情感来诠释:作为一名知青,我们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是上千万人用青春和热血浇铸的时代的里程碑。
我们知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历史的印记永远不会磨灭。回顾、反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程,已经超越了人生经历的一般意义,是在回顾国家曲折发展的历程中,追寻具有积极意义的奋斗精神和人生价值,从而超越了过去,关注着未来。知识青年这一群体的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不仅对现在,对将来,对子孙后代,也有着重要影响,已经成为全社会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光无言,洗尽铅华;人生不老,只是成熟。进入古稀之年的我们,已成为赋闲的一代。在信息时代的当下,物化的保障,支撑着我们体面的生活;心灵的慰藉,滋润着我们从容的养老。颐养天年之时,如何安然的活在当下,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问题。生活是美好的,我们要在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同时,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生命是可贵的,我们要在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同时,继续发挥余热;友情是温馨的,我们要在真心相待、珍惜友情的同时,携手并进,砥砺前行。
社会变了,人也变了。然而,昔日作为知青的那份挚真,那份纯粹,那份情谊,那种乐观豁达,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只要我们葆有那份纯真心态,葆有那份青春活力,葆有那份开朗愉悦,简约,淡定,从容,洒脱,步入了耄耋之年的我们,依然可以在深刻的皱纹和豁达的气度里,葆有老年人的“年轻态”。
程一帆,1970年在汕头一中高中毕业,1970年7月29日赴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一团七连,即澄迈县红岗农场。退休前在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汕头特区晚报任记者,目前仍然是汕头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本文由“老知青家园”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