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献给我们的知青五十年

2018-02-26 老知青家园

北大荒知青照片集锦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宣传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158kiup5u&width=500&height=375&auto=0

献给我们的知青五十年作者:王青松 薛伟光

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年仅是一瞬之间,如一朵浪花稍纵即逝,而对于我们知青人来说,十年的知青时光却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最波折、最难忘的一段。

我们难以忘怀,在可爱祖国的东北边陲,在小兴安岭脚下、黑水之滨,那个叫作红色边疆的神奇的地方。那里山川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界横跨爱辉、孙吴两县,扼北黑公路要冲,是解放初期创立的最早的国营机械化农场之一。那里是我们走出校门迈入社会的广阔大课堂,那里有我们的青春在流淌。

我们难以忘怀,五十年前的春天,红色边疆开始聚集了一群来自松花江边哈尔滨市和黄埔江畔上海的热血青年,第二年,又有更多的热血青年从上海、从天津、从皇城根下的北京,从牡丹江,从祖国更多的地方来到这里。在五十年前那个特殊的国内外形势下,在那个平静的边陲小镇,上演了一出长达十年的轰轰烈烈的屯垦戍边青春历史剧。

我们难以忘怀,那装点着红色边疆的国防绿,那沸腾着边陲小镇的嘹亮歌声。那年轻的朝气蓬勃的队伍,那就是千百万知青集体出征大军中的我们啊,小的十五六岁,大的二十一二岁,满怀着报效祖国的激情,响应党的号召,告别城市,告别亲人,义无反顾地登上北上的列车,毅然来到祖国的边疆,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那片黑土地,献给了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

波涛汹涌的黑龙江水冲积而成的河谷平原,连绵起伏的小兴安岭白桦密林,是我们成长的摇篮;远古以来的满族乡民和农场的干部职工、“663”转业官兵和根据“618”批示调来的现役军人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边防形势紧张时的战备和军事训练是我们最初的学业;步兵操练、站岗放哨、半夜紧急集合、野外拉练是必不可少的科目;

后来长期艰苦的农业生产劳动:春耕、施肥、播种、夏锄、麦收、秋收、冬储、挖沟修渠、刨粪积肥,是最主要的课程;

因土地不堪重负而开辟新点时,住刨冻土修成的地窨子,喝沟塘里化开的雪水,打出深山里的第一口井,踏着泥泞播下收获的希望——克服接踵而来的各种困难,则是我们最好的答卷。


数不胜数的曲折与光明、欢笑与泪水,让我们用牺牲和奉献,谱写了当年的理想之歌和奋斗篇章。

我们难以忘怀,在战天斗地的艰苦环境中,我们这些处于16岁到20岁青春发育阶段的城里的文弱书生和豆蒄少女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夏日的骄阳晒黑了皮肤,冬天的疾风吹红的脸庞,锄杠和镰刀柄把手掌磨出了一层老茧,我们长高了,长壮了,变得更结实了。成长的道路上,有进步、收获、胜利和光荣,也有错误、挫折、失败和耻辱;有喜悦快乐,也有痛苦悲伤,这些都使我们思想更成熟、精神更升华、意志更坚强。成长像饱满的种子嵌入生命的土地,在时间风雨的滋养下,造就出我们这一代人坚强的性格、不屈的毅力和无限的精神活力,造就了忠诚祖国忠诚党、热爱事业、奉献社会、报效父母、关爱家庭、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共和国同代人。

我们难以忘怀,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战斗生活中,我们还学习掌握了经营管理、农业生产、畜牧林渔、营房基建、财会、医疗、宣传教育、新闻报道、音乐、舞蹈、绘画等各种业务技能。黑土地就是一座综合性的实践性的大学校,来自各地的“学子”们在这所大学里经受了全方位的教育,为我们以后更漫长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人因而成为祖国各时期的社会中坚、各行各业的骨干和有用的人才,以至许多人在回想红色边疆这一段生活时,都感慨地说;“我是在北大荒毕业的。”

我们难以忘怀,许多战友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白山黑水之间,永远长眠在黑土地的怀抱里,他们的人生,永远定格在最灿烂的青春瞬间。每当想起他们,我们就不由地潸然泪下,每当想起他们,我们就更加感叹青春的奉献。远去了时光,远去了昨日的故事,但是,我们的心中,将永远会把他们的名字珍藏。


曾经的这些,仿佛就在昨天,怀念的思绪,始终在诠释着那不平常的岁月。如今的我们,悠悠岁月已经染白了头发,春风秋月已经带走了靓丽的容颜,我们老了,但是,正如有战友形容:“黑土地是一首真情不变的歌,我们就是里面的一个音符,不管到了哪里,都一直跳在它的五线谱上。”青春的旋律,依然是我们这些老知青心中最亮丽的风景,青春的火把,依然在我们的心中燃烧;高高的白桦林里,依然有我们的青春在流淌,黑土地上,依然深埋着青春的种子;如今的记忆里,依然活跃着青春岁月的故事,血管中,依然流淌着充满青春活力的热血。

花甲之年,当我们重温美好的青春,内心充满着涅槃般的圣洁,“青春万岁”,是我们三团知青人由衷的呐喊。海以其博大,纳百川而长期浩瀚,山以其厚重,历沧桑而为之雄浑。知青的青春奉献在我们心中,正如大海高山一样浩瀚雄浑!它装点了白山黑水、北国之春,它在天地之间化作硕果累累,化作鲜红葱茏,化作历史的见证,化作一代知青人生命中的永恒。


也正是由于青春的奉献,在艰苦的岁月中,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让知青战友们有了一段不解之缘,收获了深厚的战友情。

这友情是想家时的一句安慰;这友情是迷茫时的一次交心。这友情是饥饿是战友递过来的一块馒头;这友情是寒冷时战友多披一件衣服的叮咛。这友情是深夜迷路时战友的呼喊寻找,这友情是千里迢迢探家路上的结伴同行。这友情是开荒种地时那相互的鼓励,这友情是值班站岗时那神圣的目光。这友情是新建点闪烁灯火下的促膝谈心;这友情是大砖窑突击队旗帜下的铿锵誓言。这友情是二道河子修水库时的患难之交,这友情是大河口修水利时那难忘的身影——这友情温暖过多少孤独的心灵!这友情滋润过多少渴望的目光!

这有如兄弟姐妹般的战友深情,就这样产生在那艰苦的岁月,产生于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它是我们度过蹉跎岁月的力量,是我们深深的心灵情结,它是我们人生的骄傲,是我们青春的风采。它如刀刻石凿般锲刻在我们的心上,我们怎能够不珍惜!我们又怎能够忘怀!提起这友情,我们的眼中常含着泪水;提起这友情,我们的心中充满着感动。


回城以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我们,不屈不挠地从头再来,打拼于职场,操劳于家庭,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经历过春的花季、夏的艳阳,走入淡定秋天的我们,洞察世事,心明眼亮,我们期盼着自身、家人、亲人的安康,我们更珍惜来之不易的爱情、亲情和有如兄弟姐妹般的战友情。在世态炎凉面前,我们越发感到:人生道路上有过不少友情,而在黑土地青春年代结下的友情则是无可替代的,它幼稚而生涩,但却朴实而真诚;它笨拙而木讷,但却深沉而持久。它滋养着青春的种子,延续着青春的故事,它不会随着青春的逝去而消失,反而如陈年的老酒,在岁月的印记下,愈加浓郁醇香,又宛若清晨里挂着露珠的花瓣,在我们的心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唤起我们年轻时的纯真的记忆,给我们这些知青们以安慰、温暖、鞭策和鼓励。

友情的真正意义更产生于成年之后,在获得意义之后便抵达最佳状态。在人情冷漠、越来越物质化、利益化的城市,情同手足的战友之情犹如海潮一样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四十八连战友陈秀云家中有难,战友们纷纷解囊相助。为了感谢大家,2016年四十八连战友回访农场时,并不宽裕 的陈秀兰捐款两万元钱,虽然这钱战友们没有收,但陈秀兰那番真情已深深地感动了大家。

二营副教导员管士阁去北京看病,战友们凌晨三点去为他挂专家号,为他倒出自己的房子安心养病,还纷纷捐钱。手术那天,等候在门外的九连战友按照管士阁住院十五天计算,安排了护理人员表。手术之后,轮流给管士阁一天三顿的送饭。


三十连哈市战友去上海住在战友家,上海战友像过年似的换上新床单、新被罩。有个上海战友在哈尔滨转车,她患有肝病,不想给战友添麻烦,想住旅店。哈尔滨战友们说:“那哪行!正因为有病才得住在家里啊,好照顾你,我们是战友,是亲人啊!”


像这样知青友情的故事,在我们三团各个连队,举不胜举,说不胜说,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一件比一件感人,件件让我们热泪盈眶。知青们的感悟,正如网上一篇诗作《兵团战友情》中所说的那样:“人的一生,谁没有几个朋友,但最铁的朋友,还是兵团战友。”

年老了,尤其是活过六十,什么都活明白了,人生什么都可以放下,唯有这个“情”字挥之不去。想念战友,渴望相聚,南来北往的知青聚会以其浓厚的感情色彩成为城市里一道动人的风景。


无论你回到故里,还是远在他乡;无论你事业辉煌,还是病退下岗,在知青的眼里,你始终是在兵团时睡一铺炕、吃一锅饭的哥们、荒友。一声呼唤,就如一道军令,汇集起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战友。乡音未改添风霜,红颜渐退鹤发染,走在对面不相识,回眛定睛仍少年。奔过来一把搂住相拥落泪,你打一拳头我还一手,在哪儿能感受到这么亲的肢体语言?就在我们的战友聚会时;在哪儿能看到这么真实的情感流露,就在我们的战友聚会时啊!


每当聚在一起,就想起了播撒的同一行绿;每当聚在一起,就想起了抵御过的同一场春寒;每当聚在一起,就仿佛回到了黑土地的怀抱;每当聚在一起,我们就忘记了人情冷暖,找回了当年纯真的自己。

这深厚的友情,没有一点杂念,如“一片冰心在玉壶”般纯洁;没有一毫势利,如“桃花潭水深千尺”般明净;没有一丝虚伪,如“执手相看泪眼”般难舍难分。这深厚的友情凝聚着战友们的心,使大大小小的聚会成为我们的灵魂之需、生命之需,成为我们心灵上的一块净土、夕阳红的加油站、人生快乐的源泉。


两千多年前,一位哲人立于江边,面对奔流不息的河水,发出了千古流传的感叹:逝者如斯夫。是的,回顾我们的青春、赞美我们的友情,我们的心里也澎湃着这样的感慨:时光如流水,知青岁月一去不复返了,但是,知青的精神将会永放光芒,黑土地孕育的青春的种子已经长成参天的大树,知青的友情会伴随着对美好青春的回顾而越发深厚。虽然知青老了,虽然知青已成绝版,但是,冠以真诚、友爱、付出、奉献等美好赞誉的知青友情会永远长青,像高山流水之千古绝唱,会像桃园结义之情深义重,会像曲水流觞之兰亭集会,而成为传世的美谈。


这是我们三团知青人的心声,这是我们心里最想要说的话。

在海南保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十三连战友用他们那面“琼崖支队”的鲜艳旗帜展示着这一情感! 


在红色边疆农场三营小河西,四十五连知青们在第二故乡矗立的知青纪念碑凝聚着这一情感!

在素有“城市公园”的威海,抱团养老、定居在那里的水利连战友用她们幸福的微笑诠释着这一情感!


在上海金山养老院,渴望相伴的团部战友们相约在那里买房租房证明着这一情感!

而一拨又一拨千里迢迢回访农场的三团各连知青们也正在以他们对青春的怀念表达着这一情感!


他们在红色边疆,在我们的心里,在所有到达的地方,传递着一个共同的心声:珍惜知青友情吧,它是当年风和雨、悲与壮、泪与血、思与情的结晶,它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在真诚拥抱中,在开怀大笑中,在举杯畅饮中,在知己交谈中,得到满足,得到无悔无怨。让我们相聚在一起,享受缘分带给我们的快乐。让我们这些老知青们在五十年的华表上依然挺直腰板,手挽手,肩并肩,齐站立,向前看,从容地发出我们今天的誓言:向七十岁进军!不,向八十、九十岁——进军!在人生的又一次远航中,让我们来一场竞赛吧!我们多想再活五十年,再活五十年!

那段岁月越走越远,但当年的故事却永远讲不完;那段岁月无论多远,青春和友情永远是我们之间不老的话题。五十年大聚会,即是对青春岁月的纪念,更是对青春友谊的赞颂,感谢缘分让我们在年少时得以相识,感谢友情让我们在黑土地得以相知,感谢岁月让我们在诸多遗忘中彼此牵挂,感谢今天的大聚会,让我们能在自己的舞台上彼此祝福,共筑梦想。让我们再一次祝愿:三团知青友谊地久天长!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团战友聚会回访照片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51mpopiy&width=500&height=375&auto=0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团战友欢聚一堂照片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151o37xby&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本文由“老知青家园”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