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40年:总得说的故事

2018-03-05 老知青家园


《知青40年:总得说的故事》刘旦 主编  《花城出版社》出版

一群年轻的新闻工作者,远赴北大荒原野、内蒙古大草原、西双版纳热带雨丛、海南岛橡胶林、河南广阔天地乡和江西共青城,行程数万公里重走当年知青走过的崎岖路,探寻当年知青的生活、情感历程;穿越时空的隧道记录40年前那场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中知青们的真实感受,在历史的高度上审视特殊年代锤炼的“知青精神”。

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情感,带给读者真实的心灵震撼。

目 录

序:沧桑的青春同样需要尊重

他们每一个都胜过了海明威

“知青那段历史是国家的需要,我毫无怨言”

他们一直保持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我们必须用勇气正视自己和过去

骑虎难下当知青

韩会民:就是想为大家做点事

郑克:几经挣扎选择留下

“北京五十五”:向总理递交请愿书

丁惠民:我们要回家

康国华:坚持到最后的知青

朱梅华:离奇失踪

广阔天地乡——中国知青运动发源地

不是我报告得好,是那时候需要这样

留下的四朵玫瑰

我绝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农村

刘建生:自觉记录知青命运

42 34184 42 14445 0 0 7076 0 0:00:04 0:00:02 0:00:02 7077血写青春不言悔

于维忠:26台缝纫机创出羽绒服名城

倪新华:上海再好也不回去了

陈飞林:曾经想不通母亲为什么要留下来

胡耀邦:茅棚只能3岁不能万岁

没有过不去的坎

唯一不变的是对海南的眷恋

“7314”:史上最强台风

从“红小将”到海南知青

青春祭:遇难知青和海南知青墓

40年后撒白花悼念遇难知青

后记

沧桑的青春同样需要尊重
——《知青40年:总得说的故事》序肖复兴

在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的日子里,《知青40年:总得说的故事》的出版,非常有意义。这是几位青年人的心血和情感之作。从年龄而言,他们并没有经历过知青的岁月,风雨知青路上的知青是他们的父辈,怀着对他们父辈经历的情感和对那段历史探究的责任,他们重走了知青当年走过的路,奔赴内蒙、云南、海南、河南、山西共青城,还有我当年曾经插过队的北大荒。他们尽可能走更多的地方,采访到更多的知青,特别是采访还留在当地的老知青。所有他们的努力和心血乃至情感,都留在这本书中。它让我不仅重新看到当年我们这一代人走过的崎岖脚印,也看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情感、思想和期待。

在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的日子里读这本书,历史的那种沧桑感、青春萋萋荒草的气息,依然萦绕心头。都说经历就是财富,这话没错,关键是这样浸透着一代青春滋味的经历,到底结晶成了什么形态和什么意义的财富,让我们共和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代人,不止于成为历史的标本,或仅仅为发黄的老照片,而能够富于鲜活的生命,呈现在历史,也呈现在今天的面前?


每一代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青春,当青春远逝的时候,能够重新走回青春,触动青春,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真正重新走回和触动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真实的青春,需要毫不遮掩的回忆和审视,而这是需要勇气的。我们的回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容易成为一把筛子,筛掉一些现在不愿意再看到的,或筛掉一些被时光遗忘掉的,而这一切可能恰恰是最需要我们垂下头来审视的地方。记忆在证明着你自己的历史身份的同时,无形中泄露你的立场、情感和内心的一些秘密。


我以为,面对知青上山下乡40年,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首先要做的事情,也应该是这本《知青40年:总得说的故事》要做的事情。这样的话,40年的历史,才能够变得清晰一些,也能够变得有意义一些。


粗略回忆一下,这一代人告别校园,步入社会,经历的这整整四个10年。

第一个10年属于青春,是天真幼稚的青春,却也是激情昂扬的青春,有足够的资本肆意挥霍,我们天真地以为革命的理想就要实现,心中鼓胀着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云激的激情,甚至在我们试举中妄想“要把革命的红旗插上克里姆林宫和白宫的顶端”。只是革命的激情并没有让我们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受难的人民,相反却让我们告别了父母,上山下乡到全国各地。该上大学的年龄,在读乡村大学;该恋爱的时候,没有公园的花前月下,只有荒野里的冷风和老狼;该结婚成家的年龄,还在到处漂泊,让青春蹉跎,岁月流逝在回家探亲的往返路上。

第二个10年属于迷茫,除了幸运的如我一样赶上了恢复高考制度考上大学的幸运儿,更多的人是蒲公英一般迷途而不知其返的漂泊无根,携妻带子蜗牛一样驮着家,从曾经是广阔天地的农村先后重新回到陌生的城市,却已经是流年暗换往来人,老眼厌看南北路,要和比自己小10岁的新一代年轻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始了新一轮的生存竞争。

第三个10年大概是最为苦涩的10年,在商业时代的巨大转折和动荡中,这一代人大多是在这10年中养大了他们的下一代,又陆续送走了他们的上一代,一根扁担肩挑着承上启下的两头,在历史和人生关键时刻完成了他们的宿命般的命运,因为在这个10年里,我们这一代人中大多数人,在他们的孩子还在上学他们的父母养老送终的时候,变革的生活需要有人以“下岗”作为代价,历史便再一次无情地选择了这些人作为牺牲者。幸运永远和他们隔窗相望。


但是,我要说,前三个10年中的任何一个10年,都无法和第四个10年相比,因为这个10年,这一代人开始相继到了退休之年,步入老年。落日心犹壮也好,只是近黄昏也罢,一代知青,真的已经走到了尾声,就要退出历史的舞台。

在这个10年中,这一代人经历了共和国在向现代化进程中深化改革而充满矛盾、动荡、艰苦的成长日子,在这样的成长中,无情的现实摧毁了这一代人曾经拥有的、知道的、相信的许多东西,这些东西中有不少是他们曾经赖以生活并值得骄傲的。


哪一代人赶得上他们?对比上一代,他们没有老本可吃,他们的身上也有在上山下乡劳动时留下的伤疤,但从来当不成奖章。当然,他们更无法同下一代相比,因为青春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新的一代已经强有力地横在他们的面前,取代了他们社会中心的位置,他们被无情地抛在社会的一隅,他们还剩下了什么?他们没有了青春,没有钱没有房没有地位,却是上有老下有小,一根生活的扁担艰辛地挑着这样一老一少的两头。他们在讲究出身的年月,背负着档案袋里出身这张沉重的纸;他们在讲究文凭的年代,背负着没有文凭这张沉重的纸,这两张纸足以把他们的身心压弯。

笼罩在他们身上的始终有一种悲剧的意识和色彩。无论过去的年代,他们处于悲剧的中心,还是如今他们已经处在悲剧的边缘,他们始终是在抗命,不是命运在拨弄着他们,就是他们不屈服于命运。无论他们是悲剧的参与者,还是悲剧的扮演者,或是悲剧的牺牲者,命运残酷地折磨着他们、摧残着他们,却无法让他们屈从而低头认命。在那场现在评说存在着是是非非的上山下乡运动中,悲剧也好,闹剧也好,牺牲了我们一代人的青春也罢,青春无悔也罢,他们都不在意,也不在乎,他们看重的是一代人顽强性格的塑造和执著精神的抵达。


于是,他们吃苦而不诉苦,他们在默默无闻地生活着,他们以对历史善意而通达的理解,以对理想忠诚而坚毅的投入,以对下一代宽容而信任的期望,以对新生活艰辛而痛苦的自我消化,支撑着我们共和国的大厦,和共和国同命运,同行进。在上下两代人之间,他们承上启下,是一座独具力量和弹性的桥梁。在新的历史转折期,他们以自己的牺牲和努力,显示着这一代人独特的生命价值、道德力量和情感谱线。在我们国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拨乱反正、最后进入改革开放30年的动荡与发展中,他们以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实践,镌刻进共和国前进的年轮里。在我们国家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厂矿机关的许多岗位上,这一代人都起到并承担着栋梁的重要位置与作用。


如果要说财富,大概这就是这一代人也是我们共和国独特的财富吧!

当然,我知道,代际的更迭,时间的流逝,都异常迅速,鱼鸟各飞沉,青山无古今,必须正视这样严峻甚至残酷的现实,那就是知青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需要有心人善良去抚摸,才能够感受到它的温度。


现在,我高兴地看到,《知青40年:总得说的故事》这本书出现了,一批年轻人,以善感和敏感的心去抚摸这段尘封的历史,才让我感受到它的温度。

应该看到,作为历史中绝无仅有的特殊一代,知青的经历,知青的痛苦,知青的反思,对于下一代并非没有意义。他们是下一代的营养,更是下一代不可逃脱的影子,迷离闪烁在下一代前行的道路上和性格的基因里。我坚信,迟早年轻的一代会为这一代感动,而且能够稍稍叹口气,然后感慨道:是的,不是这样的,他们和他们经历的那段历史,值得研究,值得尊重。

《知青40年:总得说的故事》的作者和编者们,做的就是这样记录、探索和研究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2009年8月24日于北京)

肖复兴,当代著名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


本文由“老知青家园”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