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秘奇和洞史前文明 听红色象湖杨美传奇


2020年9月26日,著名传记作家、80岁高龄的张永和老先生,在象湖文学笔会上兴致勃勃,为大家献唱了现场即席创作的闽西客家山歌:“奇和是个好地方,青山绿水绕村庄,万年传奇传万代,红色文化美名扬”!老先生饱含深情的好声音,引发了来自福建省文学院、福建省知名文学评论家、电影导演、龙岩市文联、龙岩市作家协会、龙岩市散文家协会、漳平市文联、漳平作家协会、武平作家协会等各路文友们对“寻访奇和古人类文化,走进象湖红色热土”采风活动的深思细想。

象湖镇地处感化溪中游两岸丘陵坦地和山坡谷地,位于漳平市东部边隅,内联吾祠、灵地、新桥、溪南等乡镇,外接三明市的大田县,泉州市的永春县、安溪县,距离漳平市区44公里,为龙岩、三明、泉州的交界处。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感化里象湖社。


象湖是闽南金三角的圈沿地,是漳平的交通重镇和新兴的边贸强镇,交通便利,经济活跃,市场繁荣。


象湖,一个诗情画意的地名。一路车旅行程,一路景色旖旎,不由自主让人浅吟低唱起“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时时都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我天天都接受着你的疼爱情意,我轻轻地走过这山路小溪……”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感情。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艰难见真心,磨练出意志,越是负重前行,砥砺奋进,越是需要激励起强烈的爱国心。此行的红色象湖之旅,即是文学笔会,也是一次爱国情怀教育,对于文友们来说,大有裨益。




红色象湖,红色杨美


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见证


讲一个革命前辈的故事,就是播下一粒红色的种子;参观一处革命纪念场馆,就是仰望一座精神的丰碑。

象湖红色革命旧址群位于漳平市象湖镇杨美村,拥有多处珍贵的红色革命旧址,其中“荣福堂”墙壁上至今完整保留着1929年朱德率红四军出击闽中途经杨美村时,红军战士购买大米写的留款信,原文如下:“老板你不在家你的米我买了廿九斤大洋二元大洋在观泗老板手礼红军”。这副“红军留款信”现展览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古田会议纪念馆第七陈列室里,是迄今为止发现全国保留最完好的唯一一处红军题壁留款信,是当年红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的历史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日前,央视【中国影像方志】栏目又一次播出这条消息。

跨越感化溪,我们到了对岸的“达道堂”,这是红四军朱德军长曾经居住的地方。古朴的“达道堂”让我们心生敬意 。“达道堂”左侧大门口伫立着朱德的雕像,威武雄壮。步入那百年历史斑驳的前大门,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走近当年。最为感慨的是朱德军长曾经居住的卧室,一间小小的居室,室内摆着他素来喜欢的素心兰。此时此刻,面对着当年的小屋,肃然起敬,百感交集。


朱德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走进红色象湖,走进红色杨美,回望红色历史,接受红色教育,就是对我们初心的拷问、思想的洗礼、境界的提升。当我们拜谒杨美村红四军出击闽中纪念馆(荣福堂)、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旧址(达道堂)、我们走近那些革命先烈、英模人物,当我们了解一部红色经典、一段红色历史,总能感悟到初心之纯、使命之重,总能触摸到坚定的信仰和追求、深刻的智慧和思想,总能发掘到“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传承下来了,发展就永恒。”


红色基因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传承于一代一代人接力奋斗的事业。


红色象湖之旅,我们看到了象湖镇通过深挖杨美村红色历史文化,活化利用革命文物,重修红军活动场馆并连片打造红色文化主题公园,打造红色党建基地所取得的乡村蝶变。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目前象湖镇实施的乡村振兴,带来了乡村环境巨变,红色文化又推动了文旅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红色象湖一定会传承红色基因,成就党建统领下的乡村振兴,小康富民。



远 古 的 蛩 音


奇和洞古人类遗址探秘之旅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郭沫若 《中国史稿》有言:“从四、五十万年以前起,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土地上”。


在大自然的一角,在今福建省漳平市象湖镇的灶头村奇和自然村,远古时代的奇和洞人就在地球上这个角落构筑了属于自已的一方天地。


源于2008年的一次奇和洞古洞穴普查,石破天惊地引发之后的一次次奇和洞古人类遗址考古,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在依山傍水之间,在树影交叠之阴,在轻快流水的奇和溪畔,在置身仙境的悠然处,跨越时空的史前文明揭开了面纱。


2011年,随着奇和洞古人类遗址的挖掘与认定,学术界于2020年5月盖棺论定并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震古铄今的重大发现:奇和洞人是南方人群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南岛语系人群发源地。


奇和洞古人类遗址的重大发现,我们仿佛聆听到了远古的蛩音,回到了一万七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又好像穿越到了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史前一万七千年前,奇和的水,穿过莽野荆棘,萦回大山峡谷,奔流铿锵。日月喧响震荡了河山,天宇隐约邈邈幽冥。


火山喷发,地壳运动,沧海桑田的变迁, 远古时代那些凶悍的史前巨兽早已灭迹。莽荒的苍野,如今也已经成为美丽乡村,人世间的桃花源居。


在海拔266米的黛烟山下,象湖乡灶头村东北 5公里处,既有奔腾不息的奇河又有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因此,自宋朝时便有史料记载为“奇河洞”。后人或由于出入不方便及易经地理和谐的需要,改挖河道,从此换字为奇和洞。


奇和洞也称蝙蝠洞,《福建通志山经》、清道光十年版《漳平县志》有文字记载:“蝙蝠洞,在感化里秋竹坂,石壁巉岩,洞穴深邃,寒泉清冽,衍为长流。俗传有窍通尤溪,乡人秉烛深入,不能尽其底止。”鬼斧神工的奇和洞为石灰岩溶洞,原先是上下两个洞,上洞为入口窄小,洞内宽敞,洞中有洞,洞套着洞,层层叠叠,曲径通幽;大小钟乳石有石龙、石伞、丝线吊铜钟等,亦幻亦真,千姿百态,为一个深不可测的岩溶洞。下洞则是现在的保护的史前古人类遗址,其洞口宏伟壮观,洞内有洞,洞连着洞,主洞两侧还有支洞,可容纳上千人,洞口右边岩壁上,有一处引人注目的3个孔,皆为自然天成,神奇的存在。


奇和洞这处史前古人类遗址,它是距今17000年到7000年间,一个连续发展的文化遗存,共有9层文化层堆积,在第7到第3层有巨大发现——完整的古人类颅骨以及用火痕迹。有趣的是,奇和洞遗址恰恰好位于象湖镇灶头村的奇和自然村。在奇和洞遗址中发现了南方古人类遗址的第一个炉灶,有可能是“中华第一灶”,由此得知奇和洞人已经懂得了“钻木取火”以及“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灶头村名的由来可能是历史巧合,但也寓意深远,有红运当头、好兆头之义。


17000年前,奇和洞是一片冰川大峡谷,森林茂密。古人顺流而下,迁徒到奇和洞后,气候寒冷,酸雨不断,食物匮乏,生存繁衍成了当时的重中之重。据考古现场发掘,早期奇和洞居民发现了会燃烧的石头(煤),他们用煤在冰层上燃烧,烧穿冰层后用骨制鱼钩钓鱼,鱼成了早期奇和洞古代人类的主要食物,鱼也成了他们的图腾。随着天气的转暖,奇和洞古人食物也丰富起来,开始有时间制作骨钗、鱼饰、陶罐等物品,考古遗址发掘出大量的鹿、獾、熊猫等动物化石和陶罐碎片,充分证明了奇和洞古人类的智慧。


从地名学角度理解,奇和古洞由奇与和组成,“奇”就在于此洞有古物,“和”就在于两类物质综合体现的中性,让难得的古物与环境和谐共存,平平安安保留下来。奇和洞古人类遗址考古探秘,填补了福建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乃至新石器早期研究的欠缺资料,为国际性的学术课题提供了很多有重要价值的实物资料和证据,成为一处至关重要的古人类遗址。


我们知道,约在一千二百万年时,人类出现了。研究表明,直立人到智人的历史是一部浩浩荡荡的迁徙史,无论远古人类还是今天的高级智慧人类,概不例外。


人类起源的历史告诉我们,在距今三百万年——一百五十万年之间,此时已经出现完全形成的人,中国的元谋人诞生。更新世中期约在距今一百五十万年——一百万年之间,中国出现了蓝田人和北京人。更新世晚期约在距今五十万年——十万年之间,中国出现了马坝人和大荔人。


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证实了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活动着距今约三万年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晚期智人(也称之为山顶洞人)。


1973年被发现,在1973-74和1977-78年两次对河姆渡遗址作发掘,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考古证实了距今7000多年有古人类活动——史称河姆渡人。


此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考古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古人类——半坡人。

2020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在美国《科学》期刊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发表了题为《古基因组揭示中国南北方人群的迁徒与混合》,研究发现:8400年前的奇和洞和南岛语系人群直接相关,证实了南岛语系人群的中国南方起源;与台湾的阿美族和泰雅族人群具有最强的遗传联系。在国际上第一次通过古基因数据明确,福建及毗邻地区距今8400年的古南方人群是目前最早的南岛语系人群,也就是现今主要生活在中国台湾及太平洋岛屿等地人群的祖先来源。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典型文化,而半坡文化则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们同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而奇和洞文化则远远跨越了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的时空概念。奇和洞文化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洞穴遗址、以及“南岛语族”起源文化。因而对于这三种文化,尤其是居址选择作一对比研究,对于探索史前居民的居住规律是颇有裨益的。毫不夸张的说,奇和洞人的考古发现是南亚人类起源与走向的历史性贡献。


奇和洞人的考古发掘,以及对“南岛语族”研究的很多发现,对现在来说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而且这些基本上都是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期完成的,由此可见奇和洞人文化也让我们知道了上古人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有着极高的智慧,历史真相让人颠覆认知。


奇和洞古人类遗址探秘,其实是人类对自己来源与去向的追问和探索,奇和洞文化的揭示,与山顶洞人文化(晚期智人)完全不同,前者追寻没有传承和下落,后者又远远早于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这就赋予我们滋生神奇的想象力: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去向何方?


奇和洞古人类遗址考古探秘发现,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奇和洞古人类遗址的考古发现,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奇和洞古人类遗址探秘留下伏笔,夸父奔跑,后羿射箭,穿梭在远古的世界。更有曹孟德诗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念天地之悠悠,愿人类“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漳平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稿源:邓朝平

编辑:邱颖莹

审核:赖荣玉

监制:游华东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漳平融媒体”

推荐阅读

► 漳平市溪南镇举办“古韵东湖”健康打卡行活动

► 90后民警林庆烽:不负韶华 节日坚守岗位保平安

► 漳平市举行国庆升国旗仪式

► 漳平:九龙江畔好生态 成千白鹭蹁跹舞

► 康养福地  “香”约漳平 漳平市组团参加龙岩市第二届文旅康养产业博览会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