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六届全国话语研究高层论坛会议通知

北师外文 2021-03-16
点击上方“北师外文”可以订阅哦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

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承办的“第六届全国话语研究高层论坛”将于2020年12月19-20日在线上召开。


论坛主题

后疫情时代的话语研究


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后疫情时代与话语研究;百年大变局与话语研究;安全话语研究;健康话语研究;生态话语研究;话语与身份建构研究;政治话语研究;教育话语研究;机构话语研究;话语理论的应用研究。


论坛形式

主旨发言、分组发言


会议形式

腾讯会议


主旨报告会议日程

12月19日上午 8:00-12:10

腾讯会议ID: 681 129 946


网络直播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l/eDfcobJjt3P3


12月20日上午 8:00-12:10

腾讯会议ID: 986 227 173


网络直播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l/yrCZnfHq0EhO


分组发言会议日程

12月19日下午1:30-6:00



主旨发言嘉宾简介


陈新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外语部副主任、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研究所所长,East Asian Pragmatics(ESCI)、《外国语文研究》主编。研究兴趣包括语用学理论与应用、外语教育与教学、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等。在国内外刊物或文集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独著、合著Politeness Phenomena Across Chinese Genres(2017, Equinox)、Critical Pragmatics Studies on Chinese Public Discourse (2020, Routledge)、《语用身份论》(2018)、《语用学与外语教学》(2013)等20余部。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兼职包括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分会和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



丁建新,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创院院长(双聘),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外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9-)。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中山大学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在世界著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著作Linguistic Prefabrication(2018)。迄今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外国语》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50篇。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科、教育部社科及广东省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的其它专著或论文集有《批评视野中的语言研究》、《叙事的社会符号学研究》、《文化的转向》、《文化研究》、《批评语言学》、《边缘话语分析》等。主持编写“全国英语专业博雅系列教材”二十余种。专著《韩礼德研究》和译著《语言与性别》即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任国际韩礼德语言学研究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allidayan Linguistics, Sydney)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刘立华,男,博士(后),教授。研究兴趣涉及系统功能语言学、跨文化传播、话语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语言类、新闻传播类核心以及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其中SSCI检索十三篇,出版专(编)著五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一项,河南社科重大规划项目子课题一项,中国外文局委托项目一项,博士后基金项目一项,其他项目多项。在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参与组织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防部外事办、国资委、环保部等国家部委多起国家层面的新闻发言人培训工作。目前兼任中国跨文化交际协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话语研究会常务理事;《话语研究论丛》和《中国ESP研究》编委,《跨文化研究论丛》常务副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兼职教授。



苗兴伟,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篇分析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体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话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文体学语用学和语言教学研究。



潘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福州大学教学名师,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跨文化话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话语研究、文体学、翻译研究。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文体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兼任教育部评估中心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认证组专家。兼任《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福州大学学报》编委。主持完成多项科研、教研项目,近年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哈葛德小说在晚清:话语意义和西方认知”结题获优秀等级。出版学术专著《哈葛德小说在晚清:话语意义与西方认知》《英汉国俗词语例话》,主编《商务英语英汉翻译教程》《语篇类型和阅读技巧--大学英语实用阅读技能训练》等教材,参编教材4部,译著1部,英汉双语编译2部。在国内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近年《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获福建省第十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19年)。



钱毓芳,教授,博士,女,汉族,1965年5月生,浙江金华人,英国约翰莫尔斯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语言学与现代英语系,师从Tony McEnery和Paul Baker。现为浙江工商大学中外话语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话语研究、语料库语言学。近年来,出版专著2本,在《外语教学与研究》、Corpora 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著作获第六届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子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1项,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英国国家课题。现正主持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当代浙江社会生活话语与浙江精神研究”。兼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语料库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语料库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主编Corpus-based discourse on Climate Change and Corpus Approaches to Chinese Social Science(英文版, 2018)。是英国环球世纪出版社“中华话语”系列丛书共同主编 (中英文版),以及《语料库与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主编。



任育新,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剑桥大学理论与应用语言学系访问学者(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兼任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甘肃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语用学、话语分析、外语教育等领域的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Constructing Identities in Academic Advising Interaction,参与学术编著写作4部,参编教材、教辅3部。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他厅局级项目多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社科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甘肃省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园丁学术回顾奖”(论文)特等奖1项。



施旭(男,浙江嵊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0-13),博士(阿姆斯特丹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教授,博导。曾在荷兰、新加坡和英国的大学里任访问学者、讲师、副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在众多著名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出版六本国际著作 (《文化再现》、《文化视界下的话语研究》、《中国话语研究》、《发展中世界的话语》(第一作者)、《解读他者文化》(第一编者)、《话语与文化斗争》(主编)和两部学术译著;中文著作《文化话语研究》(2010)、《什么是话语研究》(2017)。创立并主编国际期刊《话语与多元文化》(Taylor & Frances,ESCI收录)、国际学术丛书《话语与多元文化》、《文化话语研究》、国内集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任十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其主要学术思想包括:我们必须将当代社会交际活动(如政治话语、经济话语、媒体话语、科学话语,等等)作为不同文化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实现文化变革的现象来研究。



田海龙,博士,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学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带头人。学术兼职有: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语言与符号学会副秘书长、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编委、系列丛书Discourse Approach to Politics,Society and Culture(John Benjamins)顾问委员会成员、系列丛书《南开话语研究》总主编、辑刊《话语研究论丛》、《中国社会语言学》主编。曾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和著作被广泛引用,并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成果两次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曾在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和兰卡斯特大学做研究工作,应邀在芬兰、波兰、英国、德国、泰国、澳大利亚、美国及中国内地和香港多所大学做学术报告。为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开设社会语言学、社会符号学、批评话语研究等方面的课程,受到学生欢迎。



王磊,外交学院法学博士,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教授、副院长,北京形象与对外传播中心主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研究方向:外交话语分析。出版专著:《权力的修辞-布什反恐话语解析》《世界大国(地区)文化外交:英国卷》,主编《北京国际交往中心话语建设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战争话语研究》《美国总统危机话语研究》。



汪少华,复旦大学语言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国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国话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2010-2011年期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师从世界著名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 教授。近年来主要致力于认知语言学、话语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已在国内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外国语》、《现代外语》和《中国外语》等期刊上发表了7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2部专著、10余部编著和1部译著,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16项科研项目,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12个奖项。



武建国,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国际韩礼德语言学研究会(悉尼)副会长、中国话语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近年来,在Discourse & Society、《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并连续三届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同时获得第九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优秀等级结题,1项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免予鉴定)、广东省社科规划基金(优秀等级)等项目10余项,全部以“优秀等级”或“免予鉴定”结题。担任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的评审专家,以及国内外10多家SSCI和CSSCI期刊的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话语与文化传播、语用学、文体学。



尤泽顺,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和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话语研究会副会长、《南开话语研究”》系列丛书顾问委员会委员、《话语研究论丛》编委、《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编委、《外国语言文学》编委等。先后主持并完成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在内的10余项科研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与政治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注重将话语研究与国际关系(外交政策)研究相结合,将批评话语分析用于研究和解决中国当代对外关系(外交)问题。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在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乔姆斯基:语言、政治与美国对外政策研究》、《中国当代对外政治话语:建构模式与社会变迁》、《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第二作者)3部专著,多次荣获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佳作奖及三等奖。



张辉,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副会长,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神经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语熟语理解的神经机制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句法加工的神经认知机制研究”,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汉语惯用语结构的认知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项目“神经词汇学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语二语语法加工的神经认知与个体差异研究”。出版《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认知转喻》(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认知语义学研究》和《熟语表征和加工的神经认知研究》(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学术著作和教材10余部;在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Lingua,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Second Language Research,《外语教学与研究》和《外国语》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二语习得的研究。



赵芃,女,北京大学博士,天津商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话语研究、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语言学学会理事,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在《当代修辞学》、《外语与外语教学》等高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三部,译著两部(即将出版)。主持并完成省部级课题一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目前主持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一项。代表作包括:《“学雷锋活动”历史变迁的话语研究》(2017,南开大学出版社)。曾获天津市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英语组一等奖、中国社会语言学会“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天津商业大学优秀科研贡献奖、天津商业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天津商业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天津商业大学三八红旗手称号。



赵秀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认知诗学、多模态隐喻。担任中国认知诗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能源英语分委员会会长、世界翻译教育联盟能源电力翻译与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生态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文体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留学基金委访学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项目4项。主持北京市教改项目2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在高级别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编辑 | 刘欣然 张莘菲

审核 | 严灵卉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

学生工作办公室


微信:搜索“北师外文”关注官方微信平台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号:bnusfl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