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王创业日记019:微调查的巨量空间;店咖张力的破冰力

2017-03-07 王翌 老王创业日记

本周五的【创始人下午茶】主题暂定为【初创期技术投入的那些坑】,我们会考虑用线上直播方式,欢迎大家到活动行上面去报名。

【老王创业日记 019 | 2017/03/07 | 星期二】

今天本来是见了5位创业者的,不过因为早晨见的这位不让我写,我就只能先不说详细的了,反正明天的【路演360】也会有。这项目是正好做满了第一个18个月的,我觉得基本上还是在锻炼团队执行力上有了一些基础的,创始人现在恰恰是在一个瓶颈上面,在寻求突破。

因为做【投缘帮】的关系,我们最近接触的90后团队正越来越多,我感觉这些年轻人在创业中的优势普遍表现为执行力还不错,但共同的问题就是由于经验不足,往往抓不到重点,往往是战术上一马当先,战略上一塌糊涂

我对这个阶段的创业者有一些基本认知上的提醒:

1、在初创期的前三年,增长是一切工作的核心;

2、想清楚目标大方向,以持续增长的业绩表现,去快速融资,不要纠结于商业模式,初创期本来就没商业模式,就算有,将来也会变;

3、持续增长的业绩不是在半年内很快就可以看到的,必须熬足够久,但是如果半年后也一直没起色,就一定要仔细审视自己的增长方式是否有问题;

4、严格控制成本,单个用户增长的运营总成本不要超过1美金。


下午首先来的是一位从武汉过来找我的创业者孙智,他项目还没上线,今天来被我给彻底打击了一回。他要做的是一个在线商品评价聚合平台,没错,就是那个过去十年来一直有人想尝试去做却从未有人做成的方向,我自己的印象中就遇到过不下七八位做这个方向的创业者。

一般情况下,我对于那些有着明确思路和愿景的创业者都是持鼓励态度的,毕竟做什么都可能成功,关键还是在人。而面对着今天不远千里跑来的孙智,我实在是不能鼓励他了,虽然这家伙过去也是一个曾经赚过不少钱的金融领域创业者,但现在他要做的事情我认为是个伪需求。

随着消费升级,网上散落的商品评价信息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口碑传播到一定阶段,面向新中产阶层的新品牌会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消费行为是以成熟的品牌为导向的,而网上对具体某个商品的评价本身其实是消耗用户时间的,更别说把它们聚合起来。比如人们确实可能在淘宝上连续翻好多屏去看评价,可一旦把这个场景切换到天猫,评价的作用就开始降低了,如果从天猫再出来,换到某一个品牌专卖的场景,那评价也就已经基本失去了重要性。

孙智的初衷是,通过批量抓取和数据筛选,引导用户看到可信度更高的商品评价,进而影响其消费决策,这个首先是需要一定的技术投入,我还怀疑他在技术上投入之后才会发现这个投入产出比在他的系统模型里是非常不划算的。

总之我把自己的意见给了他,最终他还是想试试,我劝他回过头去详细思考一下自己的背景和经验,是否适合做这个事情,我倒是觉得如果他继续做金融领域是非常有前途的。


孙智走后,本来约的是【微调查】高丛,不过中间被微软云孵化唐传奇兄弟中间过来插队了半小时,他是来找我帮忙,为微软云孵化即将于3月25日在北京举办的一次大型路演活动OpenDay邀请投资人嘉宾,我答应帮忙他解决一半的名额,也就是邀请20家机构过去。

微软云孵化的项目现在是全国撒网,而25号这场活动确实值得看,他们是从全国多个孵化器里的120个项目中选出12个来北京参加这场OpenDay,有想去的机构的朋友可以直接给我留言,以往参加过我们线下每周三【路演360】活动的投资人会优先得到邀请。


高丛是去年年底加入【投缘帮】的,其实在八年前我就和Teddy拉着当时还在豆丁网做CTO的徐明星(现在OKCoin的创始人)一起讨论过做在线调查问卷平台的项目,所以在看到【微调查】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就眼前一亮,这种感觉就跟当年投【生日管家】是一样的,可以亲眼见到一位创业者把你的想法从零开始逐步实现甚至比你自己做得还要好,那种感觉太棒了。

有这样一个想法最初是基于对一个现实场景的思考:我们走在大街上,经常会遇到有地推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这个运营是非常重的事情,但却一直都有企业付费做这样的调研,这就是说,这个数据的价值,企业是愿意买单的。

这看起来是废话,但我从这个场景看到的是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这样的一份调查问卷,背后的成本到底是多少?有效问卷回收的量级到底应该是做到多大才具备商业价值?如果拿到全样本来做调研,是否会由量变产生一些质变的机会?进入到移动互联时代,调研的方式是不是可以发生更多有意思的变化?除了企业用户有调研需求,个人用户是否有需求,这个需求要如何释放出来?

【微调查】APP现在已经有近百万量级的用户积累,一直都没有做太多推广,就只是先面向有调研需求的B端提供合作的接口,运营的力度并不大,基本都是靠自发的增长,现在每个月新增几万用户,也不追求短期爆发,走得很稳健。

我自己对这个市场的整体空间有比较高的期望,在这一块虽然也有很多创业公司在做,但整个市场的容量还远没有达到饱和阶段,光是存量市场都应该足够出现几家上市公司,若是能挖掘出新的增量市场(比如个人需求),那就有了更多可能性。

我们今天主要讨论了后续运营方面的策略,我再次把当年在面向个人的问卷这个思路跟高丛讨论了一下,其实他之前也有想过,只是从节奏上可能需要考虑什么时候去做,未来大方向一定还是这个思路。从当前的数据情况看,我觉得很快【微调查】应该也可以启动一轮融资了。

从面相上看,高丛是一个挺有主见的人,所以在运营节奏上我也不打算催他,过些天等他把一些思路理顺了,我们再定一个上半年的运营目标和本轮的融资节奏,到时候快速启动就是。


后面是【最会设计】的陆海峰,这家伙上周五来参加过我们的【创始人下午茶】,当时有事提前跑了,今天是特意过来聊聊,想看看有什么合作空间。他之前拿过清创的种子轮投资,自己也贴了一些钱进去,现在算是把公司养活着,但就只是能活着而已。

我跟他大致讲了一些我对运营这块的看法以及对他所做的事情的质疑,他的出发点是帮企业对接UI设计师,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设计师出身的创业者,但我能明显看出来,他现在做的不是平台思路,根本上就还是一个外包公司,甚至他活得还不如一家外包公司。

我分享了对平台思路的理解,顺便给了他一个命题,就是能否开发一个新业务,免费为那些还只有一个idea的初创者提供原型设计服务,也就是你只要一个想法,我就帮你把他先设计出来。如果他能做这些,我愿意把缘创派的创业者流量资源分享给他,反正对我们的用户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尽管商业上仍很难成立,但至少用户价值是先得到了。

他毕竟还是个聪明的家伙,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窍,于是我跟他讲,如果能把这条路走通,他应该就可以去融下一轮,那时候我真的会考虑跟他合作更紧密一点。


晚上【pink.me蛋糕】郭竞又跑过来了,重新讨论了他融资的策略问题,我觉得也差不多了,之前他们这种有不错的业务流水的项目应该是不难拿到钱的,只是我觉得如果要扛起一个比较高的估值,他确实还需要做不少功课。

去年最大的坑是他同时做了一个鲜花品牌,尽管那个方向砍掉了,但终究是花了他不少精力的,当时卖花的业务也已经开始赚钱了,砍掉的时候估计他是很心疼的吧,不过我是在他加入投缘帮的第一天就跟他讲了,必须要专注在一个核心业务上保持三五年不动摇!

有很多人问过我,如果【投缘帮】里的小伙伴犯了一些创业路上的错误,你们的态度是什么呢?

1、把我们该说的都讲出来,并分析为什么我们这样思考,供创业者参考;

2、坑总是会有的,我们起到提醒的作用之后,如果创业者还是要跳进坑,我们就陪着,尽量把TA从坑里捞出来;

3、每隔一段时间,帮创业者复盘,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

4、把致命的坑尽可能给填上。

目测现在的【pink.me蛋糕】暂时没有致命的坑了,只是活得好不好的问题,发展速度的问题。

对于郭竞来说,2016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希望我们可以看到2017年的他能变得越来越成熟,今年我们在团队建设这块应该跟他有更多的互动了。他希望我们的上海分舵快速建立起来,我跟他讲了也就是在下半年的样子。


晚上回到家,在线开了两个项目的讨论会,分别跟【枕头旅行】的台湾小伙伴Jack还有正在广州机场的【店咖】创始人张力做了线上语音沟通。感觉这个方式还挺有效,以后确定下来成为每天的例会。

【枕头旅行】的思路应该比较清晰,就是专注先做台湾本地旅游资源的介绍,尤其是集中于民宿资源这块。Jack是三年前认识的台湾创业者,当时他就在做一个台湾民宿预定系统的SaaS项目,现在做【枕头旅行】也还是沿着这个路径。

【店咖】今天的讨论结果就是继续让张力沿着原来的策略先做线下订货会,我大致能感觉到她应该在夏天有所突破,她的执行力和突破能力是很强的,绝对是个女汉子,但她的思路有时候还会被一些优先级不高的事情干扰到,我觉得还是应该给她定一些更细化的目标来迫使她沿着一条直线前进。

张力的破冰能力有多强呢?她讲了这几天差点在广州把手机丢掉的事情,手机是夜里丢在了出租车上的,下车的时候没有拿票,所以她半夜去110报警,警察刚开始觉得这事儿难办,想推掉,她硬是磨到让警察出动去帮她调街上的摄像头去查出租车,而且真的是一辆一辆按时间排查,最后又跑去出租车公司蹲点,硬是把那个拿了她手机的司机给挖出来了!

我们跟她讲,有了这个劲头儿,啥事都能办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