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真实的股权分配“挖坑”案例;另请大家推荐全栈工程师一枚

2017-08-16 王翌 老王创业日记

欢迎关注【老王创业日记】,2002年至今保持每天平均与至少3位创业者见面聊天的习惯,累计面基超过20000人,为保持这个习惯,2017年初开始更新【老王创业日记】

老王微信:13466666692

上一篇:《初创团队股权怎么分?老王的7:2:1法则


【投缘帮】近期活动通知

66条创业狗 VS 9.9库布齐沙漠


老王创业日记

第106篇

2017-08-15 星期二

先记周二的流水账,之后要针对上一篇发布之后大家在后台的回复继续多讨论一下。

本来周二中午是要去望京参加一场校友聚餐的,但因为上午开我们自己的合伙人碰头会,我把午餐取消了。


午饭后,组织聚餐会的王胜学长还是带了一位师弟跑到我办公室来喝茶,我给了一些在活动组织方面的建议,而他则提到了一个校友众筹咖啡厅的事情,想和我们一起讨论下。

我在2014年刚刚离开360的那段时间,曾经被闫辉拉着一起参与了一个众筹咖啡厅的项目,甚至一度曾经花了比较多的精力,但最终那次众筹投资是非常失败的,也更坚定了我“不熟不做”的念头。

实体商业的众筹确实是可选的快速募资方式,甚至运营好了可能是非常好的经营模式,但众筹绝对不是找一群乌合之众来凑份子钱,一定要有深度的运营思考在里面——必须保证参与众筹的人除了出资还要出力,这是最难的,我的经验是,要和很多人商量,最终只让少量人参与,参与的门槛必须足够高,责、权、利都要有非常清晰的约定。但是能把这些都做好的众筹组织者,基本上没有。

以后有机会,我会就众筹这个事情详细写一篇,今天就不扯这个了。


下午来了一位未来的合作伙伴,苏州【聚份子】的合伙人——王峰。他们这个团队最初叫【聚天使】,从他们用过的这两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是想做什么,这就是比较好的名字的案例。

最初做【聚天使】的时候,其创始人陈启明就是【缘创派】的忠实用户,直到现在还天天泡在缘创派上面发帖子拉业务,最初他们做过FA,后来发现那是个大坑,我当时也跟他们北京团队的一位小伙子讲过,我不太认同在A/B轮之前用FA的融资方式,尤其在天使轮这么早期,FA又不是很赚钱,自然无法提供什么有价值服务,而且那个时候业务刚刚开展,创始人是有时间有精力去直接面对投资人的,那就应该自己负责找钱的事情。并且真正好的FA都是做精品策略,不会做早期

后来从FA那个大坑爬出来,转型【聚份子】之后终于找到现在这个相对专注容易做透的服务点——优化BP并提交给投资人,这是一个付费服务,现在他们整个团队精简到6个人,每月营收几十万,在苏州,妥妥的可以生存很好,能盈利啊!

最后我建议王峰,回了苏州应该马上考虑增加人手,在6个人的团队规模,能提供的服务水平一定还是可以大幅优化的,如果是20个人都做这一个业务,那才有可能把这件事做到极致——既然你已经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就应该all in所有资源去打透!

我们最近也在面试技术人员,准备升级【缘创派】的网站,把【投缘帮】的一部分运营放到线上去,后面也会考虑和【聚份子】这样的第三方服务对接。顺便打个广告,老王需要一位全职或有足够时间兼职

全 栈 工 程 师


因为是周二,下午就安排了一次【创始人下午茶】,我给4位创业者一起讲了讲【18个月创业周期论】,这次重点是给张须讲,她是97年的创业者,刚刚在我们办公室做了28天的【创业实习生】,这是我们开始尝试的一个新玩法——针对那些刚刚开始创业但又不知道该如何更好的迈出第一步的创业新生,我们提供一个机会,邀请他们来与我们的团队一起工作一段时间,因为【投缘帮】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初创者在提供长期陪伴式的服务,所以在我们办公室里会获得大量的第一手的创业经验,这对于创业新手快速找到感觉是非常有帮助的。

张须做的项目名字是【天衣】,我们通过与她一起工作的这一个月,也得到了一次近距离观察她的机会,我们发现,虽然她刚满20岁,进入工作状态后却已经非常踏实了。所以在她结束【创业实习生】计划之后,我们就邀请她加入了【投缘帮】【天衣】成为我们第116个【污衣派】的项目。

更晚一点,与【学霸播播】何雨航讨论了一下她的下一轮融资的节奏和股权分配问题,很巧合的是,昨天就正好是在写那篇《初创团队股权怎么分?老王的7:2:1法则》,希望她能看到,还有接下来今天我要分享的案例,血淋淋啊。


接下来,就昨天提到的7:2:1股权分配法则中未能展开讲到的一些更细节的情况做些补充讨论,就我自己当年遇到的大坑分享给大家吧。

2004年web2.0兴起,在第一轮资本泡沫破灭之后沉寂了三年多的互联网行业重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当时在《计算机世界》做记者已经一年,在行业内也小有名气,当时年轻气盛,总觉得可以做点儿什么事情来证明一下自己,于是和一位同事一起鼓捣了一个创业项目——【周博通】,这是一款在PC上安装使用的RSSReader,如果你们穿越回十多年前,会发现那大概就像是今日头条的PC版

当时RSS标准刚刚被完善出来,恰逢Blog(博客)在全球web2.0大潮中引发一轮个人内容发布的大爆发,用今天的概念说起来,那就是最早的自媒体,我因为本来就在行业第一大报做互联网方面的报道,从资讯、人脉等方面有诸多便利条件,而我自己又比较喜欢独立思考,经常在网上写一些官方媒体没有的内容,所以我自己也顺理成章的成了国内第一代知名Blogger,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博客主大V,而我们做的【周博通】恰恰也是为博客的订阅者们所开发的订阅工具——所以我们推广自己的产品相当容易。

最初做【周博通】的想法是我在《计算机世界》报社的同事黄志光跟我提的,他说咱们一起做吧,我说谁来开发呢?志光有一位大学同学老高,人在海口,当时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技术骨干,志光就让老高来做程序员给我们开发产品,这样我们三个一起做了【周博通】的创始人。

最初我们三个人都没有全职,我和黄志光仍在北京的报社里做记者,时间很自由,老高在海口的工作也比较稳定,当时他已经是部门负责人,所以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支配自己的时间,若是下班后,则可以完全投入。

大概不到两个月时间,老高利用个人业余时间兼职开发的【周博通】第一个版本就OK了,我们选在2004年的12月31日挂到了网上,从我们的朋友圈子里传播出去,很快就有了第一批种子用户,不到一个月就有上万人下载用了。

当时我们三个人的分工很简单:我和志光白天一起讨论产品功能,晚上把我们讨论的结果跟远在海口的老高做一下沟通,然后老高就去写代码实现。我和志光在平时出去采访的时候,顺便会跟朋友们介绍【周博通】,并找机会搞定一些合作。

我当时26岁志光和老高是28岁,三个人都是第一次创业,虽然我和志光在媒体中做了几年,也有些资源,甚至可以随便约到一些大佬喝茶聊天,但说起对创业的认知,也只是见过猪跑,却从来没吃过猪肉啊,于是我们进了第一个大坑,也是最大的坑——三个人把股权平分了。平分了!分了!了!

我们当时是这么分的,先每人分30%,但是还有10%啊,志光跟我商量说,你看,咱俩都不会编程,这事儿主要靠老高把程序写出来,所以咱们得多给老高一点吧,干脆就把那10%都给他,我说,好啊,应该的!于是,3:3:4的比例就出炉了。

别笑!当时我们就是这样的

到了2005年春节后,我和志光在产品上的想法越来越多,【周博通】的开发强度越来越大,我们意识到不能让老高再兼职搞了,一定要让他全职出来做,但是那会儿老高已经在海口买房买车,老婆孩子都有了,人家在上市公司里前程似锦,凭什么离职出来呢?

看来,我们需要融资了。所以我去开始找我认识的有钱的朋友。

我在2003年末的时候,在厦门认识了一位后来对我影响非常大的朋友,这位朋友到北京来创业,刚开始因为人生地不熟的,他又是个标准的草根,没上过什么学,更因为福建口音的问题有些沟通上的不便,所以北京这边的人大多都对他不是很在意,甚至刚开始也有些人对他很瞧不上眼。

我当时很喜欢这个人,他年纪比我大好多,经历很丰富,人也很健谈,而我能听懂他那拗口的福建普通话,我发现这位朋友人其实很好,虽然没什么学历,但他对很多事物的观察极其敏锐,所以那时候我们很对脾气,我有什么看到的好玩的东西都会去跟他分享,几乎每周都跑去找他喝茶,每次都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而这些与经历有关的经验值的东西,都是从当时那些所谓的大佬身上学不来的。

有一次,我把【周博通】的事情跟这位朋友讲了,最开始其实不是想让他投钱,只是觉得他眼光比较锐利,想跟他探讨一下,我们做的这个事情是不是有前途。这位朋友说,RSS这个趋势应该是对的,你做吧,我投一点钱给你。你看,种子轮就是这样,从朋友这里就可以融到钱。

我的这位朋友叫蔡文胜

他当时在做265,刚刚拿了IDG的第一笔投资,但他不可能用IDG给他的钱来投我们,而他自己当时的钱也不是特别多,好在我们也不觉得自己需要花太多钱——能给海口的老高把工资发了,再让他多招几个员工就可以了。于是,文胜给了我们一些服务器资源,先打了15万人民币到海口,我们那时候连公司都还没成立。

我们三个人每人从自己的股权中拿出5%,一共是15%,给了蔡文胜——这15%甚至都不是同比稀释出来的

我们的股权结构变成了35:25:25:15,别笑话我哈,当时,too young,那会儿蔡文胜都没说这个股权结构有问题,但到今天,我就知道这股权结构真心没法看的,太可怕了——你看,人的认知就是需要不断迭代,不学习前人的经验怎么可能让自己越来越好呢?就算是蔡文胜,在刚开始到北京的时候,也一样陪着我们掉到坑里啊。

后来,果然,这个事情再做下去就出现各种问题了,首先是我跟志光开始经常吵架,互相指责,最初的分歧是产品,再后来到市场策略,直到有人要来投资我们,到需要去融资的时候,我们的分歧已经非常大了。今天回想起来,有太多可能性是可以让这个项目活下去甚至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大的,只可惜,那时候我们真的啥都不懂啊,当然,文胜也不像现在这么懂——所有人的认知都永远有需要不断提升的空间。

我在之后的几年中经常在脑海中复盘,总结那次创业失败的经验教训,最终列了个清单,第一条就是股权分配问题:

1、股权分配太分散,没有绝对大股东,导致决策效率低下,且无人愿意担责;

2、三位联合创始人有两位一直未能全职创业,且团队一部分在海口一部分在北京,沟通效率低;

3、做产品闭门造车,第一步的成功掩盖了产品中隐藏的很多问题,初期数据好,被用户称赞,其实都是假象;

4、遇到产品内生问题时,开始大量寻求外部资源的帮助,没能扎下去做内功;

5、两个合伙人的职能高度重叠,不能互补,只有互伤;

6、有人来主动投资的时候,没有快速拿钱,纠结于更高估值的幻想,错失融资良机;

7、断粮后未能及时抓住toB的收入机会,产品转型的时机也错过了。

8、百度要来收购团队的时候,我们没有正确判断形势。。。。。。

其实还有更多的细节,没时间一一写出来了,总之,这第一次创业踩到的坑中,最大的也是最根源的一个就是最初几个人之间的关系没摆好,几个人都很伤,我和志光的关系后来也是用了两三年才慢慢修复的。

唉,坑啊



关于我们

  • 【投缘帮】2016年初,我们推出的合伙制参股孵化体系,是一个针对早期创业者的社群,主要构成初创者+连续创业者+天使投资人,宗旨是“让创业者帮助创业者”,目前每周吸收1~3名创业者加入。也有部分经筛选过的天使投资人加入。

  • 【路演360】2016年夏末,我们在运营【投缘帮】的过程中发现,路演可以帮助早期创业者更好的梳理自己的项目,并通过线下场景与投资者产生更有效的连接,所以我们开始运营针对种子期/天使期项目的路演活动,一般是在每周三的下午举办,每期6~8个项目,每个项目被要求在360秒之内完成阐述,而对参与的项目估值,我们一般要求不得高于360万美金,最好是低于1000万人民币估值的种子期项目。下面这篇日记中有更多关于这个活动的信息。

    【路演360】怎样在半年内打造出价值1000万的线下活动品牌

  • 【创始人下午茶】每周1~2场的创业者沙龙,一般安排在当周的【路演360】活动之前或周四的下午,每次6~8位创业者参加,由一位或两位投资人来主持。

【最近的日记】

【创始人下午茶@台北】台湾创业者的困境与机遇

说说【农村包围城市】,末尾有孵化了18个月的彩蛋一枚

老王创业日记102:两天见12位创业者

濒死重生,9100万估值,投缘帮复盘18个月

老王创业日记100:在360四年,向周鸿祎说声谢谢!

创业180天的你在VC眼中一文不值,为什么?

99%的估值都错了?解锁天使投资正确的估值姿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