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创电商是伪命题?校车升级有真机会?

2018-01-30 王翌 老王创业日记


自2002年以来,老王累计面基超过2万名创业者,在初创企业成长规律这一课题上积累了大量真实的一手经验,归纳总结出18个月创业周期理论】。为了能帮到更多人,2016年初开始,老王启动了一个实验社群项目——【投缘帮】,系统化的用长期运营的专业团队以“教练+陪练”的方式陪伴创业者成长,现在每月都有超过10位创业者加入投缘帮,亦有部分连续创业者/天使投资人参与进来,在投缘帮一起陪伴这些创业者成长。

有兴趣加入【投缘帮】的小伙伴,可关注此公众号,在自动回复中有老王的微信和手机号码,可以直接添加与老王联系。


【老王创业日记】导读001~160

我投了位三年能干10个小目标的创业者,他比马云帅100倍

乙流中的一周,补三天流水账,期待【链化未来】第2场沙龙

【链化未来】第2~3期:比特币、以太坊和EOS

年轻人,你想不想去海南创业?

孵化【小宝手语】,为2700万聋哑人做点事



正文共:2980 字 3 图

预计阅读时间: 8 分钟

老王创业日记

第166篇

2018-01-29 星期一

周一早晨,刚刚决定把品牌迁移为【小涵文创】的徐小涵直接杀过来了,我以为她是从天津过来的,她说其实已经在北京有几天了,现在每周有三四天都在北京,她感觉这样下去干脆还是直接搬到北京来比较好,我也觉得这是好事儿,说明她的业务逐渐需要越来越多的行业核心资源,这预示着已经走上轨道了。

这次来,小涵是要把今年的目标拿出来跟我们讨论一下,包括这次品牌切换升级的思路,都讲了讲,此外还有两个可能由合作转为投资方的要与我讨论一下。

之前的品牌【小涵氧】更像一个产品的品牌,而且更年轻化,小涵与95后的用户沟通觉得他们都喜欢,但她自己更倾向于把业务往年龄更大一点的80后用户主体去带,这样的话,原来的品牌名字就稍微弱了一点,而【小涵文创】这个名字显然就更适合新的定位了。

显然这是进入到第二阶段的状态,最初的半年,我们是建议她先试试自己有没有卖货的能力,实际上,徐小涵一直以来所做的事情也都是努力在向C端市场靠拢,而她自己过往已证明过的擅长的事情是toB的商务能力,经过这段时间努力学习toC的线上销售方法,我觉得已经能看到的是执行力在她身上的体现,接下来,突破的方向就必须明确下来,否则2018年的工作开展起来就没效率了。徐小涵也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她自己正在整理一份2018年的计划大纲。

在第一个阶段的【小涵氧】,徐小涵一直努力的方向是,尽可能为她所能挑选出的一切商品都用文创元素来赋能,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进而提高商品的销售量,由这个思路期望多次打造出爆款,在这个过程中也将【小涵氧】的整体品牌与用户群运营到更高的维度。

为了追求爆款,小涵去选择的商品品类就必须足够大众化,这才有机会做较大的销量,而那些大众化的商品,普遍就是食品、日常生活用品,且单价一般不会太高,这就把品类限制得比较窄。同样的,这样选品的结果也限制了销售渠道的选择——淘宝天猫成了主要的出货渠道。我担心这样做就越来越把她的品味做low了,所以我花了一些时间跟她讲我对文创与商品之间关系的理解,希望她能继续维持在一个更高逼格的品牌调性,别为了C端销量去自降身段。

简单来说就是——有量的往往没文化,而文化属性高的必定曲高和寡,难以起量,做电商就要追求量,做文创要更看重逼格。

现在确实对于小涵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窗口,如果选择了追求销售数字,那么不可避免的要走向上述所说的这条路,其实无所谓优劣,做电商就做电商好了,但关键是我认为这其实不太符合她个人的品牌价值定位,她是一个对文化创意有很深理解的非草根创业者,没必要去和微商们争抢渠道资源,而且她本来的出发点也是做文创领域的价值输出,而不是做一个电商达人。

至少在当前来看,文创品牌与电商渠道之间,还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事情,现有的线上toC渠道,都还是集中于走量,那些小而美的精品出货平台,还未能与文创二字搭上关系,但也许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罢,是属于徐小涵这类创业者的机会,但我希望她能理解我讲的先把文创二字吃透,品牌优先于销售的策略。

文创价值体现是小涵的理想,电商是提升产品销量的必要路径,该如何选择呢?


在跟小涵聊到一半的时候,专程从哈尔滨连夜赶来的【微校车】创始人吴超也赶到了我的办公室,他很耐心的等我给小涵分析完,然后跟我在办公室一起吃了盒饭。

【微校车】这个项目已经做了两年,吴超很早就加过我,但因为不在北京,所以一直没有机会见面聊,这次是因为他觉得项目发展确实也是到了一个瓶颈,所以一定要来找我聊聊。

吴超做这个项目的出发点就是他自己家孩子遇到的一个痛点——校车不准时

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是,校车服务本身也存在消费升级需求。未来中国的校车服务也会比较普遍,社会化分工的结果,应该是由除开学校之外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来负责学生的上下学接送,所以这里面有机会,但这个机会在哈尔滨这样的城市是否适合作为创业公司的起步出发地,我是打了一个很大的问号的。

最初,他带团队是做了一个硬件,放车上来做校车的跟踪定位预报,理论上这样确实可以提高准确率,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发现有更大的问题出现了——那款硬件历经18个月先后升级迭代三个版本,才刚刚算是比较让他满意,但最初融的钱也大部分都搭在这上面了,现在无论是扩大产能还是继续完善产品,都需要更多的投入,而之前投放在200多台校车上的硬件设备,普遍是第一版或第二版的,要升级到第三代就必须再投入一笔资金,但这笔钱要再拿出来就比较费劲了。

吴超是70后,之前在滴滴也有过短暂的一段经历,后来因为家庭原因回了哈尔滨创业,现在他倒是随时可以考虑回到北京来,我也劝他尽快考虑杀回北京,前提是他能否在半年内把当前这个公司的运营给出一个确定的结果。

【微校车】在启动后不久就拿过一笔天使投资,但因为初期陷入了上述做硬件的大坑,所以现在公司账上虽然还有钱,但团队其实进退维谷,继续加大在产品上的投入,财务风险巨大,现在的第三版产品虽然比较成熟,但第二版的产品还有一部分压货在手里,同样因为这个情况,放弃当前已经做的产品,也颇有不甘。

我劝他壮士断腕,把硬件这块的业务简单维持一下,暂时别考虑更大的升级改动了,对业务运营的本身进行更多的关注,或许会发现完全不用新产品就可以做出的运营成绩。

我给他做了一个按我的思路来运营的沙盘——只用微信群来组织用户,利用司机的手机定位来解决位置预报,然后以线上社群+线下跟车的运营方式,直接卖校车线路服务,简单测算下来,仍可以有足够的利润空间。

最后我直接跟吴超讲出他的核心问题:他是市场运营出身,兼具产品思维,这本来是个优势,但是一上来就用做硬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陷入了为做产品而做产品的坑里,产品其实是为业务的运营服务的,尤其在这种与线下地理位置强相关的业务上,先做重下沉的运营是必须的,产品往往是最后一步。说白了,他做的是他本身不擅长的事情,硬件那一页,只能掀过去了,就算是交学费吧。

在吴超走后,我又想了想,也许,在哈尔滨还是可以做,是否到北京做这个业务,倒不是那么重要,关键还是看他是否能转变到纯运营思路上来,先做成一家当地叫得响的校车运营公司吧。


晚上,郑兰过来跟我聊了4个小时,从减肥到投资方向,从我们看走眼的创业者到投资圈的一些八卦,纯朋友聊天还是比较轻松,哈哈。可惜她最近经常出差,不知道是否来得及参加我们在这周五要举办的【链化未来】第4期线下沙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