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夕,该向谁乞巧?

2017-08-28 顺妮 精造

      今天一打开后台,看到有信息,内心一激动,以为有人来表白。点开,白激动了,原来又是广告商,说要在这个地盘上做广告。不知道这是被我拒绝的第几个广告商。不过,论执着,还是属广告商,一直对我紧追不舍。对不起,俺不发别人广告,只给自己做广告——卖书啦、约讲座啦!

      小编我更新不勤快,写书还算勤快,继去年《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畅销后,今年又努力了一把,出版了姊妹篇《工匠精神——精造企业崛起》。


  

      这本书里,我仍以案例形式,讲述一个个坚守实业的企业故事。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企业,也是脚踏实地、专注一业,有点死心眼的实诚企业,不妨通知我们,我们实地采访调研,用文字记录下这个时代的责任坚守者。

      为了与读者有更多的互动,线下的工匠精神讲座也开始了预约,欢迎各种预约,我愿意为喜欢我的读者付出汗水和努力。

       七夕,该向谁乞巧?很多人把今日当成表白日,没有人再去讲究这个日子的真正内涵,其实呢,也没什么大关系,日子的意义,都是人赋予的。需要表白的,就作为表白日。我需要你们的表白——赶紧把你们的表白抛来吧。

      我更需要把这个日子作为乞巧的日子。因为作为一个母亲,还真希望自己手巧——孩子饿了,能变出一桌美味;孩子冷了,能做出漂亮衣服;孩子要玩了,能做各种手工;孩子要出游了,能像七仙女一样保驾护航……

       可我,终究是一名凡人,饭有时候做得难吃,孩子说,饭店的饭比家的好吃。衣服呢,更是不会做,手工呢,就会叠个纸飞机、小纸船……

       再接着透露下去,估计都没人爱了。所以,借着节日,向聪明的读者乞巧,赐我力量吧——多多买书,好让我有动力写下一本书。

        借着节日,向大家絮叨一下新书的心声——《工匠精神——精造企业崛起》前言:

前言


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场工匠精神的全面复兴正蓄势待发。沉潜在车间、劳作现场的工匠们,耐心打磨每一件产品,用心钻研每一项技术改进。

“中国精造企业的春天来了。”自去年第一本《工匠精神》出版后,紧接着,我又对中国企业继续跟踪调研。调研结束,内心的声音只有这一句。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心声。

——精造产品,永远有市场。淘汰落后产能,就是鼓励企业做精做专。

为中国人做最好的人造板的丰林集团创始人、实业家刘一川先生这样说,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精造,需要一大批专业的工匠们,从生产线,到研发,脚踏实地。

——精造产品的市场机会来了。我们的产品被国内外认可,秘诀无他,模具。要想模具好,八级钳工不可少。

做好每一只钉子的小微企业创始人马乙岚,看到原本一直出口的自家产品,第一次在国内展会上亮相,受到热烈追捧,如此感慨。她希望更多的八级钳工涌现出来,让中国模具具有一流的竞争力。

——再过十年你看看。

不断改进技术的徐庆永,对同行说。同行笑徐庆永傻,不就是小小的笔嘛,做那么好干什么。十年后,说这样话的同行倒闭了,徐庆永却研发出了中国的24工位机,打破瑞士制笔设备的垄断。而他,学历不高,却靠着不断钻研的钳工技术,和一批肯跟他一起吃苦,天天泡在车间的80后工匠们,做出了瑞士人说的“中国人20年都做不出来的”制笔设备。

——中国人聪明,我们不是做不出来,是没人重视哇。

81岁老工匠曹立熹捶胸顿足,不为官,只为匠的他,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曾和培养的一批批钳工工匠们,不舍昼夜,用十年时间,打磨出完美的蜂窝陶瓷催化剂载体,正准备投产时,全国一下子变了风向,工厂把他们的成果弃之不用,引入国外生产线。十几位工匠,多年钻研的工艺,就此被抛弃。由此,中国汽车尾气处理装置长期被国外技术垄断。他的工艺小组被解散。

……

中国制造曾走过弯路,工匠们也被流水线挤到了边缘。可是,他们从未消失。81岁老工匠从不歇手,研发出了两项乒乓球拍专利;徐庆永和工匠们获得了21项专利,他们的梦想是做出中国人自己的高端笔……

所有精造产品的背后,就是一群有使命感的实业家,和一大批埋头苦干、钻研技术的工匠们,不走捷径,永不满足。

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一方面看,是在消费升级背景下,制造升级到精造的必经之路,且迫在眉睫。另一方面看,工匠精神虽被冷落过,但并未消逝。真正的工匠精神,背后一定是始终如一的使命感在驱动,不论环境如何浮躁,一以贯之。用日本经营之父稻盛和夫的话讲:作为人,何谓正确?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眼里的正确,叙写自己的故事,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参与者。每个精造企业,都在践行自己的使命,既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又是商业文明的创造者。

例如小小的笔,我听到两位女士,讲的两个故事。

故事一,实业网红董明珠豪情万丈:一年之内做出制笔设备。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空调掌舵人董明珠女士,想在全世界面前,为中国制造赢得面子。在胜了和小米CEO 雷军的10亿赌约后,她却输了这场制笔的赌约。

2015年初,国家总理李克强在冬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到,中国什么时间能造出和德国一样的好笔?接着在工信部调研时又抛出两个问题:中国造的好笔在哪里可以买到?中国造的好笔是什么价格?

总理的制笔三问,掀起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大讨论。

在这个背景下,2015年底,董明珠与亚洲笔王、中国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打赌:一年之内做出制笔设备。一年后,骄傲的制造女王认输,不得不道出实情:没造出是因为没有材料。

所以,2016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太原调研时,指出我们这个钢铁大国的短板: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当材料、工艺,配不上豪情万丈,爱上中国造,一切都是枉然。仅靠一个人的使命,社会无法进步。

 

故事二,国际摄影艺术家王小慧:20多年,这支德国笔还能写字!

2017年世界读书日,在上海王小慧生活艺术馆,中国精造理念提出者聂圣哲先生,与国际摄影艺术家王小慧女士对话工匠精神时,王小慧提到一件令她吃惊的小事。1991年,她与丈夫在去布拉格拍摄的公路上遭遇车祸。从死神手中逃出的王小慧,将丈夫俞林的遗物封存起来。20多年过去,直到最近,她才鼓起勇气拆开丈夫的工具箱,看到一支用了一半的德国品牌绘图油笔,她好奇地在纸上一划,竟然还能流畅地书写。

“不要说20多年,现在多少笔,用几天后,明明看着里面还有很多墨水,却写不出来。”旅居德国20多年的王小慧,虽早被德国制造征服,但一支尘封多年的普通绘图笔,再次给了她震撼。

第一次震撼,就是德国制造挽救了她的性命。“不幸之中万幸的是,我们还差十几公里便会进入捷克境内。假如到了捷克,我恐怕也不会活到今天。因为在德国境内的急救措施和通讯设备极其完备,公路上每隔1公里都有免费报警电话,而急救中心可以派直升机赶到现场。捷克当时的情况则无法与之同日而语。”王小慧在《我的视觉日记》里记录的车祸经历,让我们看到20多年前的德国高速公路,配套的最快救助体系——死板的硬性契约贯彻到位,每隔1公里的报警电话,才有了对每一个生命的最大保障。德国对契约无条件的执行,至今都让很多国家望其项背。

 

一支好笔的诞生,一条配备完善的高速公路,不是一个人的战争、也不是一家企业的挑战,能否制作出一支好笔、建造一条让生命更有尊严的道路,体现一个国家制造整体水平,以及一国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以及一国的国民素质。

有人说,总算看到希望,毕竟工匠精神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了,理由是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总理都把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鼓励发扬工匠精神,制作高品质产品。也有人说,不谈工匠制度,只谈工匠精神是耍流氓。

不论如何,上到国家总理的呼吁,再到企业家的集体呐喊,以及民间工匠的鼓掌叫好,沉寂了半个世纪,工匠精神激活社会神经。

最兴奋的是老工匠们。曾经的他们,是被社会极其尊敬的手艺人。慢慢的,他们被社会冷落,有的转行,有的还在坚守。坚持埋头干了一辈子手艺的工匠,一听到国家倡导工匠精神,欣慰万分:脚踏实地,才是正道。

专注一行的企业,更加相信:制造升级背后,就是一场工匠精神的接力,诚信、使命必达、不走捷径、尊重产权保护、遵守契约,才是商业文明的正途。

我在第一本《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里横向对比了日本。日本何以成为工匠大国?其一,外儒内墨、技术立国;其二,家族传承、坚守一业。隋唐时学唐朝、明治维新学欧美,日本把工匠永远向强者学习的姿态,一直演进到自己成为真正的强者。另一个工匠大国德国,通过双轨制的职业教育,以及行业标准化的半个多世纪发展,率先提出工业4.0,抢占了智能制造的战略高地。在德国,孩子和父母同游工业机械展都会津津有味时,意味着德国的孩子们,在工匠之路上,赢在了起跑线。

中国的工匠在哪里?这本书,我将继续聚焦在那些低调做事的工匠、精造企业。因为低调,他们很少被大众熟知,只愿在工作台前、车间里,无止境地钻研。

当然,任何企业的成功都不可复制,但,所有失败的企业,都有共同的毛病:恶意低价竞争、伤害产品品质、山寨抄袭忽视自我优势、追风口频繁切换跑道、投机至上脱实就虚……

失败企业的通病,有其自身因素,也有整个社会的问题。第一本书对中国制造面对的共同问题做了总结,而这本书就以真实的案例,告诉那些每天仍在面对各种挑战、诱惑、系统化难题的手艺人、工匠企业,靠什么熬到出头之日。所谓出头,就是你做的一切,成为别人生命中的一部分:

当你靠自身研发出制笔设备,加工的笔头日本企业找到你们,连续十年都将订单交给你,你就是他们企业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

当你的钉子出口到德国,对方给你回复一封肯定的邮件,再也离不开你的产品,你就是成就德国品牌神话的组成部分;

当你交付出去的每件产品,帮用户解决了难题,给用户带来使用快感、愉悦感,你就是他们眼里的价值创造者;

当你作为价值创造者,用无可挑剔的品质、工艺、服务,俘获用户,职业的神圣感和成就感,自动找上门来,你除了获得应有的财富回报,还将获得无价的职业尊严和人生的幸福感。工匠精神带来的附加值,一定作用于精神世界——物、力只是我们通往精神世界的阶梯。

当代毕昇王选生前所言: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作为人,何谓正确?借万物,度己,再度人。匠心的温度,先得有初心,有使命,人与物之别,在此。

2017年7月1日

写于徽州西溪南工匠小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