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
3月16日上午,2018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总结工作经验,部署2018年重点工作,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领域形成生动实践,写好新时代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奋进之笔”。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和强大思想武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教育思想,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会议强调,党的十九大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要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难题,要突出改革的方向性、前瞻性、协同性、人民性、开放性,书写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会议要求,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要根据教育部党组部署,在打好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落实好5项“争先计划”的基础上,突出4个重点:抓体系,高职瞄准高质量、中职守牢职普比、培训注重补短板;抓质量,聚焦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好“双师型”教师队伍;抓继教,注重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抓党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广东省教育厅、宁波市教育局、交通运输部人事司(全国交通运输行指委)、清华大学、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7个单位作了交流发言。教育部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部分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同志,中华职教社、中国职教学会、中国成教协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负责同志,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部分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代表在主会场或分会场参加会议。
作者 | 王家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相关阅读
2018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视频会典型发言材料
1.广东省教育厅:产教融合促创新 服务发展双精准。
2.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传承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打造特色文化育人新机制。
3.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服务地方 抢抓机遇 奋力开创学院特色发展新局面。
4.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部人事教育司):扬帆奋进 砥砺前行 推进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发展。
5.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挥企业办学优势 培养医药产业技术技能人才。
6.清华大学:办好非学历继续教育 促进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7.宁波市教育局:扎实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服务宁波“名城名都”发展。
广东省教育厅副巡视员 胡振敏
一、精准定位,对接产业变革需求谋划发展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将其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和抓手。马兴瑞省长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对促进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黄宁生副省长春节前后多次到省教育厅专题调研,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意见。当前我们正按照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抓紧起草《坚持双精准导向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和《职业教育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我省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培养大国工匠提供支撑。
二、产教融合,全面推进校企精准对接
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创新机制、打造平台,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努力实现校企精准对接。一是完善统筹机制。省发改、教育、经信、人社、财政、国资等部门协作,共同研制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和示范市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二是优化职业院校布局。适应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布局,全面规划新一轮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省级职教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地市资源整合与布局调整已初见成效。三是创新校企合作平台。搭建教产对话论坛、百校千企、院校对接产业园等平台,政校行企共建产业学院, 65个职教集团已覆盖近200万学生。四是强化职业院校技术创新能力。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仅高职横向技术服务到款1.6亿,技术交易到款7000万,各类培训到款近4亿,有效服务区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
三、改革创新,着力提升精准育人水平
积极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强化发展保障机制创新,推动职业院校进一步提升面向产业、精准育人水平。一是巩固规模。2017年中、高职分别招生48.6万、28.5万人,普职比例大体相当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全国领先。二是改革培养标准。校行企共同研制发布74个中高衔接、高本衔接、现代学徒制等类型专业教学标准。三是创新专业建设。编制《广东省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分析报告(2017年)》,完善专业设置信息发布机制,遴选建设了108个中职“双精准”示范专业和220个高职品牌专业,推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精准对接。四是创新培养模式。我省50多家单位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全省高职学校参与试点比例达到60%。五是改革师资培养。积极推进“新师范”改革,探索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党委书记、校长 张扬群
近年来,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深入发掘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打造特色文化育人机制,形成了文化育人、内涵发展的新格局。
一、确立“立业立人”为核心的文化育人理念
学校以中华职业学校(渝校)为文化建设的根基,传承黄炎培“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等思想,确立了“立业立人”的办学理念,“乐业乐群,志远行近”的校训,“即知即行,踏实守信”的校风,“重道重业,精育严训”的教风,“尚善尚能,求是求真”的学风。学校坚持以精益求精、立己达人为重点,浸润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文化,培养高素养、有技能、能创业的中职学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立业立人双立教育”办学思想和文化育人实践机制。
二、建构“四位一体”为总纲的文化育人体系
按照“立题-寻根-研究-建设-推广”五环节流程,采取“理念引领、原则统揽、模式指导”三策略举措,遵循理念、课程、行为、环境有机融合的思路,构建学校文化四维育人体系:包括以“立业立人”为核心元素的理念文化育人系统、以“虚实互证”为核心元素的课程文化育人系统、以“人格纪律”为核心元素的行为文化育人系统、以“感化影响”为核心元素的环境文化育人系统,有效地解决了文化主题模糊、课程文化缺位、环境育人乏力等问题,形成了文化育人的新格局。
三、建设“三大平台”为元素的文化育人载体
一是史实展馆载体,在中华职业学校(渝校)旧址新建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史陈列馆,展现中华职教社百年发展历程,成为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研究基地、教育基地、传承基地。二是人文景观载体,打造以“立业立人”文化石为代表的景观石群,以黄炎培塑像为主体的雕塑群,以“时代之光”为主题的大型浮雕,反映学校办学历程的校史陈列室,体现企业文化的实训基地和职场环境。三是课程文化载体,将校园文化纳入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编写出版《校园文化简明读本》教材,自主开发校园文化微视频,形成了校园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三进文化育人机制。
四、形成“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文化育人成效
具有校本特色的文化育人机制产生了立德树人的综合效应。一是人才培养效应。近几年,师生获得省级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400多项,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大幅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教改创新效应。学校教研教改成果丰硕,文化育人机制教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模式改革与实践获重庆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市内外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品牌发展效应。学校建成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持续保持双万人规模,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邓志革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原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更名成立。建院之初无行业背景、无专业特色、无品牌效应,基础条件差、服务能力差、办学效益差。面对“三无三差”窘境,学院紧紧抓住湖南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打造汽车品牌”,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后发赶超的新路。
一、调优结构,着力构建特色专业体系
一是调结构。撤销8个汽车产业无关专业,增设10个紧密对接汽车产业的新专业,构建了整车与零部件制造、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汽车营销与服务三大特色专业群。
二是谋合作。用心谋划与特斯拉、宝马、北汽、比亚迪等企业深度合作,建成高水平汽车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65个,教学工场13个。
三是铸品牌。先后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建设汽车类专业,立项3个汽车类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群和示范特色专业、2个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
二、校企协同,致力打造“芙蓉汽车工匠”
一是制标准。与北汽、保时捷等企业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9个、技能考核标准26个、员工培训标准23个,开发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181门、网络在线开放课程47门。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立项、1个备选。
二是建队伍。一师一方案,快速提升专任教师队伍水平,副教授以上专任教师比例达到56%;教师企业实践常态化,“双师型”比例接近90%;校企共建宝马、北汽等合作项目教学团队10个;突出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现有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大师名师工作室16个。
三是育人才。创新构建校本化工匠精神培养测评体系,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工匠进校园、学生下车间,共育汽车人才。毕业生就业三年内晋升企业技术骨干的比例超过30%,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求人倍率达到5以上,具有鲜明湖湘气质的“芙蓉汽车工匠”已经成为学院人才品牌。
三、技术创新,努力提升社会服务品质
一是搭平台。在省、市人民政府支持下,建设湖南高职院校首个院士工作站,与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2个研究所、3个技术创新中心,政行企校联动的技术创新格局基本形成。学院有效服务湖南汽车产业发展和株洲“一谷三区”建设,赢得株洲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政府全额投资13.5亿元建设的新校区,将于今年秋季“交钥匙”投入使用。
二是促升级。依托“一站两所三中心”,学院团队参与研究并初步解决智能汽车底盘线控技术和无人驾驶避障技术等难题。去年获得相关专利24项,立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个,参与研发的智能观光车已开始路测。
三是强培训。逐步实现由“一般岗位向高端岗位,传统技术向前沿技术,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三个转变。近年来,培训高端岗位人才3万多人次、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人才2万多人次。去年,为服务“走出去”汽车企业,在菲律宾等地开展境外培训36 000人日。
交通运输部人事教育司司长 李良生
一、提升站位,贯彻中央职业教育发展要求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精神和要求,积极绘制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发展蓝图。一是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2016年与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将职业教育纳入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体系,出台《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交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三是在人事教育司专门设立教育培训处,由司领导兼任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健全工作机制。
二、凝心聚力,促进交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立足行业实情,统筹行业资源。一是指导发展。在部年度教育培训计划中安排培训项目,组织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教育处长、职业院校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培训班,解读行业政策。二是融合发展。主导成立汽车服务、路桥、航海、轨道交通等四个全国性职教集团,成员单位达600余家;组建实习船共享联盟,共建共享实习实训资源。三是市场发展。发布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引导学校优化专业设置,积极推进“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试点。
三、聚焦质量,提升交通职业教育能力水平
着重抓好四大能力建设,提升办学水平。一是治理能力。优化行指委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倡导职业院校董事会等治理模式,推进院校现代治理结构改革。二是引领能力。推进交通运输50所示范院校和168个示范专业点建设,建好“样板房”;支持职业院校参与“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三是教学能力。对接行业标准,组织开发14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9个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和3个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将职业院校优秀教师纳入交通十百千人才计划。四是实践能力。积极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关赛项,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交通运输职业院校获得1金1银优异成绩。
四、互助帮扶,实现交通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确保在新征程中绝不落下任何一所职业院校。一是对口帮扶。实施“交通职业教育三年援疆行动计划”“六盘山片区结对帮扶行动”,组织104名教师参加互助帮扶。二是委托培养。以委培、联培方式缓解生源不均衡现状,实现资源共享,扶持龙头院校发展。三是精准扶持。加大贫困地区职业院校紧缺专业扶持力度,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规模。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唐坚豪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育。为此,上海医药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集团整体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点办好上海市医药学校。上海市医药学校隶属上海医药集团,目前是上海市唯一一所培养中级医药专业人才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现将集团办学的有关做法和体会交流汇报如下:
一、科学谋划,推进学校转型发展
为响应《中国制造2025》,集团在制订《上海医药2016—2025十年发展规划》中,明确将学校定位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对学校的发展同步提出了要求和规划。
为积极响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布局大健康产业,集团积极推进学校专业建设,新设置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和“医疗器械维修与营销专业”。
同时,根据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要求,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布局,赋予老专业以新的内涵,譬如:生物技术制药专业工艺由发酵转变为细胞培养;传统物流转变为现代医药物流。
二、统筹集约,合理配置集团教育资源
一是协同共建共享实训基地。集团出资支持集团研发平台——上海医药中央研究院与学校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抗体药物张江实训平台,该项目获得了上海市政府的资助。集团旗下最大的化学制药企业——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与学校共建共享药品检验开放实训中心。
二是建设职后培训基地。集团以上海市医药学校和上海医药职工大学为基础,创办上海医药企业大学,组建上海市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推进医药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
三是统筹集团办学资源。联合上海市医药学校和上海医药职工大学,开展3+2中高贯通培养,打通了人才发展通道,满足集团对人才的不同层次需求。
四是提升学校综合办学能力。集团在人财物等方面,大力支持学校“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立国家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校园扩容工程”等项目,以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三、深度参与,全流程校企协同育人
一是企业专家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制订、建设项目论证等重要事项,确保学校发展紧贴行业发展需求。
二是集团申报成为上海市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每年接受学校教师进入企业,以增强教师的实践技能。
三是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在学生培育过程中引入产业发展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
四是开设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班,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讲授教学内容。
下一步集团拟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整合上海优质医药职教资源,与上海市医药学校、上海医药职工大学共同牵头,并联合相关院校(包括海外高校)、医药企业、医药行业协会,建立多元功能的行业性职教集团。
二是推进医药文化进校园。通过医药文化植入校园环境、渗入教学环节、融入学校活动等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认同企业文化,成为合格的医药企业准员工。
三是适应产业发展新要求。推进上海市医药学校与上海医药职工大学及其它全日制高校的深度合作,探索搭建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中本衔接七年一贯制分段培养模式,满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清华大学副校长 杨斌
一、办好继续教育,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和历史责任
清华大学历来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工作,上世纪50年代创办夜大学,80年代成立全国首个继续教育学院,到本世纪初实施继续教育战略转型。2014年率先制定《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和“十三五”规划,均把高质量发展继续教育、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建设一流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
二、办好继续教育,必须明确定位,精准服务
一要在深化改革、建设双一流使命的驱动下,主动实施继续教育战略转型。我校紧紧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于2002年起逐步停办学历继续教育,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在综合性、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方面更具挑战度的大学后非学历继续教育。
二要坚持高质量、有特色、多类型、分层次的原则,优化结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供灵活、多样、便捷的终身学习服务。我校每年以面向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专业技术三支队伍为主举办高层次培训班近两千个,每年面授规模超过10万人次。从2003年至今,坚持开展教育扶贫,累计培训逾251万人次。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重点行业建立紧密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为上万名央企班组长、军转干部、残疾人就业指导员开展专业化、系统化、阶梯式的大规模定制远程培训。
三要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品牌建设为核心,打造特色精品项目。学校制定实施一系列举措,支持课程创新、品牌项目建设。近年来开发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双创战略、区域协同发展、促进非遗传承保护、央企领导人员EMT培训等一大批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和清华特色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
三、办好继续教育,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依法依规,坚持全面从严管理
一要切实贯彻落实“四个服务”,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校更加重视党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党建工作,印发《继续教育办学中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细则》,强化教学督导,加强对继续教育师资、办学内容的管理,重德育,严格讲台纪律,实行师德“一票否决”,重格调,守护学术殿堂清静之地。
二要理顺体制机制,管办分开,从严管理。我校早在2002年就建立并实施“管办分开”的管理体制,形成了权责明晰、发展有序、充满活力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建立健全涵盖招生宣传、教学实施、证书颁发、从入口到出口各个办学环节的20余项规章制度,构成较为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三要依托信息技术促进全覆盖、全过程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我校率先建立了非学历继续教育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以信息化建设促进规范化管理迈上新台阶。
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 张建国
一、坚持制度化建设,依法保障全民终身学习
2015年颁布《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依法成立终身教育与学习型城市建设促进委员会,我市终身教育改革发展有了法律和组织保障。先后出台《宁波市职工教育条例》《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和《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区、企业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与政策文件。宁波率先成为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成员单位,完成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首次监测。目前,全市10个区县(市)中有3个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5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省级学习型城区创建率达到70%。
二、坚持体系化发展,构建终身教育经纬线
宁波学校教育保持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稳步推进,据2017年统计,参加过团队学习活动的市民比例达54.50%。重点抓好高标准成人学校和特色示范社区学校创建,优政策、强师资、树品牌,丰富成教内涵,拓展成校定位,推动向社区教育中心、老年教育学校、农村远程教育中心和基层业余党校“四位一体”发展。目前,全市省标准化成校比例达99%,市高标准和特色示范成校比例达65%,基本构建起市、县、镇、村四个层级和由学校、行业、社区、网络四大系统组成的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三、坚持个性化服务,提供公平优质学习保障
面向企业,开展一线职工技能提升工程;面向农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实施“优秀农民上高校”、农科教结合等项目;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文化百科大讲堂”“成人双证制高中”;面向老年群体,依托县级社区学院和乡镇(街道)成人学校,挂牌成立社区老年大学;面向妇女群体,开展“母亲素养工程”;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海之梦”学生社会实践。2017年,全市完成各级各类非学历培训418.47万人次,满足了不同人群学习需求。建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公共培训平台,开通宁波终身学习网和“甬上云校”智慧学习平台,开启了互联网+个性化服务新时代。
四、坚持多元化运作,汇聚改革发展新动能
2015年,市政府出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实施意见,支持民办教育机构参与政府企业职工培训项目,引进台湾“建峰”等知名培训机构开展共建合作,通过购买服务与超星公司高质量完成终身学习特色资源研发,携手互联网巨头阿里积极打造农村电商孵化中心。试点实行政府购买、机构介入、市场运行、第三方评估的新模式,推动教养结合的老年教育市场化运作。目前,全市老年教育普及率达30%。
五、坚持品质化提升,服务“名城名都”建设
积极促进城市发展,从2005年开始连续13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助力宁波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积极助力精准脱贫,四明山老区的红枫、奉化溪口的雷笋、宁海的“留守妇女缝纫”、镇海的“海田阿姨家政”等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品牌培训项目。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四点钟学校”、邻里纠纷调解员等项目有效缓解基层社区治理困难。积极服务国家、省市重大战略,与中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全委会开展合作,宁波社区大学红牡丹学院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中国文化。
来源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通知 | 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8年工作要点》的函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重磅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