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玉军:俄国历史文化与当代发展(上)

冯玉军 欧夏博雅 2023-02-22

冯玉军  教授


俄罗斯是中国的一面镜子,20世纪20年代以来,俄罗斯对中国产生了深入骨髓的全方位影响。深入研究俄国历史,对于理解中国自己也至关重要。

01

中俄关系

了解俄罗斯,不妨从和大家切身相关的中俄关系入手。

1850年,林则徐就感叹俄国“将来必为大患”。据不完全统计,自1860年至1945年,俄国在85年间让中国丧失了3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近代以来,中国在国家安全方面所遭受的最大威胁也来源于俄罗斯。

中俄历史上三次结盟,每一次都以中国付出惨重代价,俄国获得天大好处而结束。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前往俄国祝贺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签订了《中俄密约》。俄国表面上承诺联合中国,共修中东铁路以抗衡日本,实际上是借修建铁路之名,将俄国势力在整个东北如洪水一般铺开。第二次结盟是抗战结束后,民国政府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让刚刚以八年浴血抗战赶走日本人的中国,被迫承认了苏联在外蒙古策划的“独立公投”,从而丧失了近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第三次就是1949年以后,中苏同盟“一边倒”。“一边倒”虽然让中国获得了苏联的支持,但也对中国产生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影响。第一,“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把欧美势力完全驱除出中国,让中国丧失了一个与世界体系融合在一起的机会,直至1979年,中国都与主流国际社会相脱离。第二,苏联把中国推进了三年朝鲜战争。这不仅让中国失去了众多生命,还让中美关系极度恶化,使中国在几十年间都难以繁荣。

十月革命之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为缓解自身困境,俄国人在1919年成立了共产国际,并借其不断推进“世界革命”。现代中国也由此与俄国有了两处重要交集。第一个是国民党的改组。孙中山先生确定了联俄方针,国民党改组基本上是在俄国人的指导之下进行的。第二个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下完成。中共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其对中国革命制定的所有方针曾一度基本上听从共产国际的指示。在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整整30年间,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切重大事件无一没有莫斯科的影响。建国后,我们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军事文化、意识形态等等,完全按照苏联的模式建立。这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然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苏联模式。但是历史并非直线性发展,而是有可能第二次跨入同一条河流,普京执政以来,中俄之间的相互影响再次加深。

至于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基本上是俄国单方面向中国全方位的单向输入。有学者总结:“中国文学成了俄罗斯文学的学生,一度丧失了自尊、自信,拜服在北国巨大的石榴裙下。”更为重要的是,百多年来,俄国除了在制度、文化上对中国产生影响之外,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让中国文化当中的那些优秀的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变成了极端化、二元化的思维。

冯玉军教授《俄国历史文化与当代发展》讲座现场

有人认为如今中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如何理解?我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已远超俄罗斯,使俄国人难以用原来那种高高在上的优势对中国进行各种各样的影响;第二,2001年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确定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成为中俄关系的“黄金定律”。守住了这条“黄金定律”,中俄关系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今天的中俄关系面临着诸多挑战。第一,很多国人甚至精英都还没有清醒地意识到中俄综合国力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尽管我们的国力已十倍于俄罗斯,但是很多人的思想仍臣服于它,这是最大的挑战。而俄国人对这种落差非常敏感,作为一个具有300年帝国外交传统的国家,俄罗斯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接受身边的中国强势崛起?第二,外交谋略能力不对称。在外交层面上,我们基本上处于被俄国牵着鼻子走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言听计从的小兄弟。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关系,跟俄罗斯的亲近,其实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我们一定要意识到俄国人对华的信息战、心理战打得如火如荼。第三,成本和收益不平衡。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中国付出了太多,却没有收获预期结果,即没有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也没有减轻美对华施加的战略压力。中美俄三角关系,永远对最弱的一方最有利。当年我们最弱,拉住美国抗衡苏联,对我们有利;今天俄国最弱,中美俄关系对俄有利,俄国成功调动中美矛盾,从中获利。我们既要和俄罗斯保持一个长期睦邻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更要和美国保持一个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因为和美国的关系决定了中国未来的整体国际环境。


02

俄罗斯的当代发展

1999年12月31日,病夫治国的叶利钦把普京请到克里姆林宫,把俄罗斯的权杖交到了他的手上并对他说“珍重俄罗斯”。如今22年过去,普京不仅没有还给俄罗斯人一个奇迹般兴旺发达的俄罗斯,反而带给他们一个奇迹般衰败的俄罗斯。

普京执政20多年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政治上,重新建立垂直权力体系,即恢复中央集权制。俄罗斯1993年宪法中的多党制、联邦制等基本上已形同虚设。第二,经济上,实行寡头资本主义,贫富分化严重,中小企业发展困难。第三,外交上,试图重整帝俄河山,再当世界大国。苏联解体对俄国人而言是切肤之痛,普京渴望恢复小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的30多年间,经历着非常可怕的去工业化。由于投资不足、设备老化、人员流失、既有供应链断裂等一系列问题,苏联曾经的工业体系已残破不堪。俄国基本上成了一个靠出卖自然资源过活的国家,在当前世界经济体系当中,仅能扮演卖油郎、卖炭翁的角色。随着俄乌战争暴露出俄军的诸多弱点,也让俄国军火难有市场。在这种情境下,俄罗斯的经济已经跌出了世界经济十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二流国家。

更为重要的是,俄乌战争对俄产生的负面影响远不止于此。目前乌克兰发起反攻,战争步入了消耗、僵持阶段。政治上,俄罗斯受到了大面积孤立,联合国大会三次投票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强烈谴责俄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决定。经济上,俄罗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制裁,3000多亿美元的海外资产被冻结,海外金融融资被限制,进出口被严格管制,1000多家跨国公司离开俄罗斯市场......历史上,对外战争的失败常常引起俄国国内颠覆性的变化。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导致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败引发了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利又引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阿富汗战争的失利也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刺激性因素。今天这场战争也极可能成为俄罗斯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冯玉军教授《俄国历史文化与当代发展》讲座现场

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更多关注的是科技创新、金融能力,及对全球治理的影响,而俄罗斯人直到今天,内心最关切的仍然是抢夺地盘、占据领土、控制资源。这场战争不是普京一个人的战争,也是俄罗斯民族的战争,是俄罗斯思想当中的帝国“执念”建构出的战争。绝大多数俄罗斯人的观念里仍是陈旧思想,正是这些思想在当代条件下的重新发酵才导致了俄乌战争。当然,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后果,也终将由俄罗斯整个国家和民族共同背负。


03

历史进程与文明演化

公元862年,俄罗斯民族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基辅罗斯。从基辅罗斯建立开始,俄国就受到了北部的维京文化、南边的拜占庭文化以及周边亚洲游牧民族的游牧文化的共同影响。

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从拜占庭帝国接受了东正教,实施了罗斯受洗。这一方面让基辅罗斯成为了基督教世界的一部分,但更为主要的是让基辅罗斯接受了拜占庭帝国的政治文化——专制主义制度。      

从1240年到1480年的240年间,俄国人都臣服于蒙古人的铁蹄之下。蒙古人的生活习惯、政治制度、宗教信仰都对俄罗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剥开一个俄国人,你就会发现一个鞑靼人。”20世纪初的俄国欧亚主义学派认为,俄国把大陆联合成整体的国家思想来源于蒙古人,真正的俄国历史是俄罗斯人和图兰人比邻而居的历史。如别尔嘉耶夫所说:“在俄罗斯的灵魂中,永远有东方和西方的两种因素在相互搏斗。”

综上所述,可以说拜占庭文化和蒙古文化是俄国文化两个最重要的根源。

冯玉军教授《俄国历史文化与当代发展》讲座现场

俄国文化是独特的,俄国人在近代以来采取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话术,将自己的形象塑造得神秘。丘吉尔就曾言:“俄国是一个秘密。”恩格斯也曾说:“俄国外交巧妙地蒙骗了欧洲的两大资产阶级党派。俄国外交,也只有这种外交,被容许同时既是正统派又是革命派,既是保守派又是自由派,既是传统派又是开明派。”普京这些年来也一直采用这种保守主义思想在国际上赢得支持。

上世纪2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玛丽·普拉特·帕米利便在《俄国简史》中指出俄国需要做的三件事:“一个拥有如此幅员的国家,一个拥有无以为计的国民财富,拥有最忠诚、最质朴和最勤勉的农民阶层,拥有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民族,俄罗斯还需要什么呢?只有三件事情——摒弃残忍;塑造民族同质化;建立一个能够公正执法的政府。”然而一百年过去,俄国仍未完成这三个重要任务。

(本文根据冯玉军教授《俄国历史文化与当代发展》讲座发言整理,经教授本人审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