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灶港“草根慈善家”成我市遗体捐赠第一人,超越生死大爱让人动容……

2018-02-24 海门日报

本网记者顾熠 通讯员宋爱武

遗体捐献,被誉为“献给生命的礼物”,有人说这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大爱,也有人说,这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逝者生命得以延续的一种方式。2月24日,市红十字会为家住海门港新区大东村的张志田老人举办了遗体捐献仪式,张志田是我市第一例遗体捐献者。他用坚定的信念,选择让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张志田2015年9月16日

再次进行遗体捐献登记

通讯员钟志豪摄

张志田2015年9月16日

再次进行遗体捐献登记时

他的妻子在资料上签字

冲破世俗前行,让生命闪光

“今天,我们怀着非常沉重的心情,送别张志田老先生。张老先生一生扶贫积善,乐于助人,人称‘草根慈善家’,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他还怀有人间大爱,自愿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国家,捐献给医学事业……”2月24日,在大东村张志田老人家,气氛庄严肃穆,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党组书记正在念临别悼词。随后,在场的亲朋好友、村民们集体默哀,并向老人遗体鞠躬道别,以此表达对老人的敬佩之意。仪式结束后,南通大学医学院的工作人员将遗体运走。

这个并不富裕、到后来疾病缠身的老人为什么乐于助人,并且愿意捐献遗体呢?当天,记者来到他家,采访了他的亲朋好友,了解他的生平。

张志田1945年出生,今年73周岁,生前是一名瓦匠。1976年,东兴建筑站成立,张志田在南京等地的建筑工地一干就是11年,其中有9年是带班施工队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回老家帮人盖房。直到60岁那年,他才不干了。

尽管他只有初小四年级文化,但他一直喜欢读书。“父爱常爱看书看报,还写了自己的回忆录。”他的大儿子张惠强说。

在张家张志田生前的房间,记者看到,床边放着一麻袋书报,床板上还有两叠《海门日报》。只见麻袋里面有名人传记也有小说,例如《毛泽东选集》、《水浒全传》、《简·爱》、《武则天四大奇案》等,报纸则有《海门日报》、《中国剪报》等。这个喜欢读书看报的普通农民,也从书中汲取力量,乐善好施。

张志田生前照片

张志豪写的回忆录

“用捡来的命为他人做点好事”

张志田最初的行善是因为自己溺水被救。

根据他生前撰写的《一个普通农民的草根慈善》回忆录,1951年的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他曾和几个男孩子在叔叔家门前的一个池塘里洗澡、游泳。嬉戏时,他不知不觉地淌进深水处,沉了下去,眼前只看到四周一片混浊的黄水,他挥舞着双手,上下扑腾着,嘴里却喊不出声音来。村民张来生拦腰将他托起送到了南沟坎,张志田得救了。对此他写道:“他是我的救命恩人啊!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一直想用这条捡来的命,也为他人做点好事。”

而曾因溺水被救的他,看到溺水伙伴也奋勇相救。1958年春天,农历四月二十二,张志田和10来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下海踏蟑蟹。新春河是必经之河,大家趟水过河。上岸后,张志田发现河中央有一双小手在乱舞,不管三七二十一扔下手中的蟑蟹篓子就直冲下去,潜入水中抓住了对方的裤腰带,溺水者的双手也顺势死死地挎住了张志田的脖子,把他憋得喘不过气来,张志田用吃奶的力气把溺水者顶上了岸。原来溺水者是当时光明大队的小沈。张志田写道:“当时我很高兴为他人做了第一件好事。”

从此以后,张志田一直坚持做好事,慷慨解囊帮助孤身弱女子、奋不顾身勇救无情烈火、捐助失去父爱的孩子、把自己口袋里仅有的钱全部给素不相识的流浪母子、给病倒异乡的工友买食物、屡次资助困难家庭。“年轻的时候,他看到火灾,第一个冲上去灭火。看到人家没了衣服,又把身上的的确良衣服脱下来给对方。”大东村合作社副社长黄怡也说。

这些都是他40岁之前的往事,40岁之后他自己也患了10多年的胃病,好转后又患上了肺结核,尽管服用了市疾控中心发放的免费药品后有所好转,然而身体没有彻底康复,转变成了肺气肿,变成了久治不愈的慢性支气管炎,艰难地度过了后半生的数十年。到2010年年底,他已经没有经济能力资助别人了。

张志田在瓷砖上写的生死观

张志田在瓷砖上写的座右铭

重续捐助之路

2010年夏天,张志田到吕四镇桂林小学对面的工地当瓦工,到了年底拿到工资。这笔钱拿来后该怎么用呢?

2011年春节前一天,张志田的堂兄张士康给了他一张报纸,上面有一篇报道中国首富陈光标的文章。随后,他又在电视上看到了郭明义、杨善洲等人的事迹,这些事迹唤起了他沉寂20多年的捐助之心。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想虽然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农民,而且在他们之前也做了一些微薄的献爱心举动,从金钱数额上来说是远远赶超不上他们的,不过我还是为自己的诚心感到自豪。”

他开始重续捐助之路。2011年大年三十那天,张志田从村医张俊林那里了解到,村里有个叫张五桃人因患病生活上比较困难。张志田上门送上了200元钱。他们虽然同一个村,但双方互不相识。张五桃流出了感动的泪水,用颤抖的双手紧紧握住张志田的手,红着眼圈哽咽着说:“你又不是老板,自己生活也过得非常艰难,还牵挂着我!”张志田安慰了他一会儿,默默地里离开了。

随后,他又来到了光华村马荣法家,马荣法看到他很尴尬。原来,2009年,马荣法20多岁的儿子患了精神病,到处求医不见效,还欠了一屁股债。马荣法托张志田借钱,张志田帮他借了1000元钱。过了很久马荣法也没能还钱,张志田就代他还钱,因此马荣法看到他很尴尬。“我不是来向你讨债的,我听说你儿子的病有了好转,来向他表表心意。”他一边解释,一边拿出200元钱给马荣法,马荣法的儿子也连声道谢。

他还来到一个膀胱癌患者家中,对方病了好几年。张志田拿出200元钱给了他。患者说:“你又不欠我的钱,我拿你钱干什么?”张志田说:“你身体不太好,又没有经济来源,这点钱表表我的心意。”在张志田的一再坚持下,对方只收了100元钱,还说:“你和我同病相怜,你的生活也不宽裕。”张志田这才将剩下的100元钱给小孙女,作为压岁钱。

张志田爱帮人出了名,村民们在他的影响下也乐于捐款助人。2013年2月6日的《海门日报》A3版曾报道过他为患病邻居募捐的故事。

原来,隔壁组女邻居施亚琴出了车祸,在南通医院抢救治疗了一个星期,先后花去了10多万元。丈夫张林涛体弱多病,35岁才找了个云南媳妇成家的儿子一筹莫展。虽然平时他和施家人并无往来,但张志田觉得谁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伸手帮一把。两天内,他早出晚归,走遍了邻近5个村民组,前后拜访了百余户村民,介绍了施亚琴一家的窘境,提议乡亲们齐伸援手。无论是在任、退任的村干部的家里,还是普通农户家,他一家都没落下,条件差的50元、70元,好的100元、200元乃至500元。虽然中间也曾遇到有人不理解,但张志田不为所动,继续劝说。他的倡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村支书张春华带头捐款500元。家中拮据拿不出现金的张志田,将侄女为其购买的四条新凳子退还给老板,换回了300元钱。最后,在张志田的努力下,他为施家筹集了1. 5万余元爱心款,一并交给了施家人。张志田的爱心善举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肯定。

就这样,多年热心做善事的张志田曾让海门港新区领导深受感动,特地为其订阅了《海门日报》,还专程派分管领导上门慰问,带来了饮料和营养品。张志田看着桌上的慰问品,觉得还有很多像自己父母那样的老人需要关怀,自己吃太浪费了,便拎着慰问品来到了离家不远的敬老院,将慰问品转赠给那里的老人们。

我市首例遗体捐献

让市红十字会科员钟志豪印象深刻的是,张志田老人生前强烈的捐献遗体愿望。“他曾两次登记。2013年首次登记。2015年又想要登记,我们告诉他不用,但他说自己身体不好,因此又登记了一次。”钟志豪说。

为什么老人这么执着于遗体捐献呢?张惠强认为:“父亲心地善良、思想开明,他也喜欢读书看报,很关心国家的方针政策。他想要为国家为医学研究方面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他坦言:“刚听说父亲捐献遗体的意愿时,我也很吃惊,因为在农村,这样的意识太超前了。后来父亲向我们解释了尸体的用途,我和母亲、弟弟也都很支持。”

“人固有一死,区别寿长短。生当上品人,死后众人颂。历代总衰思,流芳传百世。”这是张志田在自家的瓷砖上写下的生死观。

张志田捐献遗体的事迹让大家对他更为敬重了。“张志田做了很多好事,群众对他的评价都很高。而对于捐献遗体的事,我们都非常感动,觉得应该支持,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像他这样积极奉献。”黄怡说。

“目前我市有58个遗体、器官捐献登记者。有的本人有捐献遗体的意愿,但家人不同意。张志田是我市第一个完成遗体捐献的人,他的家人也十分支持、尊重他生前的愿望。”钟志豪介绍说。

张志田老人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生前做好事,过世后还不忘把遗体捐献出来,这位老人精神长存,鼓励着后人继续行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