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评论】理性看待“全职儿女”现象
最近,“全职儿女”成了不少人讨论的话题。
“全职儿女”,网络上对它的解释是:一种新型脱产生活方式,年轻人脱产寄居父母家生活。他们一般有着较高的学历和清晰的职业规划,但受限于近几年渐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选择暂时在家作为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考公考研上岸。
单从这个解释来看,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啃老”,还是有所区别的。当然,也有人将此理解为“啃老了,但也没完全啃”。因此,网上有人痛批“全职儿女”,认为他们只不过是换了个马甲“啃老”罢了。其实,这样全盘否定他们,也大可不必。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比如有的家庭,父母身体不好或工作繁忙,需要有人照顾或者帮忙打理家务,这是刚需。与其花钱请人,让孩子来做也未尝不可。毕竟,相对于陌生人,跟孩子相处可以减少磨合的过程,情感沟通上更有优势。只要这个居家“全职”是子女和父母的双向最优选即可。或许,这还有可能成为居家养老的一种探索方向。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发展养老产业优化养老服务,需要年轻人的加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比2010年上升了5.44个百分点。另外,老年人“长寿不健康”的问题凸显,养老服务需求突出。但当前老龄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样凸显,养老院等基础设施和资源配套远未跟上,不少老人无法享受自己想要的养老服务。况且,一些老人其实更愿意在家养老,但是居家养老也有着不可回避的现实困境。完善养老服务,需要年轻人的加入。如果“全职儿女”以后可以进入养老服务行业,也是为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注入年轻力量。
其实,从网上一些“全职儿女”分享的故事来看,回家“全职”并不意味着是“躺平”,反而能从中嗅到一些“焦虑”的气息。部分年轻人选择暂时“全职”在家,也有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客观原因。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显示,今年4月,16~24岁劳动调查失业率为20.4%,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创2018年有该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创纪录的1158万,较上年增加82万,稳定和扩大就业仍需持续加力。
从儿女的角度来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同意儿女“全职”在家,多是懂得孩子的不易及其面临的就业压力,想通过暂时兜底,给他们一丝喘息的机会。
年轻人理当自立自强,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社会价值。但,如果在外面奋斗得实在太累了,暂时回到家休整一下,养精蓄锐,也无可厚非。当“全职儿女”或许并非长久之计,但也别急着全盘否定他们,上纲上线更是大可不必。不妨宽容一点,多给他们一点点时间、空间。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