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防城港】非遗,彰显海边山文化魅力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标识和宝贵财富。京族“哈节”、京族独弦琴艺术、大板瑶服饰、防城壮族天琴艺术、防城采茶戏、过山瑶“鸳鸯婚”、防城彩石雕刻技艺……防城港市拥有大量非遗资源,非遗人才用独弦琴传承文化,用服饰记载历史,用采茶戏渲染生命,在这片热土上最终形成了一批丰富多彩且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报策划了“非遗·印记”系列报道,将通过图文专版、视频等报道形式,带您走进防城港非遗故事,感受海边山非遗文化的魅力。

飘逸的京族服饰。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座城市特有的传统文化。我市拥有灿烂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哈节”、京族独弦琴艺术、大板瑶服饰、防城壮族天琴艺术、过山瑶“鸳鸯婚”等珍贵非遗项目,历经岁月洗礼仍熠熠生辉。防城港人坚守共同精神家园,站在民族精神传承、国家文化建设的高度,立足长远,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教育普及,为非遗传承保驾护航,彰显我市独特的海边山文化魅力。

过山瑶“鸳鸯婚”现场。
搭建非遗保护平台 增强非遗保护力
我市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通过搭建保护平台,打造特色海边山文化,让创新和传承融入其中,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水平,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30个,含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27个、市级及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3个。30个工作平台中,有27个是在东兴市、防城区建成的中越边境非遗保护工作平台,我市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建设基本完成。

京族独弦琴百人弹奏表演。

我市非遗保护体系不断加强。2006年,京族“哈节”顺利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8年,大板瑶服饰、上思“虽蕾”等4个项目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现在,我市共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7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自治区级项目13项、市级项目18项、县级项目42项。

精美的大板瑶服饰。

为非遗传承保驾护航 加大非遗传承力

我市严格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相关要求,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为非遗传承保驾护航。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加大非遗传承力,不断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京族独弦琴演奏。

我市现有国家级传承人1位、自治区级传承人11位、市级传承人23位、县级传承人74位,赵霞就是非遗传承人之一。2020年5月11日,赵霞在抖音平台发布的独弦琴演奏《世上哪有树缠藤》,有27.8万的点击量。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传统乐器,也是京族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京族独弦琴艺术包括独弦琴制作技艺和独弦琴演奏艺术,为了传承和推广独弦琴艺术,东兴市创建非遗传承人基地,主要负责教学、传承和展示工作。目前,有在册学员300多名、专家顾问3名、专职老师3名、管理人员1名,共举办教学培训40期,培训学员3000多人次。一弦出百音,独弦可成曲。2011年,京族独弦琴艺术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族独弦琴艺术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峒中砧板陀螺是防城区峒中一带村屯无论汉族人还是壮族人都喜爱的体育健身娱乐竞技项目,已有200多年历史。在峒中那丽村建立砧板陀螺传承基地,举办中越两国边民砧板陀螺友谊赛,组织陀螺队参加春节、壮族“三月三”、端午节等传统节庆演出活动,让非遗在传承中不断绽放光彩。

峒中砧板陀螺技艺表演。

挖掘非遗资源优势 展现旺盛生命力

我市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纳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同时,努力挖掘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依托非遗保护工作平台,结合旅游业,将非遗文化中富有当代意义、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形式进行转化创新,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助推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彰显边境文化魅力。

京族“哈节”。

京族“哈节”,又称“唱哈节”。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生,京族人每年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一度的京族“哈节”,在展现京族“哈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同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每年游客数量达到5万人次以上,收入不少于1000万元。

东兴市竹山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长廊位于东兴市大清国一号界碑景区东侧,内设“京族拉大网”“京族耙螺”“京族挖沙虫”“水籺”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每年吸引游客12万多人次,推动消费约2400万元,为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添了动力。

防城壮族天琴弹唱。

大板瑶村民吹奏“喃嘟喝”。

目前,峒中的壮族天琴已出口越南边境,东兴的京族风吹饼、籺丝、鱼露销往全国各地;大板瑶的土制乐器“喃嘟喝”经过改良,已获国家专利,也将被开发为旅游产品。

京族风吹饼。

防城采茶戏表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经验智慧,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寄托。作为“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当代文化相适应,正在街巷的烟火气中以新姿态传承再现,点亮百姓的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来源| 防城港新闻+客户端-防城港日报
记者| 罗   盛  韦英奇
编辑| 卢镰太
校对| 覃银华
审核| 丁   蕾
值班主任| 时   楠
防城港日报社全媒体出品
精彩推荐

● 多图直击!为港城“守护者”点赞

● 广西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 防城港市防御台风应急响应调整为四级

● 【防城港】在现场,记者带你直击台风“泰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