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编被拒!只因专业名称多了这俩字?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小贺(化名)自己在报考江苏省沭阳县一事业单位时,由于专业名称中多了“领域”二字,被认定为所学专业不符合报考条件,未通过资格审核。


小贺询问当地人社局的工作人员之后得知,该岗位专业要求为“法律类”,小贺毕业证书上的专业为“法律(非法学)领域法律硕士”,而《江苏省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业参考目录》中“法律类”专业只有“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律硕士(非法学)”等,严格比对,小贺的专业不符合要求。此消息一出,引发了大家热议,不少人表示这种设置过于严苛。


那么,如此“抠字眼”式的筛选机制真的合理吗?


据了解,法律硕士分为法律硕士(法学)和法律硕士(非法学)两种,其招生对象存在不同,前者要求本科阶段专业为法学,后者要求本科阶段专业为非法学。那么“领域”二字究竟因何而来?是否应该成为影响报考的因素?

专家解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德良:

从法律硕士的招生对象上来看分为本科是法学专业和本科是非法学专业两类,教育部门对这两类生源学位证书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所以,像一些自主招生或者自主开设某些专业的学校在办证的时候,按照自己的理解,在给本科是属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授予学位证书的时候,把法律(非法学)专业写成了非法学领域是符合法律硕士的要求的,一般来讲也都适用于我们目前实际部门对基本的法律素养的要求,我认为基本上都没有大的问题。

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 江爱萍:

各个学校有可能在专业名称上会有一定的差异,但一个专业背后是有专业代码的,所以我们通用的可能要更多地看这个专业匹配的专业代码是什么。这样的话可能(专业名称)表面上有文字的差异,背后它的逻辑是一致的。这也提示用人单位和大学之间应信息互通,在人才招聘市场上标准统一,才能避免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遇到这样尴尬的情况。

高校专业名称设置不统一,再加上近年来新设专业层出,专业名称变动等因素,公务员专业参考目录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此,专家认为,学校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等内容和用人单位之间实现信息互通,确定统一标准。


同时,对于资质审核这一“袋口”,要有的放矢、宽窄结合,更加公正、公平和透明地选拔人才。


来源:育见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