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6,我在这里等您  ——来自《教育传媒研究》的邀请函

2016-03-15 CETV

我是《教育传媒研究》,2016年3月15日是我的生日,选择在最强调“品质”的这一天与您见面,相信您能因此更直接地感受到我满满的诚意和自信。同时,为了更好地向您介绍我自己,也为了更清晰地表述我们怎样才能最有默契的“在一起”,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准备了一封诚意满满的邀请函,我们选择将它交给您,希望从这个春天开始,让我们约起来!

您或许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老师,为人师表、传道授业;您或许是高校传媒专业的学生,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您或许是媒体行业的从业者,兢兢业业、充满理想。无论您是谁,一定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教育、对传媒有着自己的态度。我欣赏有态度的您。当然,我也有我的坚持,我想如果您符合以下任意哪一项,我们一定会成为好朋友:


——关于教育,相信我们都有好多话想说,我更想和您聊的是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更关注的是如何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关于传媒,我们虽然更关注教育电视,但也同样对其他所有传媒敞开胸襟,期待分享您在任何传媒领域的思考。


——倘若您和我一样,“手机、PAD不离手,微信、微博天天有”?那就太好了,看来新媒体一定是我们都喜欢的话题。不过,如果单纯探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会不会有点太枯燥,我想知道的是您如何认识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如何解读新媒体手段对教育教学变革所起到的作用。



——您肯定和我一样感激《舌尖上的中国》,它为我们喜欢的纪录片拉拢了“吃货”这个中国最大的群体,也让曾经被误认为“高冷”的纪录片不再那么酷酷的难以接近。作为热爱纪录片的人们,关于纪录片,我想我们会有很多可以聊的话题,只要您愿意说,我非常乐意听。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果您了解其他国家在传媒、教育领域有着怎样不同的“风景”,您认为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或者您建议我们该做些什么以便更好地推进“教育走出去”“文化走出去”,请快快分享您的经验,我及我那些“钱包那么小,哪也去不了”的小伙伴们都非常好奇,想要倾听您所了解的这一切。



——您说您们学校特别漂亮?在您们的校园随便拍拍就能秒杀各种风景明信片?可是有图才有真相啊亲,美丽的校园、“高大上”的教学楼、体现智慧与激情的校内研究机构等等,请拍成美美的照片,然后放马过来!



——您告诉我您是一个出版行业的编辑工作者,您有几本即将出版的图书想要推荐,那么请联系我,分享智慧、品味书香也是我非常乐于做的事情。



还有,在这里我真的要大喊三声“论文!论文!论文!”,嗯,因为重要的事情需要说三遍。请您确保发给我们的不是散文、杂文、诗歌、小说、文言文,一定要是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就是那种有摘要、有关键词、有引注,最重要的是有思想、有观点的原创文章。

请记住我们的联系方式:jycmyj@163.com,从这个春天开始,让我们约起来!2016,小明在这里等您!


发刊词

袁小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经过持续奔走,不懈努力,《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终于正式与读者见面了!


      这对于中国教育电视人和教育电视界来说,都是一件有意义的大事!


    有人说,《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的问世,标志着教育电视传媒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这话说的可能有些大,但用古话说“虽不中,亦不远矣”。


      中国本土的教育电视如果从1986年的中国教育电视台成立算起,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倘若从1980年新疆教育电视台创办计年,迄今已经走过了36个年头。亟需理论培植、素养提升的教育电视战线竟然没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为之遗憾的事。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理论的支撑,一个行业,一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理论的助推,乃至指引。


      1944年10月30日,毛泽东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的工作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生产、其次是文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回望过去的历史,我们不得不说,教育电视之所以举步维艰,除了种种其他因素以外,整个行业科学理论研究的不到位可能也是其中重要诱因之所在。


      习近平同志在21年前就曾经断言:“教育电视,大有可为”。(请参见2012年12月24日人民网《重温习总书记勉励 推进福建教育电视科学发展》)


      当前,世情、国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此带来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对文化传媒业产生重大影响,传播技术、媒体格局、广告营销等也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新媒体在表现形态、资源引入、吸引眼球等诸多方面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一直作为教育传媒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教育电视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接受教育传媒队伍在新的时代得到了极大的扩充,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已然成为“教育传媒”新的外延这一现实。


      可以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教育工作的大逻辑,更是对教育传媒事业提出的新要求。业界需要一本教育传媒界专门的学术类期刊,让她承担起服务各级各类教育传媒机构、影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乃至社会各界、汇聚各级各类学校师生智慧的重任。


      《教育传媒研究》就是这样一本期刊。


      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我们期待有志之士的加入,用文字分享您在教育与传媒实践与理论研究过程中的困惑、思考与建议。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让我们共同为中国教育传媒事业添砖加瓦,用您的智慧及我们共同的努力真正做到教育传媒“大有可为”。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兼办刊编委会主任)






卷首语

张志君


      从问世之日起,中国的教育电视传媒似乎就面临一个终极追问:使命是什么?愿景在哪里?应该保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问题如影随形,几十年来一直困惑着一代又一代教育电视人,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关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有时更引发持续争议,甚至成为质疑、规制教育电视传媒机构的一个抓手,至少是一个借口或导火索。因而,中国的教育电视传媒机构以及中国的教育电视传媒人往往长期处于“四不像”的尴尬乃至悲催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教育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无数有识之士为改变这种情况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汗水,留下了泪水,最后往往只剩下一腔苦水!


      二十一年前,有一位哲人,以他的智慧,高瞻远瞩地指出“教育电视,大有可为”。短短的八个字,却一下子指明了教育电视的使命、核心价值观以及愿景,为教育电视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时光的流逝越来越证明这位哲人的高膽远睹,为了纪念,更为了奋力前行,本刊专门组织一组文章,在创刊号上发表,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教育电视,大有可为”对于以往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记录了具象的教育电视传媒机构如何按照“教育电视,大有可为”的科学指引所进行的成功探索,辅之以相关研究人士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其中对教育电视的“使命”“核心价值观”以及“愿景”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实用价值。


      教育与传媒都需要名家的指引,本期的“名家风采”将“名家”锁定在莫言身上,专门邀请莫言好友张清华教授“第三只眼看莫言”。在一本传媒研究期刊刊发一篇有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稿子,看似有些跨界,实则非常合适,因为莫言曾经是一个记者,是我们的同行,现在实际上也是一个“记者”,至少是一个传播者,与其附庸庸俗,本刊宁愿附庸风雅!


      科学研究切忌人云亦云,本期“学术前沿”中,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互联网媒体特有属性的观察,一针见血地指出以“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管理范式规制新兴的互联网媒体的不恰当性,读之令人为之深思,“长江学者”那可不是盖的!“对话高端”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关注了影视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何苏六教授强调了要拍摄好纪录片这种教育电视主流节目,首先要做一个宽容、务实,有坚守、有情怀的纪录片人;“口述历史”中,中国教育电视台老台长,中国教育电视协会宋成栋会长回顾了教育电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与我们一起重温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此外,我们还力图通过“影视文化”“媒介教育”“媒介实务”“新媒体研究”“国际传播”等教育传媒所涵盖的多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通过思辨性的智慧火花的碰撞,服务教育传媒战线广大采编从业人员,服务高等院校的传播院系师生,服务大中小学校园电视播出机构,服务教育的信息化与现代化,为中国教育传媒事业一尽绵薄之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欣悉本刊创刊,业界与学界的各路英豪纷纷发来了他们的祝福与期盼:


      目前,在北京的高校一共有三位中国籍的新闻传播学领域的“长江学者”, 他(她)们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现传传播》主编胡智峰先生;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喻国明先生。他(她)们都欣然为本刊题词,在一份刊物的创刊号上集纳了全部在京高校中国籍的新闻传播学领域的“长江学者”的祝福,本刊幸何如哉!


      在各路英豪的题词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教授衷心期盼我刊“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成为引领教育改革的旗手,推动教育发展的战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电视台原台长赵化勇先生则祝我刊“乘风破浪 越办越好”。


      北京电视台副台长李岭涛、广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蔡照波、湖南广播电视台常务副总编辑盛伯骥、广州广播电视台总编辑陈家成这几位一线电视传媒机构的台领导提出了他们的建议和祝福,建议“传播教育新理念”,寄语我刊“成为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最佳催化剂,成为业界与理论界沟通的前沿性孵化器”;而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则意味深长地提出“好的教育里有更好的中国”。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彬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镇之教授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教授,《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陆小华,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教授等,分别从学者和理性的角度对我刊表达了祝愿,期盼我刊“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立足教育,引领时代”“为中国教育传媒插上理性的翅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相信,经过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各位的一致助推,在可以期待的未来,中国本土的教育电视一定会“大有可为”!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兼本刊总编辑)



推荐阅读

好消息!中国教育电视界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教育传媒研究》创刊


抢鲜看!《教育传媒研究》2016年3月创刊号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